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如何看待杨式太极拳架的异同-唐才良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5-02     浏览:163    


笔者很佩服邓一琳女士对太极拳的热爱与钻研,她在2013年第五期《武术》上发表了《读李雅轩〈杨式太极拳诠真〉有感》一文。邓女士在比较李雅轩、傅钟文的教学之后,产生了一些困惑,她在“后记”中提出了问题:“我在考虑,为什么他们同为杨澄甫先师的高徒,拳架之差异却如此之大?从图示来看,傅钟文拳架似与杨澄甫拳架很像。难道仅以杨澄甫的拳架分处前期和后期(以1928年为界)为由,就可以说明问题?杨澄甫的拳架果真前后期有如此大的差异?……那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探索者,究竟应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呢?”




邓女士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许多迈入杨式太极拳门槛的初学者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即我练的拳架是否正宗?85式、88式、103式、108式等等,哪一个是真正传统杨式太极拳?董英杰、田兆麟、崔毅士、傅钟文、牛春明、李雅轩、基、赵斌等等,谁更像杨澄甫?实际上都是“正宗”二字惹的祸。一般习拳者往往着眼于外形、着重区别动作上的异同,而真正研究这些拳架异同,并从中悟出太极拳最本质、最核心道理的学者还是不够多。




一.太极拳架不可能像一个模具里翻制出来的




2008年10月,博武网发表了石月明老师的《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保护杨式太极拳》一文,后《武术》也作摘录登载。文章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杨式太极拳只有杨澄甫在1931年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的拳架和76幅拳照才是直传,杨家其他人没有留下什么照片资料都不能算是直传,只能算是转传,杨式太极拳的统一只能以杨澄甫的拳照为唯一标准,教拳练拳必须以拳照拳姿为标准,要像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通过临摹才能得到杨式太极拳的内在精髓;二,武术(包括太极拳,已经是遗产了,只有遗产才宝贵,有人编书编拳是现产新产,不但不宝贵,而且会使“杨式太极拳的原本形象就被湮没”,问题严峻,所以要提出保护杨式太极拳。




笔者不太赞同石老师的观点,因此在《武术》2009年第5期,发表了《也谈保护杨式太极拳》一文,叙述了我的观点。本来,杨澄甫的拳照不是一套,即使以1931年的拳照为准,1931年后他的拳架仍在改进之中,我们不能以“唯一标准”来排斥杨澄甫其他时间教的拳。我们应该研究杨澄甫前后期教学上的异同,从中找出最合理,最本质的精髓,这才是太极拳研究者应该去努力的。笔者不欣赏某些自封“杨式太极拳正宗”的拳师,有人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什么“世界太极拳中心在这儿(指他站的地方)”。我看谁都不要过分强调自己是“正宗”,因为杨澄甫的拳一直在发展改进中,谁能代表他发展的全过程?




笔者也想努力读懂杨澄甫,可是理解的程度连皮毛的皮毛都不是。我有1983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的《太极拳选编》,它将1921年版许_厚《太极拳势图解》、1925年陈微明的《太极拳术》、1931年董英杰的《太极拳使用法》合订成一册;又有傅钟文的《杨式太极拳》,郑曼青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二水居士赠送的曾昭然《太极拳全书》等等,使我有较阔的视角注视杨澄甫。前一时间,二水居士的研究成果又启发了我,二水将10年2月初版许_厚著《太极拳势图解》中的手绘拳架图,与14年夏陈微明编著《太极拳术》中相对应的杨澄甫照片一一列出(二水居士著作《一多庐太极体悟录》已于2012年1明由台北逸文书店出版)。我们从这些照片的比较中,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_厚《太极拳势图解》中拳架的原型就是杨澄甫,这样,我们研究杨澄甫的拳势图照,不仅有1934年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有1931年的《太极拳使用法》,有1925年的《太极拳术》,还有1921年2月的《太极拳势图解》四本书(三套图照),当然还有董英杰1948年《太极拳释义》、傅钟文《杨式太极拳》、曾昭然《太极拳全书》等等书籍均可参考。




二.杨澄甫前后期拳架在不断改进,教学也必然会有差异




2008年,为了说明杨澄甫弟子之间的差异,除了他们自身因素外,与杨澄甫不同时间的教学差异有关,笔者也曾经做过功课,将四本书中一些主要不同的地方摘录下来,以探索杨澄甫前后期拳架的变化。今天,将笔记中主要几点抄录,与大家一起研究。为了书写简便,请允许我将四本书用数字的方式来表示,即1921年许_厚《太极拳势图解》简称为“21版”;1925年陈微明的《太极拳术》为“25版”;1931年董英杰的《太极拳使用法》为“31版”;1934年郑曼青《太极拳体用全书》为“34版”;




