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德,以水随曲就伸、以柔克刚为技,以水顺势而流、连绵不断为美;仿水之形,练水之能,悟水之神,修水之善;以学水为正道,以似水为大成,提出“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正当似水流”(孙禄堂)的明确要求认为练“太极拳要效仿水、风、气体,练成流动不居的流动之体”,不但是“身形应当似水流”,而且“身体里边的水一定要流动起来”(王壮弘)。王先生为了使大家明确以水为师、学水练拳的思想,干脆把自己风格的太极拳命名为“水性太极拳”,足见太极拳家对水的崇敬之情,对老子“上善若水”哲学思想的高度认同。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水,集中说水的一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借水喻人,实指修身,用短短的五十个字,列举了水的十大善处,为我们修炼如水的上善美德和如水的上善拳艺,勾画出了清晰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个可仿可悟的学习典范。
第一,利万物。水柔软细腻,善于亲近万物,能渗透于动植物体内,帮其润泽肌体,促其新陈代谢,成为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无水就无生命。水滋润万物,防止其干裂,保持其美丽。水在热时吸收热量,化为蒸汽,冷时放出热量,凝结成冰;水是地球上的大空调,能调剂人间冷暖。水能载舟,便利交通,互通天下有无。人类以水为净,以水为平,以水为亲,以水为美,生活离不开水,所以总是择水旁居住。
第二,不争。水虽利万物,功高盖世。但它总以为是自己的本分,是心甘情愿应该做的,似乎没必要宣扬,所以它从不居功骄傲,不在人前夸夸其谈,卖弄技艺。它出于大爱,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做了好事不留名。它谦虚谨慎,处弱守柔,甘居人下。它从不向高处攀爬,不在耀眼处挺立,总是默默地向低处流去,在不引人注目的低洼处安身。它避高就低,避实就虚,顺势而流,遇阻挡不横冲直撞,善宛转绕道而行。因为不争,所以没有名利负担,没有忧愁烦恼,没有杂芜困扰,自然头脑冷静、思路开阔、见理明晰,自然体松、气沉、性柔、善变,自然没有谁能与之争。因为不争,所以在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不打压别人以提高自己,总是心平气和,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在这方面,铎先生的一段话对我教育很深。杨老说:“我这些年国内、国外没少跑,也总结了一些教拳中遇到的问题。我从来不说人家练得不对,人家的不好,我都是说:‘我是这样练的,您看看。’拳友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才有对比,才有鉴别,才有提高。”杨老深得父亲杨澄甫先生真传,研练太极拳已近八十年,可谓德高道深。但正像水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杨老依然如此谦和,让我们读着都受感动,与那些在争议时口笔犀利、语如枪弹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居善地。水居处善于选择地方;但水的选择与常人不同。常人喜欢往高处走,选高处站,择高处居。而水性沉着,善接地气,与地、与低有沉厚感情,总能脚踏实地。它动时贴地流,静时席地坐,居时就地眠,即使雨水落于高处,落于草木之上,它都即流而下,渗入草木根部进行滋润,不声不响地做好事。高处有危险,贴地最安全,扎根在基层,群众更喜欢。
第四,心善渊。指人心胸应像水面那么宽广,思维开阔,眼界高远,包容整个天空;心态应像深水那么沉静,体向下松,气向下沉,下实上虚,精神贯顶;心境应像潭水那么清明,生活杂芜之心死,先天潜能之神活,半睡半醒,心明如镜;心情应像静水那样自守、内敛,“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先内动,后外动,以内动,催外动;心神应像水体那么舒展自然,不强求、不刻意、不张扬、不炫耀,随机顺势,自然而然。练太极拳不像舞蹈是跳给别人看的,动作是为了告诉别人什么事情,意识是外显的。太极拳关注的是自己体内的运作,是为了自我体会生命的本质和律动,意识是向内的。
第五,与善仁。“与”指与人交往,“仁”指慈善爱心。“与善仁”指与人交往应像水利万物一样,处则拥抱滋润,相亲相爱;过则留下湿润,留下深厚感情。指热爱万物,热爱他人,对人友善,慈祥宽厚,通情达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嫌贫爱富,不弃贱攀贵,对大家一视同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对人有用、有利,能帮人所需为快乐。为了大家好,别人不愿去的地方自己去,别人不愿做的事自己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与别人争长短。对人文明,有礼貌,懂礼节,多礼让。尊敬师长,服从领导,孝敬父母,团结同辈,爱护弱小,遵守社会秩序。与人竞技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人交手以防为主,以柔克刚,点到为止,不伤和气。
第六,言善信。说话如水过留湿,水落有声,真实可信;守信如大海潮涨潮落,如期而至。人心敞亮,表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说话算数,真实可靠,童叟无欺。把信誉看作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人格真实的保证,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承担,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前的骨气,坚守不移。
