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灵顶劲”是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之一,老拳谱将它放于首位,足见其重要性。长期以来,这项要领却出现了多种不同含义的解释,最通常的有四种,一是“虚灵顶劲” ;二是“虚领顶劲”;三是“虚灵顶颈”;四是“虚领顶颈”。可以看出,四个字就改动了两处,其中“灵”与“领”,“劲”与“颈”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含义也就各不相同了。在习练中究竟应该服从哪一个呢?使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如果我们细细琢磨推敲,从其它要领和习练的要求与实践中看,“虚灵顶劲”,应当赋予一种新的释义。我们知道,虚灵顶劲的共识是对头部的要求,但解释中却没有一个对“头”含义的指向,也找不出一个明确“头部”这个主体的字意,因而对头的要求就出现了模糊不清的混乱现象。我认为,“虚灵顶劲”中的“灵”,从其字眼与含义中是指“天灵 盖”,亦即“天灵”,这个“天灵”泛指脑袋。也可以将其释为“心灵”。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这层意思。而禅家亦将其释为人心之心。无论“头”或“心”,同指人的思想意识,而绝非“身体灵活”、“头脑清醒”之类。从语法修辞上推敲,“虚”即“虚空”、“虚幻”,在这里当作动词应用,它是一种特定指向的要求。“灵”即指头脑(心灵),是名词,是“虚空”指向中的对象,亦即主体,也就是说“虚”是对“头”(心)的要求,头(心)是被要求的主体。头脑(心灵)要虚,按照我们平时的说法,就是要排除一切杂念,平心静气,加入意念。
再说“虚领顶颈”,“虚领”中的“虚”为形容词,“领”为动词,“虚”是修饰“领”的,“领”是被修饰的对象。领什么呢?没有主语,它与“虚灵”的语法概念如出一辙,这就出现了用三个动词要求一个“劲”或“颈”的语法词组了,这组谓语似乎有些太特别了,因而从语法角度上讲是站不住脚的。既然是对头部的要求,而将“灵”别作它义,摒弃主体而笼统加以解释,实有牵强附会之嫌,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再看其它要领的语法解释,“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其中“含”、“拔”、“松”是动词,是对特定指向的“胸”、“腰”、“胯”的要求,而“胸”、“背”、“腰”、“胯”是被要求中的对象亦即主体,不难看出,这种顺理成章的解释,也就有力地佐证了“灵”字即为“头”(心)的语法地位了。
关于“顶劲”。从习练太极拳的要求与实践中可知,头部要直,不可晃头晃脑,也不可上下起伏,古人练拳时头上往往顶着一碗水,这就是“顶”的含义,此外,头脑清静了,加入意念,按通常练功的说法,这个意念就是让人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忘我的地步。“天人合一”就是意想中的通天贯地或顶天立地,意想头采日月之精气,脚吸大地之神力,将人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时百会穴到脚底似有相对拔长之意,即似出现一条垂直牵引的绳子,这条绳子汪永泉先师将其称作“意念中的中轴线”,亦称中轴意识线。这条中轴线贯穿于习练太极拳的全过程,有利于维持身态的平衡,从而达到中正安舒。著名杨氏太极拳传人赵斌老师对此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虚灵顶劲,头容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颏微内收,犹如头上顶着一满碗水或者有绳子提着,亦称‘顶头悬’或‘百会朝天’”。可以看出,“顶”是动词,是对“劲”的要求,“劲”是名词,是被要求的主体。这个“劲”,实质上是身体中的一种自然之力,在意的引领下,从头部百会穴到脚底形成的一种自然张力或对拔力,我们通常所称的“力发于脚”,指的就是这种自然力。至于“顶颈”,它与下颏微收的要领似有重复之意,再强调将“颈”顶起,从拳理上讲,让人难以理解。
总之,四种解释中,“虚灵顶劲”当为准确的,而“虚灵顶劲”中,“虚灵”是一层意思,“顶劲”又是一层意思,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 系,这种联系如同“胸背”之间,“腰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特别提出了“灵”字的新释义,只有将它当作“头脑”(心灵)解释,才可真正有了对头部(心灵)要求的主体,无论从语法上亦或含义上才可既入情理又合乎逻辑。这个新释义,也可从金庸先生的一句名言中得到证实:“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