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为常用中。《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别名:味连。
来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或同属植物的干燥地下根,栽培或野生。
产地:川连(味连):主产于四川石柱县、开县、巫山、巫溪、湖北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宣恩、房县、竹溪、秭归等县。均为栽培。
雅连:主产于四川峨嵋山区,大渡河沿岸、乐山、雅安等地。有家种亦有野生。
云连:主产于云南省维西、德钦、腾冲、碧江等地。有野生亦有家种。
此外,湖南、贵州、陕西、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也有引种与野生,但产量不大。还有进口黄连主产。
性状鉴别:川连(味连)根多形如鸡爪,弯曲而多分岐,成束状或簇状,亦有单枝者。长约3~7厘米,单枝3~9厘米,直径约3~8毫米。表面黄褐色或绿褐色。粗糙而多瘤节,并附有未去 尽的须根及须根残痕。上部有鳞片状叶柄残基,有的中部有一段平滑细杆,直径约1~4毫米,长短不一,把有瘤节的根分为两段、俗称“过桥”或“过江枝”。质坚实 而硬。断面不平齐,皮层暗棕色,髓部橙色,木质部或橙黄相间或显菊花心纹,中间偶有空心,木质部常有裂隙。气微弱,味极苦。
以条肥状,少毛团,少过江枝,断面红者为佳。
雅连(栽培品):根多单枝,少有分枝者,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5~10厘米,直径3~10毫米。表面灰棕色,节段横纹多,“过江枝”少于川连。断面,菊花心明显,常 有空心。野生品多留有7~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连的标记。根亦多单枝,微弯曲呈蚕状,一般长2~4厘米,直径6毫米左右。表皮细,褐色,芦头长短不一,生长年限多者,芦头节节如鳞片 状,俗称“鱼鳞甲”。质坚实。断面菊花心明显,常有空心。(此品常出口,很少在国内运销)。气味同上。
以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
云连:根多单枝,多数较瘦小,弯曲拘挛,节间细密,形如蝎属。长约3~7厘米,直径约3毫米左右,少数大条直径达0.8厘米。表皮黄绿色或七。质坚实稍脆,断面金,余与黄 连同。
以条粗壮,无毛须,金者佳。
进口黄连;形色与云连略同,唯分枝较多,枝条略显粗长且“过江枝”亦多。质坚实,断面或橙黄相间,显空心,气味与云连同。
主要成分:含黄连素(小蘖硷)、黄连硷、巴马亭、黄连宁。
功效与作用:
1、抗菌:抗菌谱较广,对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最强,优于磺胺。对金葡萄菌球、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较显著的抑菌 作用。此外,体外试验黄连素和黄连煎剂对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抗病毒:对多种流感病毒、以及新城病毒有抑制作用。
3、抗原虫:黄连煎剂、黄连素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也可治疗阿米巴痢疾作用。
4、抗真菌:作用与黄芩相似,但黄连效力较强。
黄连的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作用:
1、抗溃疡:对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2、抑制胃酸分泌:可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P<0.01;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3、保护胃粘膜:明显抗盐酸乙醇氢化钠、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为粘膜损伤。
4、抗炎镇痛:用热板法、扭体法试验,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5、抑菌: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素的功效与作用
1、对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的作用
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实,黄连素对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心律失常、癌症等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用黄连素治疗高血脂症一个疗程(每日3次,每次0.3克,连服20天)后,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着下降,对于因动脉硬化所致的冠心病及脑血管病有效。
黄连素亦有降血糖、尿糖的作用。糖尿病病人每日口服4次,每项次0.4克,服1-3个月后,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2、对心脏的作用
中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多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每日口服黄连素4次,每次0.4克,连服7-12天,能使心悸、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缓解或纠正心律失常。科研成果显示:黄连素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功能,从而降低因冠状动脉梗塞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3、对脑缺血的作用
黄连素对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亦有良好效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控制,约有半数可诱发脑栓塞而致生命危险。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及转归与血小板聚集力密切相关,所以抗血小板凝集剂如阿司匹林早已成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脑梗塞的有效物。
