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从武术的礼文化探讨当代武术礼仪的不足-赵亚运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6-29     浏览:768    


摘要:武术礼仪是武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体现了习武者尊师重道,克己复礼,遵守武术道德。文章通过传统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与当代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得出当代武术礼文化的严重缺失,并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探究武术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为当代武术礼文化的传承略尽微薄之力。


前言


武术作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于其技术的传承性、发展性,更在于它在中国几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的哲学、儒家学、道家学、佛学相交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的“礼文化”就是在这种交融与碰撞中形成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礼节,更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武术的根本在于“武德”,“武德”之根本在于“礼”,而“礼”则形成于与武术不断碰撞交织的文化中,武术是其“术”与“德”的结合体,没有文化作为底蕴,“术”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技艺,会随着人类的发展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礼”的涵义


今天所见的“礼”是“Y”字的简化字,《集韵・荠韵》:“Y,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注笺《说文解字》说:“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汉书・荀爽传》: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所由来也。《贾谊书・道德说篇》:人能修德安利之谓福,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为鬼神能与利害……故曰:祭祀鬼神,为此福者也。《左转・文公十八年》载鲁国季文子语:“先君周公制礼日: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1)礼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2)祭祀过程涉及仪式仪节;(3)礼作为封建者的制度法纪,来规范和维护王朝;(4)礼与德相关联。总而言之,在华夏“礼”不仅与祭祀有关,更作为一种制度,约束和规范封建等级关系。


1.2 武术的“礼文化”


在硕士论文《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中,作者程世帅通过对“武术”和“礼仪”各自的概念进行阐述,并由此提出“武术礼仪”的概念:“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者在武术群落中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发展,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本文也认同这个观念,认为武术的“礼文化”具有武术礼仪概念的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表现习武者内在精神的礼仪文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武术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交叉和碰撞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存需要,随后作为阶级的工具在军事战争中不断运用和发展,并在唐代确定武举制,明确了武举选拔内容,进一步使武术精炼化,规范化。明清两代是武术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清代,由于其历史背景的使然,民间武术的兴起,形成了武术发展的新阶段。


在武术的形成过程中,从武术被运用于军事到武术的繁荣发展,武术始终脱离不了礼文化的制度规范。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儒家礼学被奉为皇权制度,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阶级,以及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机构,军事武术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遵守其实施的制度。明清武术逐渐脱离军事走向民间,但《朱子家礼》的问世,促使礼制的不断成熟,使明清两代的君王积极推行民间礼教,通过直接向民众灌输儒家的纲常,以此来控制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民间的武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也遵循儒家礼学的思想,中国的武术与儒家的礼仪文化不断的磨合,最终促使武术特有的礼文化孕育而生。


2.2 当代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教学方式的改变,武术礼仪的内容逐渐淡化并退出历史舞台。民间武术家在其师父言传身教下所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流传下的古拳谱所记载的门规戒律在现代人的眼里却认为是古板、固执的。在现代人眼里,当代的武术礼仪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为大家所熟知。


2.2.1 当代武术礼仪的基本内容


今天的“抱拳礼”是在1986年武术竞赛中统一制定并实行的,并在2007年出版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礼仪的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枪)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现代的武术礼仪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徒手礼:抱拳礼;注目礼。


(2)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


(3)递械礼:递刀礼;递剑礼;递棍礼;递枪礼。


(4)接械礼:接刀礼;接剑礼;接棍礼;接枪礼。


现在武术“抱拳礼”行礼方式: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找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


2.2.2 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


随着新时代的改革以及学校的普及,以往的“师徒制”教学也逐渐被淡化了,学校成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新的基地。武术的发展也不再是狭小“师徒制”的教学,同样被一些体育院校或者地方武校所替代。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本主义的今天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在武术教学和竞赛中。


今天的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首先是上下课时间学生会向老师行抱拳礼,上课期间学生之间的持、递、接器械礼,专业竞赛以及考级时运动员会对裁判行抱拳礼,武术家之间的交流似乎也只是抱拳礼。由于社会的进步,传统武术礼仪的一些基本内容逐渐被一代一代的淡去,新的武术礼仪并没有成行,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学者对武术的抱拳礼加入了诸多的涵义,不仅仅作为一种礼节,更把古代武术的侠义之风、以和为贵等精神融入抱拳礼中,而真正习武者的日常行为、交流却无法表现其特有的武术礼节,可见当代的武术礼仪外在表现的缺失。


2.3 传统武术礼仪及其外在表现


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这个概念对武术礼仪进行明确的定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未习武者所认可的;二是把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即“制度”。传统武术尤其进入明清以后,许许多多的拳种门派通过拳谱、戒约等形式,纷纷订立对传人的各项要求,通过各项武术礼节和门规来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从以上概念可知,传统武术礼仪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还体现在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即“武德”。传统的武术礼仪是中国武术礼文化的具体见证。


2.3.1 师徒传承礼


民间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传和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在古代武术传承中具有非常严格的礼节仪式。师父的弟子的选择一般先要通过两到三年的考察,对其弟子的道德品质以及今后的武术方面成就进行全方位的考评,最终选择自己心仪的弟子,即所谓的“未习武,先习德”。(这里所谈的弟子为人室弟子)周伟良在他的“师徒论”中也谈到在对待择徒问题上,传统武术最终关注的是被择者的道德状况,提出“谈玄授道,贵乎择人”。


