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太极拳的一些教学体会-沈行佐 沈行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1-10     浏览:807    


(一)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练者多了就不断有些练习者提出一些问题。作为习练多年的鄙人有一些体会,望能和诸位共享并指正。




一、关于气沉丹田的问题




所谓说丹田之气,实是推动横隔膜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腹式呼吸,并不深奥。即使不练太极拳的常用这种呼吸。因为跟常规的胸式呼吸有些不同。所以被一部分人想象得复杂了。其实不然,按我多年练习的体会,在练习太极上由于呼吸深沉,而且不是匀称式呼吸,常跟随动作,时而深长时而短缓。逐渐就练就了随动作起伏作快慢深缓的呼吸。推动横隔膜就自然而成了,这里面一个最大的要点是不要刻意进行的气沉丹田,这样会引起诸多不利。违背了太极拳松腰沉胯、松肩沉肘的要旨了,而且会使一套拳打下来,浑身发紧、手脚发冷,达不到一套拳下来神清气爽、周身通透、意气风发的效果,在本人看来,太极拳作为道家学说的一种范畴就是要无为而无不为,身随心动、劲随意动,千万不要刻意求呼吸和气沉丹田的效果。更不能作为秘籍来传授,随着练习的深入自然而然就意随心动、气随意动了。




二、太极拳的要点




太极拳首先要确定它是拳。拳的要点是技击,随着科技的提高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走出来,赋予它许许多多的内容,但作为练习者作为武术的爱好者、传承者应该提取的精华仍是技击。只有这样才能把武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抽取了这个精髓,武术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了。强身健体是它的第二功能。通过练习增进了功夫,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修为,达到了强身健骨,增强体质。然后有了怯病养身的功效。




三、武术秘籍的问题




有人问武术有秘籍吗?我说有,但这是一种功夫高低的体现,就好比一个小学生要学做大学课程,不达到高度不经过知识积累能行吗?同样功夫不到,有秘籍又怎样,所以我想练习太极拳同样要一步一个脚印,细致而绵长的练习会有境界向你开启。会有顿悟向你召唤,此时的秘籍就是一层纸,一点就通了。




四、练习太极拳的一些观念




过去说练太极十年不出门,可见是一个需要长期下功夫才能有所收益的。本人练太极的一些浅见供诸位参考。太极作为一项运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然成为一种文化,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使太极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更具文化内涵和魅力,但作为练习者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通过练习来体味其中的滋味,而不要一味用高深的理论图解它。走入玄学观念,这就会失去太极本身。本人体会太极不是玄学,是师法自然,无为即有为的自然上升阶段。比方说骑自行车,有谁能看会骑自行车的,没有自己的体悟用高深的理论无疑是自欺欺人,也许会误入歧途,这是初学者的一个禁忌。只能老老实实从一招一式开始,由形似到意达再到神会,没有捷径可走,在这种过程中体悟加上理论才能学好真正的太极。本人从小学习太极拳,少年时候只知道老师怎么教自己怎么比划,从来不刻意呼吸,不刻意意念。不知不觉中自身太极拳得到了提高。希望太极习练者都能遵循这一过程。这大概就是无为即有为的自然法则吧。抛弃杂念认真专注学习,功到自然成。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双胞胎:沈行佐、沈行佑简介:




男,1952年生。16年师从于武贵卿老师,由于特殊年代时间充裕得到老师精心传授,传授到杨式太极拳、剑、刀、棍等器械。因为业脖憷在太极定、活推手、大履等得到老师悉心培养。历年来致力于太极拳各项活动和太极拳传授,得到业界关注。




(二)




五:太极拳的劲




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都讲究一个“劲”。所谓“劲”本人拙见:劲是人体生理上的一个综合反应。其中有力量的表现,也有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有身体技巧的展露。