炮制:生用,姜制,炒炭。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脾、胃、大肠径。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心火炽盛,烦热神昏或心烦不寐,目赤肿痛,湿热呕吐,泻痢,痈疮肿毒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湿热下痢(细菌性痢疾)。单味即有效,但用复方较好,可减少抗性产生。一般配木香,如香连丸(成);兼有发热者配葛根、黄芩。
2、用于治疗湿热呕吐。如兼有由胃寒引起的腹痛、由胸有积热引起的胸中烦恼闷,可配桂枝、干姜、党参等,方如黄连汤。
3、用于治疗热病而致烦燥、精神恍惚、谵语、口干脉实(由于炎症高热引起)、则配黄芩、桅子等,方如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疮疖痈肿,包括口舌生疮,皮肤疮疖,目赤脸肿,配银花、蒲公英等。
4、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口臭,嗳出气味。取其健胃助消化,故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用黄连。
使用注意:如无黄连,可用穿心连或胡黄连代;黄连苦寒较甚,不宜久服,否则易损脾胃。
用量:1.5~9g。
处方举例:
1、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180g,吴茱萸30g,共研细末,制丸,每服1.5~3g,每日1~3次。
2、黄连汤(《伤寒论》):黄连3g,半夏9g,干姜3g,桂枝3g,党参9g,甘草3g,大枣5枚水煎服。
3、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4.5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水煎服。
黄连的用价值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干姜半夏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湿热泻痢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单用有效。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消渴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
双黄连口服液
【成份】金银花、黄芩、连翘;辅料为蔗糖。
【性状】本品为深棕红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
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7、服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黄连的服用方法
中医认为,中黄连性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长的就是清胃热、泻胃火。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黄连为主的代表方之一。
情绪紧张急躁,睡眠质量差,饮食油腻、口味太重等都是引起胃火的常见原因。胃热炽盛化火可导致牙龈肿痛或出血、口干、口渴、喜欢喝冷水冷饮、口苦、口臭等不适,以及面红、大便干硬、舌质红、舌苔黄等热象。黄连用于清胃火时,即可单独研末冲服,也可与其他中一起煎服。
胃热炽盛的人可以服用中成清胃黄连丸,或者取3克黄连加水煎汤服用。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将黄连研成细末备用,然后取50克大米或小米,加适量水煮熟,取1.5克黄连末放入杯中,加入约100毫升米汤,盖盖闷3分钟即成。空腹饮用,早晚各1次。用米汤冲泡黄连末优于用水直接煎服,这是因为米汤可顾护胃气,防止黄连苦寒伤胃。
经常胃热的人,在不良情绪的下,会出现肝气不舒,进一步伤及脾胃,表现为泛酸、胃中嘈杂、恶心等。可取黄连5克,吴茱萸3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后服用,以清肝胃之热。
黄连的副作用
中成份复杂,理作用更是复杂,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的说明黄连的不良反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食欲,导致消化不良。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着清热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着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饭后服用。黄连的用量病轻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儿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黄连。
黄连医书记载
1、《本草纲目》:“泻肝火,去心窍恶血,止惊悸。”
2、《本草备要》:“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解渴除烦,益肝胆,浓肠胃,消心瘀,止盗汗。”
3、《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4、《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荨⑴а,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5、《本草纲目拾遗》:“主羸瘦气急。”
6、《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7、《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8、《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附:马属黄连
马属黄连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唐松草属马尾黄连的干燥根及须根。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根横生平列,由数个地上残留基和根组成。痕圆眼状,直径约3~6毫米。有的带有一段残并附有鳞叶薄片包于四周。根长条疙瘩粗约1~1.5厘米,长约2~5厘米。表皮棕褐色,质坚实。断面显黄绿色。根两侧及下面丛生须根,形如马尾,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1~1.5毫米,多碎断弯曲,表皮褐色,薄脆亦脱落,脱落处漏出木质部,如发丝。气微,味苦。以须根长而均匀,色金黄者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