提到太极拳的发力,人们会联想到“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古话。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人往往是这样认为的:脚先蹬地,或是说脚抓地,然后将力量通过腿传到腰部,再通过臂部传到手上。这句话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从太极拳的名字看,太极者阴阳也,也就是说在行拳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出相反的两个方面。太极拳的发力也应当符合阴阳之理。
太极拳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阴阳互为其根”就是一种体现,我们讲“发力要有根”,但并不是说脚抓地就是有根了,而是将内气从腰腹部,顺腿经络,压到地面,地面就给一个反作用,形成了“阴阳互力”“互为其根”。
按上面的理解,通过我的实践,从而得出太极拳最好的发力方法。一切动作先从腰发,即所谓的“腰不动,手不发”,通过太极内功让内气鼓胀,将气压到地面,地面又将气反弹回腰部,上下两股力量交汇于前后丹田,前丹田也就是下丹田,后丹田是指命门。这样,内气更加膨胀,产生爆炸力,再由丹田以“上六下四”的比例劲,炸向梢节,形成强大弹抖力。发力的规律是始于丹田,蓄于丹田,又发于丹田。
应该说,我的理解与古人“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理论并不矛盾,古人描述了力在人体中传导的“感觉”是起于脚,通过腰,走向梢节,只是将最关键的先将气压到地面这个环节保密了。
内功气压法不仅表现为能产生地面反作用力,可以说贯穿于太极拳的整个运行。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要给内气,也可以说,有意给暗劲推气,让气随太极动作运转和鼓胀腰腹,发力时全身发力,正所谓,不动哪儿也不动,一动全身动。如单鞭动作,先暗劲推气,让气随手作运转,这是续劲的过程,然后使气的下沉与沉肩坠肘和松胯相配合,这样气自然到地面,劲又由地面反上来,使我们的拳架沉稳,腰腹膨胀浑厚,身感力量充沛,有一种强烈的想实战的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和王者风范。
那么,如何练习太极拳爆发力?
一是打太极拳时不用僵力,要放松,感觉全身没有分量。所谓放松,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拳论中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所以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导致全身僵硬,腰部要放松,放松则气脉畅通圆转自如。又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这说明放松是打出太极拳爆发力的基础。
二是动作随气在体内、体外圆形运动,使暗劲助推气的运行。先以外形引动内气,然后再练到以内气催动外形,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境界。拳论中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动”。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才能够运用时收发自如。太极拳论有“用意不用力”之论。以至一些人谈太极拳就是松柔忌力,觉得用力就是大错特错。其实“用意不用力”亦是一种用暗劲方法。太极拳虽然讲“用意不用力”,那只不过是特殊的用力方法。天下没有不用力的拳!只是用力方法和技巧上有差别罢了。太极拳真正的功能是慢练快用,柔练刚用,所追求的乃是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的大效果。
三是站桩是练就太极内功、打出太极拳爆发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它不仅使自身增强平衡协调力,而且通过站桩会撑起后丹田,也就是外撑命门,使后腰气血充盈。只有后腰有劲了,才会觉得全身有劲,才会产生强大爆发力。站的好处是能使胯松下来,形成“裆走下弧”,这非常关键。因为,太极实战,打出爆发力,必须遵循“发力必下沉,下沉必松胯,松胯必放松”原则。所以说,通过站桩能松胯,能让身体放松,对产生爆发力大有好处。
总之,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而正确的理论又源于实践,只有不断习练实践、认识总结、再进行实践演习,才能不断提高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