在太极拳上诸多老前辈有过表达,不一而足。本人对“劲”有这样一些浅见供诸位参考,从总体上讲分“有劲”和“无劲”,应该说无劲也是一种劲,就是不用劲。从力度上分有“强劲”和“柔劲”之分,从方向上分有直劲、横劲、上段劲、中段劲、下段劲和侧劲之分。在运用上劲就更多了。太极拳讲究柔顺劲、粘连劲、截劲、折叠劲、尺劲、寸劲、毫劲、抖`劲、鼓荡劲和卷劲等。从动作上分更可到每个动作如棚,履,挤,按,,枥肘靠等各劲。劲有大小,作为练习者,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特点善用巧用某些劲,熟练使用某些劲,这在技击中就发挥作用了。练功者需练劲,这就是太极里面所说的练“单发劲”。本人练杨式太极拳根据师承练劲不使蛮力。从缓劲开始,循序渐进,不断灌劲而后逐渐达成一致劲。这种劲就是人的能量最大化发挥了。也就是手眼身法步的一致。我们太极还有以柔克刚,得机得势,引劲入空,顺势而为。先喂劲再发劲,先听劲后来劲,先拔根后发劲的说法。太极拳里有时也需顶劲,这里的顶有定的意思是顶柔而不是顶硬更不是硬顶。这样我们太极拳就有用武之地了。我希望大家为此努力,不断完善提高中国太极拳技艺。




六、太极拳的虚与实




太极拳里虚与实是和太极文化里阴与阳是一脉相承的。初练拳时需虚实分明,练到后来须臾之间就有虚实变化,虚实转换。再练到后来就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变化无穷了。初学者不必过分在意,练到一定程度就可意识到了。这个时候也许就可“意达”了。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反反复复,复复返返的练习体悟,到那时也许这就是“神会”的境界了,由此我们应该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无穷了,有时一个眼神到达或不到达都有区别




虚实是贯穿整个太极拳的,架子上要虚实分明不可双重,对练时要虚实变化不可拘泥。




七、太极拳的刚与柔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的要旨之一。怎样理解呢?遇刚则刚,遇柔则柔这是基本生理反应。太极拳里有时却要以柔克刚,以刚制柔。这是太极拳的独特点了,这里牵涉到一个“懂劲”和“听劲”了。讲起来容易练起来却要反复磨练,反复实践成为条件反射,意识和反应一致。愿和诸位共同努力实践。并制订相应的训练办法,这样我们太极拳就有高度有魔力了。




常听到有人说太极拳是软绵绵的不需要刚劲,其实不然,刚其实是太极拳里一个硬指标,是基础,不练是出不来的,练到一定程度它不是一种外表的刚了。我认为是沉,这种沉是千斤灌顶的沉,是摆脱不了的沉,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




太极的刚与柔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打个比方,一个气球做的轮胎,一个钢箍的橡胶充气轮胎和一个木质轮胎。其中的感受,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愿诸位把练拳作为一个充气的过程。具体练时不要抽取刚的成分而是糅捏的过程,不要练成软塌塌的感觉,这样太极拳的底蕴就没有了也不美了。




八太极拳的快与慢




大家都觉得太极拳慢,这种慢是绵绵不断的连续。本人认为这个过程是“灌劲”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充满魅力,达到和谐隽永,老少皆宜,男女都适合的运动。在慢中达到身心合一、动静皆宜、阴阳相合、气吸调和的境界。这是太极拳的独特点,实为不可多得的益身益智的运动,是独特文化的创造孕育出来的。




太极拳为什么慢呢?也许有历史沿革的原因,比方从陈式太极拳到杨式太极拳的变化,也有太极拳逐渐走向能老少皆宜,男女都适合的运动的原因。本人从长期习练感悟上讲觉得跟“劲”的练习有一定原因,太极拳更多的讲究绵绵不绝的劲也就使“灌劲”。这就决定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式跟其他拳种的不同之处,另外在呼吸上也决定了其需要的是连绵不断和沉稳的气息调整。在练习中亦可根据个人的情况,动作规范的要求和气息调整的衔接作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用中它并不慢。遵循彼不动已不动、彼若动已先动的原则,以沉稳的应对方式示众,以听,随,粘,连的风格进行技击。




(三)