1),白鹤亮翅。21版,白鹤亮翅式图一,右“手背向外”。图二,有投降式动作(吴式有此动作),而其他书中无。25版,“右手心转向外”。31版,“右手同时往上往右侧展开”,附拳照手心向外。34版,“右手心向上侧”。(而24式、88式的右手“手心向里”,即与21版的“手背向外”相似)。




2),十字手。21版,两手“同时上举交叉于头顶上”,其附图是两手高举交叉在头顶前。25版,“两手先往上分开,向下圆转,后又由下而上,复合为斜十字”,附图十五,两手相交于胸前。31版、34版均在胸前。




3),21版,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有斜单鞭一式,并附有斜单鞭式图。25版,“如单鞭式,右手松直,手指稍垂,不必成吊手”。31版,只讲解手足动作,无单鞭痕迹。34版,“其动作如上单鞭转身式,可参用”。




4),云手。21版,“有三,(一)原地云手,(二)移步右云手,(三)移步左云手”,其上手运动“至额角稍停”;附图上手高过头顶,手心向外,下手超过身躯中线,手心向下。25版,不强调上手“至额角稍停”,但附图上手手心向外,下手手心向上。31版、34版,杨澄甫经典的云手照片,上手在口鼻前,手心向内,下手在身躯中线脐前,上下手心都向内。24式、88式的右手“手心斜向里”。




5),打虎式。21版,左打虎式,上(左)拳“由外上举,仰拳(虎口向后)”,下(右)拳“随同后撤,覆拳虎口贴左胁”;左打虎式前有“二起脚”动作,其他书已无“二起脚”一式,也无“仰拳”“覆拳”之说。25版,翻身白蛇吐信,上步搬拦锤,蹬脚,再打虎式。88式此顺序与之相同。31版、34版则白蛇吐信在后节出现。25版附图三十二,杨澄甫的上拳手心向外,下拳手心向下,而文字描述下拳该是“手心朝内”。31版,上拳外翻转上,手心向外,下拳侧下采去,从附图看,下拳手心向内。(88式上拳拳心向外,下拳拳心向下)。




6),金鸡。21版,“右腿屈膝上提至膝盖与右肘相接为度”。25版,“右手提至肘与膝合”。31版、34版,均无文字要求肘与膝相合,附图,肘与膝不相合。(1929年山东国术馆编者的《太极拳讲义》,此式也是肘膝相贴,与21版同)。




7),上步七星式与退步跨虎。21版,“右手由左腕下前击,与左腕交叉作十字手式。”附图拳心向内。退步时“左手作钩,向左下方斜搂,左膝上升,五指作猴拳,指尖后指,两臂宜平”(如同吴式)。25版,“两手随腰往前,相交作斜十字形”,手心朝向无明确说明,附图不甚清楚,似乎拳心向内。退步跨虎也无“钩手”“猴拳”的要求。31版,“两手同时交叉作七字形手心朝里蜃 薄634版,同样一张拳照,文字则有不同,“两手变拳,同时集合交叉,作七字形,手心朝外蜃 薄1931年至1934年,时过三年,上步七星拳照不变,文字说明却由“朝里蜃 北涑伞俺外蜃 保这是杨澄甫晚年还在变,还是郑曼青笔误,那就不得而知了。




书中差异远不止这些,但以上七点已足够说明,杨澄甫的拳架一直在发展改进之中,杨澄甫自己也说:“且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杨澄甫前后期拳架上的改进,必然带来教学上的不同点,其弟子跟随的时间各有长短,学的难免有所不同处。所以,杨澄甫弟子之间拳架有些不同是正常的。如杨澄甫说“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拳架的异同总的说是大同小异,大同的是拳理,小异的是某些作法。拳架的改进,不只是动作的变化,更应是符合理法的动作改进。




关于杨澄甫前后期太极拳的研究,笔者以上摘录只是着眼外形与文字上的不同,只是猎奇而已,实在肤浅得很,没有从理法上去作进一步探讨。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那是人称“南开吴氏三杰”的吴大业先生,是他撰写的《杨澄甫前后期的太极拳》。此文是从顾留馨先生家中保存的书信中挑出,我再重新抄录的。吴先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是值得大家一读的,我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杨澄甫弟子自身的因素也是相互间差异的原因




