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一段话:“‘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首句说“小力量要能够化掉大力量,显然不是靠力量对抗取胜”,后一句说“耄耋老人还能抵御敌众,绝不是靠快来达到的”。
众所周知,不论何派太极拳,书籍,杂志,教学,都引用此经典名句“四两拨千斤”为准绳,以化解对手的强势进攻,即使外家拳亦灵活运用此经典理论,以达克敌制胜。
而有人著书立说,认为“四两拨千斤”是“四两拔千斤”的传抄之误,“拨”和“拔”一字之误,几乎使太极拳走向邪路;还说“拨”字事关重大,不知延误了多少孜孜于太极拳的芸芸众生。
其实,汉语用词内涵丰富。常人都会说“轻轻一拨”而不会说“轻轻一拔”。要知道,“拔”是一对一的顶抗,违反了“不顶不丢”的拳理,且力量的对比是一比一,何来省力,更谈不上“四两拨千斤”。从词的内涵来说,“拔”是相对于“坠”的相反方向的词。
而“拨”的内涵是广义的。对手直进攻击,只要是横化,不管上下左右,都是“拨”。直进横化确能“四两拨千斤”。
凡学过三角函数都知道,“sinα对边/斜边”;那么,斜边=对边/sinα。当以α→0时,sinα=0。,则斜边(直力)等于对边(横拨力)除以sinα(即除以零)。即尽管横拨力非常小,无穷大的直力也抵抗不住。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举个例子说说。众所周知,两电线杆上绷着的电线,即使绷断也绷不直,总会有电线自重引起的一点点下坠。就是明证。
“拨”,还确实符合太极拳论“不丢不顶”的原理。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什么叫“顶”。现定义为:跟对手运动方向形成“直接反向阻力”谓之“顶”。我想对此不会有反对意见吧。显然,“拨”的方向是“垂直”于直进方向的,所以不是顶。
著书立说者还曲解“用意不用力”,说:“太极拳主张不用力,反对用力即是它的原则,故绝不会出尔反尔地,又提出‘四两拨千斤’,所谓以少力胜多力,以力制力方式去自己的原则。”还说:“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
首先,读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对“用意不用力”的讲解:“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然后能轻灵变化。意之所至,气血流注,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我解释为:“练打太极拳要意识领先(观注对手意图和自己要达到的目的),不使拙力,而以巧劲制敌。”
杨公特别指出“真正内劲”是经“久久练习”才能得到。杨公说的“内劲”,指的是人的个体内在所具有的能量,亦指某时刻个体内在所具有的极限能量,且在“久久练习”过程中会逐步增大。
太极拳是“意导内劲不用拙劲(拙力)”,只在两人碰撞,挤压时,“拨”的瞬间,内能才转化成打击力。因此,对个体来说,以意运劲才是确切的。
其次,再来讨论“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的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错。重量本身就是力量,所以重量也称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万有引力,致物体产生指向地心的向心加速度,使物体压向地表是为重力。重量是指向地心力量的狭义词,而力量是广义词,吸引力(重力)、弹性力、惯性力、波震力等等,都是力量。
其实,真练太极拳的人,哪有不用力量(劲能)。蜣奂钒从玫亩际侵亓Γ“劲以曲蓄而有余”用的是弹性力,腾空蹬踏用的是惯性力,寸劲发出的是波震力,根本不存在“用重量不用力量”的情况。不要以偏盖全,轻易否定前辈经典论著。
自古以来,创新是自然规律,太极拳亦然,否则就不会有陈、杨、吴、武、孙各派。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才会有创新,而且只有少数聪慧、刻苦、体健者才有建树。常人以规矩继承,习练为妥,不致经年之后,国人不知何为“杨澄甫太极拳”以及其养身和技击。
注:著书立说者指《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王壮弘(口述),杨云中 蓝晟(整理)第251,290,3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