九、太极的方与圆




从方中求圆由矩中成规,这就是太极拳的意境和成长道路。




太极拳讲究的是圆,追求的是圈,棚圆、挎圆、走势圆、移动圆、大圈小圈、大圈带小圈、里圈外圈、圈圈相扣、环环相连。按我对太极拳练圆划圈的理解,是吐纳、虚实、意、劲相关的实践体验,也是一种较为自然的生成和练就的产物。是身体、架子、呼吸的一种和谐一致,比方说胯圆,不能追求胯圆而成双重,只有达到松腰沉胯才能有胯圆,再加上松肩沉肘等才能达到这种意境。弓步中要有真正的前弓后倨,收胯沉身才能感受到。在虚步中沉身松胯,沉、实,虚。松、是这个架子的内涵所在,这种练习非一朝一夕所就。在做足上述架子时仍能轻松自如、运转自如、富余自在、不滞不呆、圆润饱满才是上乘。




本人认为太极拳的圆是搓揉出来的不是削足适履的圆,而是功夫不断积累和提高的体现。




十、太极拳的技巧与实力




在虚实不定、动静皆宜的环境,必须有技巧和实力去应付,太极拳亦如此。有技巧无实力是无本之源,有实力而无技巧是无源之本,所以太极的练习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全面的练习和提高,初练之人总会感觉顾了头顾不了尾,顾了手顾不了脚。这很正常,练习就是使你彼此照应到,形似、意到、神会每个时期都是这样的,不要着急,气定神闲是练习太极拳的重要一环。在练习中提高,在提高中练习,体悟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感受,不要指望几个月就能有超人的感觉,天才也做不到,基本功是确定的,是不欺人的,不是想象出来的,快慢是有的,勤奋与不勤奋也是有区别的,但体悟和感受的到位一定是实践与努力的积累,这就是功夫。当然有一个好的老师,不自欺欺人的老师能使你少走弯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技巧的提高也会扎实而明t。我认为基本功是最基本的实力,腰腿功夫则是基本的基本。




十一、太极拳的韵味




漂亮的太极拳似一首诗,清醒的小诗是力与美的结合,过去年月曾看见华春荣老师演练的杨式太极拳,中正的拳架,行云流水的节奏配上低沉的架势、白色的衣裤、飘逸的长须总在我眼前呈现。无疑是享受,似涓涓流水滋润心田的一种惬意。其稳健其神形兼备的精神头无不令人神往,他经常在我梦中出现。




为什么会有如此美?




1、 良好的基本功,尤其腰腿沉稳低矮,步伐不大不小,很配自己的身量体高。




2、 整体凝定而不滞,柔而不飘,动作严谨,不露白不空档不零乱,虚实分明。




3、 神情肃然沉重,不乱神,不飘形,入境界




4、 动作规范到位,节奏分明,步态上不叠臀,不塌腰,柔沉有度




5、 气清神闲,徐缓有度,神情兼备乃不可多得的架势。




十二,练太极拳的历程




众多练习者在追求一种太极意境,在神秘的玄学观念影响下把太极意境描写成如天堂般美丽,有疗养院式的舒适而且希望能得到捷径,迅速抵达,能享受其中的奥妙.愿菩萨护佑您,几十年来本人没得到,或许慧根不净无福消受。感受到的是不断爬山的过程,一座山爬完另一座山又在眼前,一种感受还没有享受另一个要求又在眼前,追来追去以为是只差一层纸,戳破了又一座山。最后又寻找到根上-----基本功。腰胯不松,发劲不脆,听劲不够,粘连不随,形不达意,神不到位。无限期待无数探索,支撑我们俩兄弟走到今天。并愿此生与太极拳为伍,生命不止探索不缀。




(四)




十三、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意和力分别是两种概念,两个层面的东西。意能代表力吗?力怎能衡量出意?这是独特点,是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表述方法。这种表述容易进入玄学,同时也赋予了东方文化更深层的韵味。这种是可意会不可度量的表述,在太极拳爱好者中会引起诸多解释。