1,杨澄甫的弟子自身素质、条件各有不同,也是相互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比如,田兆麟十三岁进杨家,与少侯、澄甫为伴,受杨健侯亲自教授并在杨家苦练七年之久。虽然同为杨澄甫的弟子,他受杨家多人教导,与那些只受杨澄甫一人教学的,自然有所不同。田的一段起势,比一般人的都长,足可单独作为盘拳前热身的松柔功来练。又如褚桂亭,他原本的武术根底就很扎实,醉拳,形意,八卦,剑、刀、枪都十分精通,又受过杨少侯的指点,与孙存周经常切磋武艺,所以他的太极拳除了保持杨澄甫的基本拳架外,还融入形意,八卦等精华,如他的揽雀尾,颉⑥郏挤、按都是“跟步”的,这吸取形意“偷步”的优点;又如单鞭转玉女穿梭,一般套路只是个简单转身,技击含义不强,而褚桂亭吸收八卦的一些长处,加入颉⑥邸⒖浚穿掌等因素,又分地面平整与不平整时两种腿部扫的动作,这样改进,既美观更实用。这种动作上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动作拼加,而是在太极拳懂劲基础上的再创造。这又与褚桂亭的经历有关。他长期在侍卫队、军政部、警官学校等地方担任国术教官(始终保持民间武师的身份),他面对的是以实用(技击武术)为主要目的的学生,而养生的目的是次要的,也就是说那些人需要的是真功夫的武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太极拳自然会与有些同门师弟偏重于养生的架子有些差异。再看叶大密。叶大密师承剑仙李景林,拳术又承田兆麟,杨澄甫、杨少侯、孙禄堂、孙存周诸位名家,他能兼得诸家之长,复从武当对剑中翻出新声,以剑入拳,别具风韵,时人称之为“叶家太极拳”。诚如金老师所言,叶家太极拳,“是在原杨家太极拳大架基础上,于原架子极大多数式势之上下衔接处,求其极自然地介入了原杨家中、小架子、并孙家、吴家、陈家等诸家太极拳架中,拳技作用肯定而清彻之动作,以及八卦掌中之斜开掌转身法、武当对剑中之反臂(倒捶)捷用法等等,用以帮助学员对原来杨家大架太极拳之所以姿势洒脱,气势磅礴加深认识,换言之,这是一种实作注解法”。




据褚桂亭弟子张庆保讲,褚桂亭老师曾(几次)在学生面前谈起一件事,说杨家的学生多得不得了,全国各地都有,今后会分不清是谁教的,因此,田兆麟、褚桂亭、陈微明、崔毅士四人约定,在预备式中各家有意有些不同,以示区别,以便日后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学生,而傅钟文基本保持杨澄甫晚年的拳架。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同为杨澄甫的弟子,他们之间在拳架上有异同是自然不过的事。




2,杨澄甫弟子的再传弟子或后人,在整理老师拳艺时,往往会加入种种臆测,或领悟偏差,或故意神化,也是产生变异的一个因素。笔者看过一段顾留馨先生的日记:“11年4月24日,星期一。三时会齐纯汉。齐云牛从健侯学,云杨澄甫架子有不对处,云牛功夫比澄甫好,牛有秘传歌诀向不示人,后来在公园从澄甫学的都不行,傅钟文的规范不行,牛对崔毅士审稿还同意,傅审稿不同意云,说我理论高,崔不愿审牛稿,说牛稿不对云。”“4月28日,星期五。看齐写牛者杨架,有对有不对,有体会拳论错误处。”日记记录了一位弟子过分吹捧自己的老师,贬低别人,将自己的老师说得比师爷杨澄甫的功夫还要好。后人吹捧老师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抬高自己,其结果是真真假假将太极拳界弄得一片迷雾。崔毅士不肯迁就齐先生整理的牛稿因而拒绝。顾留馨曾与田兆麟,褚桂亭、傅钟文,叶大密、濮冰如等多位杨澄甫的弟子推过手,那次去杭州,顾诚心诚意向牛老请教,搭过手之后对方的功夫也就十分了然。而杨澄甫在上海的那些弟子对牛师兄更加了解,他们对他的评价,牛不比杨老师好,牛的功夫只及杨老师的二成。据说李雅轩承认他的功夫只有杨老师的二至三成。傅钟文则认为他只是学到杨老师的皮毛。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不会损害他们的威望,而过分吹嘘往往适得其反。讲这段故事,笔者无意贬低某些人,而是我们在阅读弟子们叙述他们的老师、或后人描写前辈的故事时,对那种神乎其神,故弄玄虚的东西,要留一分清醒。其实他们中有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的老师,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四,社会因素也在催化太极拳的变化




1956年以后,武术家们响应党全民健身的号召,反对“唯技击论”,武术家在改造思想的同时,也在改造着太极拳。当年,各种太极拳不是处于地下状态,就是必须向24式,88式看齐靠拢,积极推广简化太极拳变成了,谁不积极推广谁就有唱对台戏之嫌。武术家“改造”的结果,也会对各自的太极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像褚桂亭这样的武术家似乎没有紧跟国家体委的步伐,“改造”不够彻底,难怪他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下去,太极拳将会变成‘卫生拳’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传统太极拳,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卫生拳”的痕迹,不管在北京,上海,四川……“卫生拳”的影响仍然大行其道。




