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闲话太极拳的“体”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02     浏览:614    


拳友对话,问:“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体’是什么,‘用’是什么?”答:“‘体’即是拳架套路,‘用’就是健身养生。”一问一答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细细想想,似乎不应这么简单。


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说:“世之学太极拳者,日见繁多,未明体用之法,殊鲜心身之益。”那么欲明体用之法,先应明白何者为“体”何者为“用”。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体”?


许多人把拳架作为“体”,把“养生”列为“用”,也有人把拳架作为太极拳的“体”,把“推手”作为“用”。总之,大多数的人只把拳架看作“体”。这种认识虽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对。因为拳架只是太极拳“体”的一部分,绝不是“体”的全部。


“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或体系。


太极拳的“体”指的是一个“体系”,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组成这个太极拳训练体系的可分“武”与“文”两个方面。


从“武”的方面看“体”,它的“体系”包括:站桩、拳架、推手、大杆、枪、刀、剑、散手等技术结构,这是太极拳有形的“体”,其为阳(物质)。这些组成了太极拳“体”的基本骨架,但如果要使骨架有血有肉,还必须要有太极文化去充实才行。


从“文”的角度看“体”,它还需包含太极拳的文化哲学体系,这是太极拳无形的“体”,其为阴(精神)。我们常说:学拳先学理,功从拳理出。“理”者即是道理,这“道”就是太极之道,“理”就是拳理理法,即是太极文化。


太极拳的文化是由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贤们总结的《太极拳论》等一整套理论体系构成的;太极拳文化中包含哲学中的儒学、道学、佛学思想;医家、兵家学说的精华;武术文明礼仪;以及与太极拳相关的人与事所构成的历史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太极拳的文化体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完整的“体”。


许多人只把套路拳架看作是太极拳的“体”,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以局部代替整体。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他们都把象的局部当作了象的整体,所以闹了笑话。如果把“拳架”当作太极拳的整个“体”,光在拳架套路上兜圈子,岂不如同瞎子摸象?。


而造成这一错误似乎应该“怪罪”于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这本“体”与“用”的“全书”,只有拳架和推手。于是有人就认为太极拳的“体”就是拳架和推手,或认为拳架是“体”、推手是“用”。原本《太极拳使用法》里还有“36对敌图”和枪术等,郑曼青修订《全书》时,把36对敌使用法和枪术等一刀砍去,使太极拳的“体”残缺,使“用”也萎缩了。以至后人把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一起丢掉,好像太极拳生来就只有拳架与养生的功能。《太极拳体用全书》似乎是这种认识的“罪魁祸首”。


其实,我们不能怪罪于杨澄甫和郑曼青,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本身不算是“全书”,它是太极拳很不“全”的全书。因为在原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上,明确标明了“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也就是预告读者,后面还有第二集、第三集,即站桩、推手、大杆、枪、刀、剑、散手等内容会继续出版下去,到那时才算“全书”。如若不信,可见《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说得很明白:“太极拳剑及枪刀戟等,当陆续刊行,以供同好”。可惜,天不假年,杨澄甫在第一集出版后就仙逝了,他的出版计划未能如愿。所以我们不能责怪杨澄甫,那是后人在再版《太极拳体用全书》时,把“第一集”三个字划去了。这使一些专家和读者稀里糊涂的把一套拳架当作了太极拳的“全体”。至今有些专家学者竟说什么太极拳不用站桩;说什么推手已乏人问津,成了“弃儿”了;如此等等,这种种糊涂认识,都是丢了“第一集”三字惹的祸。


即使为了表述方便,微观地把套路拳架看作为“体”,那也是可以的。那么,这个“体”也不能只是几十个动作的堆积,太极拳的“体”应该是肢体动作加文化内涵的组合,离开了太极文化内涵的任何一堆空洞的肢体动作,都是不能算作太极拳的“体”,或者只能算作体操的“体”。杨澄甫强调文化内涵的重要,他说;“太极拳要点,凡十有三,此,凡一动作,皆要注意,不可无一式中,而无此十三要点之观念,缺一不可,学者希留意参合也。”“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意”者就是理也,《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册,虽然主要讲拳架、讲动作,但书中仍有《太极拳论》等理论,及他口述的《太极拳之练习谈》。这些理论和动作,共同构成了拳架套路的“体”。而且杨澄甫在阐述动作的作法时,还特别强调动作的攻防作用,那些“假定敌人……”就是搏击之理,是用之意,是招势有体有用的文化表述。攻防技击实际上就体现了阴阳易变的哲理。孙禄堂说过:“应先学会动作,明白其技击作用,才不至于随便划弧,练糊涂拳。”这也是对太极拳“体”的很好注解。