解释一:太极拳是种意念的东西,动作不重要




解释二:太极拳不需要练功,只要思想达到境界就成了。




这样就抽取了太极拳的灵魂。




这样的谬误望警惕之。




我们习武之人讲究的是“实”勿以虚而妄之,在练习上意,力的统一是和谐的,是兼收并蓄的,不是割裂动的。意长力增,力增意长彼此存在彼此精深的关系。




用意不用力的精准功夫,凭空不能得到,想象也不会获取。修练是体悟和感悟的结合,精准的结合和谐的统一。




十四、太极的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讲究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这种和书法等中国艺术一脉相承。太极拳的绵绵不断决定了意劲相连的关系,意―劲―神相连把太极拳推到了更高的意境。对动作、对呼吸、对虚实、对注意力集中、对神态、对动静都有了相应要求。我认为这就使太极拳的修为,动作的到位,动作的规范,拳理的理解都是不可忽视的。不要刻意为之,顾此失彼,动作变形,欲速则不达。望慎之。




十五、拳理的认识




博大精深的武术孕育出无数拳种,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拳理”即技击理念。强骨健身的要求,修身养性的方法,精神与实战的修为。本人不敢妄称杨式太极拳拳理,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过程的体验供诸位分享。




技击理念以我体验,在技击练习上我的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无过无不及,以松沉劲为主,以柔顺为旨要,以门户严禁不留白不空档为前提,整套拳饱满深沉,不漂不浮,肩肘、腰胯沉松,绵绵不断加上鼓荡劲,透出的是情深意绵、柔中透刚,不迫求全绵劲和全松劲,追求的是刚柔相济,鼓荡劲是我师祖武汇川比较优秀和独特的惯劲。




在推手、大履以及散手上,老师一直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苦练不辍。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未能遗传到老师过人的本领,只能以自己体会初浅认识。




在技击上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遵循的要求先压劲或喂劲后拔根再发劲。被动攻击中先听劲后“顺劲”或“引劲”再进击,也就是先被动后主动再应用主动的攻击方式,无限循环反复应用,精练细磨,使技艺日臻完善。希望年轻人珍时惜光,我们愿配合爱好者共同创造太极拳一片天地。




运用拳理强身健体、养身保健,不盲信名人。各人根据自身情况,相机而行。精神修为其区域更广.本人遵循的是传统道德--尊师重教,不逞强凌弱。




十六、太极拳的简与繁




大家承认太极拳是好东西,就像承认京剧是好东西一样,但学起来繁。我想这也就是精深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突,也是社会浮沉的冲突,中国文化确实精深博大就在于历史的沉淀。就在于中国文化有许多可定性而不可量化的表述内容,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蔼深情。文化的冲击,技术的完备会促进各种理念融合,发展太极拳亦为此,想一朝一夕学会中国武术都是妄想,抽掉中国概念即抽掉文化的魂,中国文化走出去影响世人,是同化世人还是被同化被异质化考验文化的强大与否,考验科技的发展与完备。目前要掌握太极拳只能从繁入手探索发展,此种探索一是立足中国文化灵魂去开创去被世人接受,一种是削足适履去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趋同。我想中国虽屡遭侵略但从未使中国成为殖民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强大。我坚信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融中一定会灵魂强大意境深蕴。因此我对所喜爱的太极拳始终热情满怀,拥抱之。当然抱残守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五)




十七、太极拳的腰腿和下盘功夫




人身的中枢-----腰胯在中国武术上是被充分重视的,衡量武功的优劣看腰胯,看下盘功夫。精、气、神、势、能无不在此体现。太极拳亦如此,虽流派纷呈但归到一点,都重视它,应用它。深沉的下盘令人感觉稳重,轻灵的下盘给人以矫键。这催生了一幅幅中国的“山水画”意境h永,品味独特。




杨式太极拳在历史的演变下也已纷呈多彩。在和褚桂亭的嫡孙褚玉诚先生,傅钟文的嫡孙傅清泉先生,田兆霖的嫡孙田秉渊先生以及与众多杨式传承人交流中感受了传承中的变化,传承中的理念方向,应该说得益匪浅。本人结合自己体会把武汇川,武贵卿老师的特点作一简要分析,作一种展示。后在专门篇幅会详细介绍我们的老师武贵卿先生。