第七,正善治。指作为领导要善于治理,要以柔克刚,滴水穿石,顺势而行,让事物本身得其自然就行了。像水能清洗万物一样清洗人们的错误思想,清洗社会的不良现象,清洗领导核心的腐化和强权苛政。像水明如镜,水静则平一样,要明镜高悬,一碗水端平,行政保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像水入草本根部滋润,入动物体内助其新陈代谢一样,深入基层根脉内,深入群众心腹中,与群众交朋友,做实实在在的事。
第八,事善能。指如水做事尽职尽责,聪明能干。水凭借其大松、大柔、大软、细腻、善流的本领,办事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智慧不横顶直撞。像水一样,遇阻不顶,迂回绕行;遇空不丢,见缝就钻。千回百转走圆,自然顺势而行;能方能圆,随器成形;随机应变,战无不胜。遇低俯身潜入,遇高化汽上升;没有哪里不能去,无为而为事自成。办事效率高,自己很轻松。
第九,动善时。指行动善于趁时,变化遵守规律。如水遇冷则凝冰,遇热则化汽,随气温而变体。像雨季旱季,应季而来去;像潮涨潮落,应时而伸缩。我们学水,应按时作息,准时练拳,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
第十,几于道。指水的性质特点和运动方式基本与道相同。水如大道。“道的含义有二,一指法则、规律;二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性。”(江百龙等)道的是纯朴、自然、不做作。各种事物都有各自的道,万事万物又有共同的道,即大道。大道是抽象的,是难以把握的。水是具体的,是可以触摸,能够模仿,可供感悟的,所以做人应当学水,高人应当像水,练太极拳内气和外形都应似水流。
水的这十大善,涵盖了传统修身的方方面面,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修身思想基本一致。例如,“与善仁”属仁的修养,“利万物”义的修养,“不争”和“居善地”属礼的修养,“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和“几于道”属智的修养,“言善信”与“动善时”属信的修养。这如水十善和修身五常都是民族传统思想,都是我们的修身之鉴和立身之本,值得我们终身享用。
老子的《道德经》内分道经和德经,“上善若水”之论属“道经”中的一章。道本身也都有一个德性。就一个人而言,如果说道是其智商、才能,那么德就是其情商,是其对社会、对它人的责任感,是良心,是自律。《易经》中“厚德载物”的提法,就说明了德对道的作用。“厚德”指宽厚、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载”指盛载、负载、包容、涵养,“物”指人的智慧、才能、创造力。德通得,德厚才能才高。特别是当一个人的才艺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时,要想继续提高,必须有德的扶持,才艺才能挖掘得出、吸纳得进、涵养得住、运用得当。历史事实也证明,凡是高人,都是德艺双馨之人。
就像水一样,它之所以柔能柔到润物细无声的程度,刚能刚到铺天盖地、无坚不摧的程度,具有“利万物”的天大本领,与它“不争”的道德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因水“不争”,都有一个向低处流动,在低处安身的共同目标,所以,许多水滴才能汇合成细流,许多小溪才能汇合成江河,许多江河才能汇合成海洋。它们才能聚合水量,增强能量,团结一心,形成势力,产生不可抗拒的力量。
但是,我们在惊呼水摧枯拉朽的巨大威力时不要忘了,水一没有肌肉骨骼,不可能像人和动物似的靠收缩肌肉拉动骨骼发力,二没有燃烧,没有磁性或化学反应,不可能像蒸汽机、柴油机、电动机、火箭等方式的发力。水本身是无力可发的。无论涓涓细流也好,狂涛巨浪也罢,水的运动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水流的不用力,不是像有些练拳人说的不用大力用小力,不用僵力用柔力,不用直力用圆力,不用拙力用巧力,绕来绕去还是要用力。水不用力是彻底的,绝对的不用力,因为它根本无力可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水正因为绝对地不用力,全身到处都没搬扯,所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重量的作用,才能依靠自己大松、大柔、大软的身体素质,巧妙利用地势落差,化重量为力量,化位能为动能;才能借到地球上最大的力――地心引力;才能团结一心,贯通一气,发挥出前呼后涌的推涌力,见缝就入的渗透力,节节贯串的延伸力,下沉上轻的漂浮力,目标一致的整体力,总之是用自身重量借到的地心引力。
就像水不用力却有力一样,练太极拳不能有用力的思想意识,但却不能没有力。练太极拳需要两种力,一是静态的支撑力,二是动态的运行力。静态支撑力是指保持肢体一定姿势所需要的支撑力,如腿半蹲着、手伸举着所需要的力,是来自筋骨肌肉,特别是两腿筋骨肌肉的力。练拳所需要的静态支撑力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化,只要保持腰身不垮塌,手臂不掉下,姿势合规矩就行,多余的力一点都不能用;二是沉中生撑。支撑不是从下往上顶,而是从上往下放,如深潭,上层水放在中层水上,中层水放在下层水上,下层水放在潭底上,是用层层下沉的反作用力支撑着。如果手臂或腿脚有悬空的姿势,也是用其对称部位向下松沉的杠杆力支撑着,而不是直接向上用力。这样的支撑,虽然客观上是用了力的,但自我感觉是松的,是没有用力的。就像平时坐着或站着,虽然客观上是用了力,否则就会,但谁也不会说是用力坐着或用力站着,除非有病。