几十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的好转,一些人提出太极拳要走养生路子,把养生健身作为太极拳的唯一,说什么太极拳再讲技击已没有意义,这种思想指导下,太极拳焉能不变?太极拳向“安乐型”发展是必然趋势。另外,商品经济大潮之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极拳也在向“快餐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太极拳以“创新”为名的异化也是必然的事。




五,太极拳研究路在何方




“那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探索者,究竟应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呢?”邓一琳女士这个问题提得好,让人感动,太极拳研究需要清醒的人。但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邓女士的研究是一种方法,吴大业的研究也是一种方法,二水居士的研究更是一种方法。笔者以为太极拳研究,不仅需要对外形及技术层面的研究,还需要从内涵,历史、文化层面去研究。几十年来,我们对太极拳外形、招式、技术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而将太极拳当作文化,即作为武学去研究,实在是凤毛麟角。太极拳作为一门武学需要更多的研究者。




笔者的功力不足以阐述武学这个问题,只得借助二水居士的文章来说明。二水的《一多庐太极体悟录》,不仅谈了许多技术性的知识,如“懒扎衣一说”“有关云手”“穿凿附会的蚓”“你抄我袭的捋劲”等等,许多动作与技术被他解构得十分清晰,叙述又十分精准,如“含胸拔背”用“解钮扣”或“如听筒探胸”,“沉”如“小孩脱毛衣”来作比喻,将复杂的技术要领,三言两语说了个清晰透彻,形象生动、字字珠玑,简洁明快,道理宏阔,能让你站到武学的高度,来俯视这些技术的要点。对太极拳拳架优劣的争论,二水在叙述了一段关于拳架之争的故事之后,他指出“拳架只是指月之手”,使人在看待拳架异同的时候,看到其背后的实质,从而让人进入武学的境界,心胸豁然开朗。




所以,笔者以为,拳架只是“指月之手”,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指出:“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即拳架招势可有异同,但理法没有异同。我们讨论拳架异同时,不仅要去比较招式,技术,而更要从理法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并在内劲的运用上去检验。武术毕竟讲究实用,只有最符合太极拳理法的作法,才能帮助我们较快地进入太极拳的境界。




最后,建议邓一琳女士如若能阅读《一多庐太极体悟录》,对寻找问题的答案会有很好的帮助。下面摘录其中一段“拳架只是指月之手”,作为对本文拳架讨论的补充,又让读者体会如何研究太极拳。




“市井素有大架,中架,小架之争。时俗以为大架善健身,小架主技击,而中架则兼而有之,由此也显得神秘莫测。其实这一论争,就像是成长期综合症一样,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每一习拳者在其拳龄成长期中的某段岁月。上个世纪初期,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学员也分成了意见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以为大架是长功夫的架子,一派以为小架具有技击作用。两派矛盾最后直指大架的代表人物杨澄甫老师与小架的另一名师。当时的北京太极拳界,没有式派之争^大架、小架、中架,都是杨家三代人所传授的架子。因为少了门派之争,什么问题就显得简单化了。后来由许禹生出面,请两位老师手谈一次,最后由赢家这一风格的架子,来作为该社统一推广传授的拳架。手谈之前,杨澄甫老师还附加了一个条件:输者得跟从赢者改拳,日后不得再练原先架子。




“整个事件,少侯先生看在眼里,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虽然赢了,但是要求另一名师一辈子不练小架,明显有斗意气的成分。但是那位拳师,却信守诺言,之后真的一辈子不再练他原先的小架了,而是跟着杨澄甫老师亦步亦趋,练成了大架子。若干年之后,少侯先生又将小架太极拳重新传给了该名家的后人。这是后话。其实,杨家三代在传授太极拳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教学体系。《田本杨家老拳谱》云:‘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先求舒展,后至紧凑,这是杨家老辈拳家教拳时的共识。那么,让一业已成名的拳家,放弃他的小架,改学大架子,显然是带着意气纷争。”




“二水赘述这段往事,不为宣泄陈年意气。只是想传达一种观念。二水以为,不管是大架、中架还是小架,也不管是新架、老架,还是其他架子,拳架,只是指月之手。《楞严经》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在天心月圆之前,或许心存阴霾,须得明师指月相示。无论指月之手,是大拇指还是食指,中指,抑或无名指,小指,我们不能死盯着手指,而错失皓月当空。,每年练一万遍拳,二十年不懈,云云,在二水看来,倘若心无昭朗,亦徒亡失月轮之举。”

 
喜 欢

81

 
上一个: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解释虚实(阴阳)转换-叶式史
下一个:从太极拳“野马分鬃”的招式,纵观太极拳文化-叶式史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