杨式太极拳的一个共同特点:立身中正,虚实分明、饱满,潇洒,柔中带刚,刚中透柔,步态适中,不偏不倚。




以我们练的拳讲有体会如下:以腰为轴,松沉中定,混厚大方,内劲鼓荡见长。其中的沉劲是以松腰沉胯为基本点的。




收胯,沉胯,出腿时不能凸胯。鼓荡,力由脊发无不充分显示在腰腿和下盘能力上,这种能力的培养




1在站桩单练上。




2在拳架过程中。




3在对练运动中




立身中正,沉而不僵,虚而不飘是我等风格。




十八、太极拳的身手




没有比身手不凡更令人神往的,练拳之人无不以此为夙愿。




潇洒的动作,灵巧的身法,敏捷的身手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因为各自风格不同而缤纷多彩。




因流派不同,技击风格的差异,习惯动作的不同,用劲的着力点等关系都会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自身条件的不同造就了各种差别。比如我们俩兄弟虽同一师傅所教但发展特点,方向均有差别,同时体现了各人的性格特点。




无论以厚重见长还是以精悍得优,无论以灵巧得便还是柔顺借力,都体现了各自特点。只有经过不断观摩别人的动作,细心揣摩其要旨,揉合到自己动作当中,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势、能的一致是最优的身手,愿每个武者都能夙愿以偿。




十九、内外兼修,上下相随




本人在教学上始终强调一致性的问题,是基于把太极拳看成一个整体提高的运动方式来研究的。日前听到有人在议:太极拳的丹田之气有多深功夫就有多高。不免担忧,难道太极拳就只有丹田之气了吗?




我想这里有二个问题值得思考:




1、太极拳与气功的差别。




2、太极拳与体操、舞蹈的不同。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于其一脉相承,太极讲阴阳、五行、六合、八卦,本人不懂气功听说也有这方面讲究,也许气功更讲究吐纳,运化,注重意念。太极拳则重动作,重腰腿,侧重点不同训练方法更不同,千万不要混淆,同质化,更有人从中图谋带来不良影响




与体操、舞蹈相比太极拳是精于技击的拳术,它更着重于内外兼修,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更重于意境,重于劲长意远,所以本人认为研究太极拳还是要从拳理入手不能停留在老太太老公公的游戏之中否则将使中国这个拳种难以保持其优良的DNA。




二十、太极拳的门户




这里的门户不是讲各门各派之间的门户,是我们所练的太极拳的开合门户及架子门户,这是我们老师严格强调的。胰架子时一定要有门户守卫意识,也就是严格的动作规范。




无论是站桩还是对练,无论是架子还是器械都要严格门户,即腿要扣挡,护挡,不能敞挡,要立身中正,尾闾中正,双手护身不偏不离,不留白,不空挡,精神集中,气闲神定,不散形,不乱神,内外一致




这种要求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推手中我们讲究的是走好棚、履、挤、按,在运动中听劲、摸劲,不能自开门户,丢形散架。那会直接招打的。把绵绵不断的推手过程作为一种揉搓的过程,揉面粉的过程,越揉越劲道,在这种反复搓揉中,劲长了,听劲有了,虚实分出来了,下盘扎实了,身形松沉了。而后学习的器械、活步、大履、散手更增添了动态的身手功夫灵便的脚下能力。不断的体悟、感悟使我们走到今天。老师所授一直使我们终身回味,享用不尽。




(六)




二十一、四两拨千斤论




说到四两拨千斤已成为太极拳一个招牌符号了,希望轻松取胜这是很自然的,殊不知在这四两千斤中蕴含着多少辛劳与汗水,磨练与进取,也包含了时机的捕捉,机会的把握。它的偶然有其必然性,应该说四两能拨千斤必定是个巧劲,是对方的失势加上自身的借力,也是力点的集中。偶然做到一下是有可能的,指望经常如此是需要精磨细雕的。对劲,对动作,对虚实的掌握,是自身能力的积累。能捕捉到机会但自身的劲不到位也是不行的。所以“巧”劲是“实”练出来的,“虚”是“实”练就的,是相互依存的。在四两拨千斤中也印证我们自身应该克服的“顶”劲冒进。