2.3.2 日常训练礼节


由于明清封建君王过程中儒家礼学纲常的影响,古代武术师徒传授过程中并不像现在课堂训练一样松散,封建礼教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地位、等级,纲常更要求个人的仪态举止。站姿:习武人讲“站如松”,站立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膝微松重心放两前脚掌上,目光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或者在体前交叉。坐姿:武人讲“坐如钟”,在训练场合古人一般席地而坐,两腿先交叉站立,然后盘腿坐下,含胸拔背,抬头收颌,目光平视,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抱拳鞠躬礼,古代师徒见面行抱拳鞠躬礼,也叫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在习武场合,约向前倾斜幅度以45度为宜。主要用于徒弟像师父的行礼。凹


2.3.3 武术流派门规


随着武术技击技术结构体系的完善和独特风格特点的形成,武术流派也随之产生了,流派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各派的门规戒律,《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详细记载少林武术的习武戒律,包含“规条十二、十不许、十愿”的门规。陈正雷所著的《陈氏太极》,其中的《陈氏先辈门规纪律》包含“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形意、八卦、番子等拳种都有自己的门规。这些门规同样作为传统武术的礼仪内容,但与以上的礼节不同的是,门规戒律是中国礼文化另一种不同形式,它是作为儒学的礼来规范习武者日常行为,即“礼制”。


2.3.4 尊师重道与侠义之风


古代武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在武术的师徒传承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相当于家长,徒弟相当于子女,师徒的关系也被血缘化、化了。古代武术大多需要言传身教,以及派别间门规的限制,习武者作为一个门派的入室弟子,是不能再拜别的师父为师的,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师徒间的关系。明代的戚继光曾把能否确立“师道”看成是习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条件,他说:“敬习之道,先重师礼”。徒视师若父。遵师命,守师训,忠心耿耿,绝不能有三心二意”的古语同样反映了尊师重道。


谈起武术,大多数人会想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大侠,“侠士”成为了古代武术的代名词。司马迁指出侠士具有的人格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城”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重义轻生、不爱其躯”的人格精神。侠义文化体现了礼仪中重信守诺,更突出了侠士的社会的责任感,民间正义的代表。


2.3.5 武者以“礼”安身立命


武术流派的形成,使得民间武术家之间不断进行技艺的交流,民间拳师见面多行拱手礼以表尊敬(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并说某某师父好。各门派之间武术拳师之间的技艺交流氛围两种,一是打擂台,这种比试一般都有见证人,两拳师在擂台上先行拱手礼,然后开始交手,多以点到为止。另一种是闭门切磋,这种比试只有比试者自己知道输赢,不对外宣称。不论是哪一种技艺交流,都体现了武术的内在内涵,先礼后兵,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以和为贵等。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武者在江湖上行走,过得多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不小心哪一天就会遭人陷害。《礼记・曲礼》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清代的镖局生涯更好的反映了武者以礼安身立命。镖局在护送镖的过程中,常常会被盗匪盯上,可是在镖路上镖师与盗匪真正打起来的却很难见到,一般双方都会各退一步,礼让三分,镖师并会备份礼物送上,满足盗匪的,使双方都得到目的。


3 当代武术礼文化缺失的成因


3.1 当代人对武术礼仪的认识不足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特别是年轻人,在竞技体育影响下,人们更乐意追求武术的技术层面。各省的体育局乃至国家的高层人员都把奖牌放到第一位,这将会是至高的荣誉,导致武术教练员把所有的训练课都追求队员的技术的提高,把武术礼仪作为一种形式,在这种训练模式的发展下,促使教练员更加注重学员技术发展,把武术礼仪作为以比赛环节中一个流程,忽视了武术礼仪的内在含义,更忽视了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传播,导致武术礼文化的传播断层。


3.2 当代武术礼仪的单一性、停滞性


在当代人的眼里,提起武术礼仪,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说抱拳礼,即使专项运动员也只会额外加个器械礼,人们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抱拳礼就是武术礼仪的漩涡。


当代武术礼仪的严重缺失以及当代学者对武术礼仪的追求,促使了“抱拳礼”功能的多样化:(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4)左掌右拳,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阴阳两极、尊师重道。这是当代武术学者给武术“抱拳礼”的冠名,更有甚者把武术的精神内涵加诸于“抱拳礼”的外在形式上,例如武术的“以和为贵”、“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的系统整体观”等等。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没有意义,武术的“抱拳礼”的确也反映了上述诸多涵义。但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总是不现实的,这样只是从表层解决武术现存的礼文化的缺失,现在的“抱拳礼”集武术的礼节、行为规范、武德与一身,只能欲盖弥彰,更加凸显当代武术礼文化的缺失,无法真正传承武术所蕴育的内涵。


3.3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当代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的礼仪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武当、少林、峨眉三大门派的礼仪各有不同,而学校与前三者又有不同,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导致武术礼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学校为主的教学体系中,除了参加比赛有一套相对标准的礼仪程序,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以及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中对教练员、教师、学生都没有具体规定的礼仪。有经验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普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方面无法使学生养成日常礼仪习惯,另一方面也无法提升自我的武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树臣.寻找最初的礼――对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3).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钟海明,马若愚.武道概论[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9.


[5]戚继光.练兵杂纪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喜 欢

441

 
上一个:特警捆绑技术
下一个:练武人的心理素质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