练拳所需要的第二种力是动态运行力,是变化静态姿势所需要的力。这种力的来源是太极拳界关于练拳用力还是不用力的争论焦点,也是我们修炼如水太极的关键点。这种力一定要有,否则就没有动作。这种力一定不能来自筋骨肌肉,否则就违背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就影响放松。这种力的来源与水流之力的来源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来自自身重量,来自地心引力,是纯天然的力,而不是人为之力。水流需要落差,行拳需要偏沉,就是需要王宗岳“偏沉则随”中说的那种“偏沉”。水流的落差是地势偏于一定方向和一定斜度的落差;偏沉是偏于肢体某一边的某一部位,能向一定方向引动肢体的偏沉。偏沉就是松出来的落差。水有连续不断的落差就会连续不断地流动。人体有连续不断的偏沉就会产生连续不断的肢体运动。落差和偏沉都会制造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动,都是受地心吸引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没有丝毫的人力参与。这个道理不但心里要明白,而且筋骨肌肉要明白,要记牢,要会做。不该力量掺和时绝对不能掺和,不能用力,否则会帮倒忙,起反作用,会扭曲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动作松出来,要改变“做”动作的用力习惯。
拳势动作要松出来,不要做出来。筋骨肌肉之力只负责静态支撑,不掺和动态运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一是难在思想认识,二是难在筋骨肌肉。要修炼如水的太极拳,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改变大脑的思维习惯和筋骨肌肉的用力习惯。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信任放松,践行放松,坚信放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明白放松是使练拳效益最大化的唯一门径,不要听信“松过头会软”,“练拳要松紧结合、刚柔相济”的说法。正确的放松是对称的,“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武禹襄)。即上下之间,前后之间,左右之间,全身所有的对称部位之间,不是反向松开,就是相向松合。开合之间相互制约,怎么可能会松过头呢?苌乃周先生说:“合势不嫌其小,欲气合得足也。开势不嫌其大,欲力发得出也。”王壮弘先生也说:“散的时候其大无外,收的时候其小无内,而且其小无内和其大无外要配合得很好,这才是打拳,这才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他们的意思都是松开时应当想象开得无限大,唯恐松开得不充分;松合时应当想象合得无限小,唯恐松合得不充分。开合都唯恐松得不够,怎么又有松过头之说呢?对称放松,不可能像一滩烂泥坍塌在地上一样,而是松得体畅心舒,松出对称劲和精气神来;松得意气如水在体内流动,松出如水的上善和如水的“几于道”来。如果这种效果也算是软的话,正说明李雅轩先生提倡的“大松大软”是太极拳修炼的正道。
提高对放松的思想认识,还要正确对待“松紧结合”与“刚柔相济”的说法。我认为,“松紧结合”与“刚柔相济”作为对太极高手拳艺功夫的赞赏是可以,作为绝大多数太极拳修炼者的具体练法是不恰当的。松紧结合是长期一心练松,根本不要去想紧的修炼中练出来的。用松紧结合的练法练拳,只会妨碍摧僵化柔,只能将身体练得半松半紧、半软半硬,是练不出大松、大柔、大软的流体之身,练不出如水上善的太极拳术,是练不出符合太极拳性质的松紧结合来的。同理,刚柔相济是长期一心练柔,根本不去想刚的修炼中练来的,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练拳不符合《太极下乘武事解》中说的“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不符合“积柔成刚”的练拳原则,只能误入旁门,不可能练出太极拳要求的刚柔相济来。松紧结合与刚柔相济的练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练法,是欲要直取的练法,不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不符合反面入手的逆反思维方式,违背了太极拳的松柔原则,是不值得提倡的。
从思想上对松有了正确认识,到筋骨肌肉记住了松、掌握了松、习惯了松,还有一段很长的艰辛之路要走。几十年养成的用力习惯非常顽固,很难在短期内清除干净,常常是心里没有想用力,但实际上还是在用力,筋骨肌肉还在凭着自己的记忆做习惯性用力。这就须要心中时刻保持警惕,警惕不自觉用力,一经发现,立即纠正。对这种警戒不自觉用力的做法,王壮弘先生说得更透。王先生说:“要养成戒力的习惯,像戒毒一样戒,而且要永远戒,不能说不戒就不戒了。要始终提醒自己戒力!”王先生把戒力比作戒毒,而且要“永远”戒,说得一点都不过。甚至可以说,戒力比戒毒还更困难,还要下更大的决心,做更长久的努力。戒毒大概也就是几年的事,戒力却要“永远”,是一辈子的事。有力不能用,不用力还要完成规定动作,这不但要具有“偏沉则随”的智慧,而且必须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每天挖山不止。今天松一点,感觉舒服一点;明天再松一点,感觉更舒服一点。行拳中戒力练松的过程,就是提高拳艺、由技入道的过程,就是舒畅自己、享受幸福的过程,就是健康身体、磨练意志的过程,就是修如水上善,练如水太极的过程,一定要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