二十二、含胸拔背论




这里面的含胸拔背不是缩胸佝背,而是舒展自然的含胸拔背,是沉身静气的自然形态。千万不要刻意,胯松了就容易照顾的到,胯不松上身自然放松不了。刻意的做会引起颈脖僵硬、酸痛,背部肌肉韧带剥离,痛苦不堪。一套拳打下来气不顺手酸麻,浑身僵硬发冷。所以我这里一个体会是学太极拳初期不要想太多,顾太多,这样容易僵硬。越在意,越僵硬,而教孩子就不一样,他们漫不经心,但一练下来就松弛自然,只比划不多想,所以就更纯真自然。望大人学太极少一些刻意多一些童真,学到一定时自然会有精益的。




二十三、虚灵顶劲论




虚灵顶颈、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沉胯是太极拳从上到下的要诀了,唯有这样才能算是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架子了。过去老法子练是要站桩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站。一个劲一个劲练。这样练有什么好处?动作规范,但绝对枯燥。对追求养身效果有些苛刻了,不大有人肯这样练了。现在有些人将太极拳练得有些古里古怪,身不正,形又飘,拳理不通,意神不到。虚灵顶颈就是从头开始就要讲究一个正,追求一个松,强调一个虚,保持一个顶,唯有头形正了,才能保持身正、腰韧、胯沉、裆圆、腿虚实。




虚灵顶颈同时也要保持自然,千万不要做作,反会僵而不虚,顶而滞纳,引起颈背发僵、头痛、脖酸进而肩膀端起、手肘酸痛、腿脚也木掉了,所以太极拳要师法自然,功到自然成。




二十四、内运外化,得机得势




太极拳讲究内运外化,得机得势,上下相随。在和我老师推手中深切感受到,你不用力时感到他手沉,你若用力时感到在他手使不上劲、用不到力。你在他身上始终感到一种劲,但你始终摸不到他的劲,即借不到力也脱不了身。柔滑但又时时你,给你近身但又虚怀若谷,这种上乘功夫我实在难以形容。把他称作内运外化也许是个解。这种解是建立在与多少人推手搓揉而形成的,你用小了劲根本撼不动,你若稍用力就会被引空,使你立足不稳。有时明知会挨打了就是逃脱不了,真是奇特。现在自己练久了体会到实在需要这样一种内运外化、直劲横化、左劲右化、上劲下化、硬劲软化,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已先动,得机得势、不丢不顶。所以内外、上下、左右、前后劲劲相随,招招相连。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努力探究。




(七)




二十五、四正四隅




太极拳与其对方位的讲究更着重于动作,这里的四正即颉⒙摹⒓贰按,四隅即瘛、肘、靠、是太极拳的精髓,与其他五个字形成太极十三势,即前、后、左、右、中。可见四正四隅是贯穿于整个太极拳之中的。




----一般情况下是既不进攻又不守成的一个动作,应该说太极拳处处都有颍无处没有颍进攻可做桥梁,退守可做基石,既可侦查敌情,即听劲,亦可辅助其他用劲。在必要的时候一个蚓⒁嗫捎敌,作为进攻手段。所谓蚓⒉皇嵌ゾ⑹橇榫,在接对方劲时蜃×瞬皇蛊浣身,是一个内劲,不是顶劲。用棚转圈可化解对方之强劲于无形,利用对手失势的一瞬间引空,再发劲,弹对方出局。这里需要练的是根据对方的劲大小方向作变化的圈,是一个真功夫,蚪袅擞卸ィ蛩闪擞卸,不顶不丢随对方劲,得机得势送对方出去。它也可配合其他动作比如履等。对方一个顶劲,即刻一个履劲。拔根后施以挤或按把对方发出。所以有时颉⒙摹⒓贰按一气哈成,这是一种巧用,所以蛟谔极拳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动作。因此蚬好的人给人逃不走又顶不上劲的感受,往往一搭手就能感觉到的劲。