1956年国家体委推出简化太极拳24式,当时一张只有24个动作说明的挂图,除了直观的肢体动作外,太极拳的文化、理论都没有谈。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如“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松腰、沉肩垂肘”等等,挂图中竟不着一字,更没有《太极拳论》,和动作的攻防含义。除了动作类似太极拳,或借用太极拳的一些名称,它对动作的描述,与广播操有什么两样?人们就像练广播操一样地练24式。这是一种类似太极拳的体操,缺少了太极文化内涵,不是太极拳的“体”,称不上是太极拳。而在这套不拳不舞的体操之后,很多人又以24式为榜样,新编了一套又一套的架子,丰富了太极操的“体”,把那些缺少太极文化内涵的体操,充作了太极拳的“体系”,满世界的去推广。这种假的太极拳一出现,鹊巢鸠占使真正的太极拳逐渐窒息。现在的太极拳套路早已不是技击的产物。各种名目繁多的新编套路,其武术价值十分可疑的。


当今,即便是“传统”太极拳的“体”也弄得只剩下了拳架,由于异化了的价值取向,冲击了太极拳的根本,使传统的拳架,也被花拳绣腿式的标准所污染,如同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食品中加入增塑剂。太极拳的套路变得越来越好看,而太极拳的本质则越来越丧失。


这里要呼吁一下,我们应该对杨澄甫的定型拳架好好挖掘和研究,从动作到攻防含义、从形式到文化,原汁原味地保护、继承、发扬下去,至少可为太极拳留下一点纯正的种子。可怕的是,现在这套拳架也在被改造、被污染。逐渐被抽去了技击的原意,而失去了它的本真。


我们不能不要套路,但许多人过于强调套路、依赖套路,而即便是套路,也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动作,没有文化内涵,这实在是太极拳的不幸。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手舞足蹈的动几下就是太极拳了,太极拳决不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有丰富文化和完整训练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即使有的人学了许多动作套路,如果不明拳理,缺少文化支撑,仍然是一个打糊涂拳的外行。因此,对太极拳“体”的讨论,决不是咬文嚼字、小题大做,它关系着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和命运。


笔者再强调一下:太极拳的“体”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决不只有拳架一种。太极拳的“体”除了拳架外,还有推手、站桩、枪(杆)散手等完整的技术结构,更重要的还有它的文化理论体系,二者共同组成了太极拳的整“体”。


太极拳的魅力不在拳架上,它的魅力在于神明的境界。拳架只是通向神明的阶梯,是指月之手。单靠拳架难以达到“知己”,更谈不上“知彼”的层次。如果不能达到“知己知彼”,又怎么能“听劲”“懂劲”,继而达到神明的境界?


太极拳就是借助拳架招势等训练手段,以求得摆脱拳架招势的束缚,继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目的。也就是说,太极拳通过拳架、站桩、大杆、推手等一系列体的训练,学会懂规矩,守规矩,然后脱规矩,又不逾规矩,继而打破拳架和招势的束缚,处处掌控对手,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太极拳神明的境界是对拳架和招势的扬弃,即哲学意义的否定之否定。“神明”就是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基础上的随心所欲,达到“浑身都是手”、“无招胜有招”的状态。


拳架是太极拳文化载体之一,拳架是整个太极拳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阶梯,达到一定境界后,拳架终久只是“末技”,因此,我们既应该重视拳架套路,借助拳架套路,又不应该老是在拳架套路上翻花样。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太极拳的整个体系,而不是某一局部,站桩、推手等训练手段是不应该冷落、丢弃的。


达到神明的境界后,太极拳才能从大用(搏击、防身)升华到不用的境界(止武、健身),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有资格说技击是“末技”。没有上乘的功夫,却奢谈太极拳技击不用或无用,奢谈健身养生,那只是无能之人说无用之话而已。

 
喜 欢

299

 
上一个: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陈颜胜
下一个:太极拳呼吸方法的探讨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