履---顺势的劲,有攻敌之劲和御敌之劲之分。接敌之劲时顺势化劲,引劲落空。拔对方根,然后顺势授于对方挤或按等劲。攻敌之劲,先造成对方顶劲然后引空再赠送其他劲。




挤---是个很妙的劲,双手搭接,自后脚跟外侧,顺胯及腰,通过肩、肘抵腕---坐腕,劲达前手腕顺势一个滚腕动作---发劲而出。这里需要的是一气呵成的一致劲不能双劲。容易犯的e就是挺胸、拱肩和腰腿不一致。没有办法,练吧。




按---是进攻之术,和挤一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鼓荡用劲,一致的劲,2、遇强顶劲时可转换一下,内动一下卸掉对方一些劲,然后借力发出。这里很需要用意不用力的劲。即内劲外化的劲,即二次用劲。因为按劲比挤劲活络,注意不要双重,和挤配合用往往事半功倍。




肘靠是太极拳里更为猛烈的劲,其动作幅度更大些。往往同时使用,只癫动作不完整,容易受制于人。




----往往是抖擞劲,在对方势尽松浮之时给对方以突袭,往往伤及对方颈脖,或致对方扑倒。再加上其他动作很伤人的。




----它和窬⒁黄鹦纬杉羟辛Γ防守进攻都用得上,所以练的时候和褚黄鹆罚形成习惯动作,连贯一致。




肘----肩靠的延伸,比拳更锐利的武器,有直肘劲和横肘劲的区别和练法。




靠----一般用肩靠、正靠、背靠、前靠、后靠、斜靠、凸靠。这里的劲是松沉的爆发力,不松沉往往靠不到也靠不好,它是人体进攻的多极化发展。我师祖武汇川先生和杨澄甫先生善用靠那正是势大力沉,千钧之力




二十六、关于势和能




势是一种范围里表现出的能量,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势力范围。是有形的和无形的能量体现。所以势、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太极拳里讲势能有其宏观的和微观的。十三势就是太极拳的宏观,得机得势就是微观的了。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势、能在太极拳上体验是鲜活的,是正能量。利用太极拳,搞迷信搞邪乎是可笑的。它的是传统,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诚然太极拳在新形势下需要整理发掘,发展、提高,赋予新内容,需要流传于世,需要世界认识它。加入普世价值体系中去,用文化去影响世人需要我们为此努力,我感觉到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十七、太极拳的锤




一般讲杨式太极拳有五拳。即撒身锤、搬揽锤、肘底锤、载锤和指挡锤,实际上双风贯耳也是用锤,左右打虎式也用锤。这里锤实际就是讲的拳和拳的用法。




我体会我们的拳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长距离用拳,如撒身锤、双风贯耳极具攻击性,势大力沉。




一种是贴身用拳如搬揽锤,和肘底锤属防守反击,贴身短距离用拳。




还有一种组合拳,如撒身拳和搬揽锤,化、挡、引、随、拨、锤捶跟进,拳拳相连。




根据本人对拳理的理解,对长距离用拳,宜直不宜曲,就是不要拐弯抹角要直舒胸臆。短距离用拳要曲要拐弯抹角,这是根据对方用拳的要求,各位可体会一下。




组合拳的虚实特别重要,要有变化。练时亦要摸索,根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原理。拳亦可改掌,在实际中要得机得势,随机应变,不必拘泥。




太极拳里的拳招,用拳往往不是单一的拳劲,可带有旋劲。




另外用内侧拳、外侧拳。用直劲、横劲、折叠劲等都需要单独练,在练拳架子时亦可几个劲分别适用,灵活运用。比如一套拳里有几个撒身锤,几个搬揽锤可分别运用各种符合拳理的劲。




二十八、太极拳的掌




太极拳里的掌形式多样,有用全指全掌的,有用掌根的,有用横掌或侧掌的,有劈掌,有扇掌,有内掌,有外掌,还有勾掌,掌变拳,拳变掌的。




无论什么掌拳都要松、柔。座掌、指尖松弛微微发涨,有触感,千万不能腕紧而掌硬,发呆。一般手指不宜并拢要适当适时分开,掌心屈空,各种掌形受力点不同,虚实也不同。比方云手中左云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亦然。其间还有内侧,外侧的虚实。不可追求所谓柔掌----软塌下垂,变为病拳了。掌一般要有蚓,不能虚弱无力,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要有座腕、立掌、翻腕、转腕、勾挂、推、缩、收、发等等劲道。比方高探马就要有勾、翻、转、立等腕、掌形动作,其间的虚实变化需要反复感悟的。其腰腿的一致性也是和掌形一致的。运用拳理去体验,去实战。让我们更好的发挥太极拳的用掌之道。




(八)




二十九、太极拳的前进、后退




与蚵募钒础肘靠一起的前进、后退,是太极拳十三势的要求。从字面上容易理解,就是进、退的章法,和任何技击一样太极拳也要攻、守、进、退。




老先生们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了许多进、退的招法和理论。




对太极拳尤其杨式太极拳总基调是不强调主动攻击,即后发制人理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不要惹人,要礼让,要谦卑,即使被欺侮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还击,即使还击也应适可而止。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是明哲保身的为人之道。几来在这个哲学指导下,我们中国人以强大的内心自省方式抵御了一个个灾难,以数量优势保持了民族的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太极拳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讲究以防守为主,攻守平衡的二次反击技术,以圆对直、以圈化劲,讲究化劲、讲究内涵。我从几十年习练太极拳中也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顽强,更感受到了太极中的攻守平衡,从拳理上讲无论是搂膝拗步还是倒撵猴 都体现了守中有攻、攻中兼守的意识,要直接找出纯攻击的动作确实不多见。




以此理论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攻守兼顾,重视每一个动作的攻守意识、进退之道。攻不可过、退不及底、留有余地、无往而不胜。在此基础上我们太极动作要求。不过而无不及,保持尾闾中正,不失势,身架圆润饱满,不丢架,不散形。




根据拳理我们各位爱好者都可根据自身条件,做出攻守兼备的合理动作,前进、后退的有序方案。把太极拳推向它应有的高度




三十、左顾右盼




好的太极拳架子是饱满圆润的,是左顾右盼且鲜活而丰满的。有如行云流水或奔放流畅,有意境有动感,亦幻亦真,给人无限遐想。练者其乐无穷,看者如痴如醉,在这种境致下天人合一,与大地融为一体,实在令人神往。




因为太极拳动作相对徐缓,左顾右盼的要求不仅明显而且必要。假如动作不规整其破绽就明显暴露无疑了,诚然因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对拳理理解不同,对理念追求差异都会有不同表现,但饱满和攻防的信念是一致的。




左顾右盼在这里不仅追求形式,其内容更丰富。比如揽雀尾在由挤转按的下引过程中双手如无左顾右盼的意思就很难达到完美。尤其在推手中可深刻体会到,因为在下引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是双重。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往往引不开,用一个左顾右盼的劲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望各位实践中去体会。我这里抽象的用一词组归纳。劲到、意达、神化是对左顾右盼的理解。




三十一、中定




对位置的理解是中定的最好解释,但是是不完整的。按我对几十年太极习练得体会。




1、太极的始、终。即无极状态:是混沌未开之际和复于宇宙终极之时。这样讲太玄与我们练习其实无益,但是这是一种世界观,是人对世界,世界对人反馈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宇宙观。把自己置身其中就会更加认清自己。生老病死无往不在,风霜雨雪无限循环。可在意的和根本无法在意的会有所理解了。人定真能胜天吗?




2、中定是一种保持,是入定状态。理想的状态是无思无虑,所以太极拳习练要有一种无我或忘我的状态。




3、在这状态下保持平心静气、无为。太极拳起势应该有这种心劲,排除杂念迎接即将开始的练习。




4、实际当中中定的意义在于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人不动已不动,人若动己先动,用意去理解拳,用悟去感触太极。这就是我对太极拳的理解。




三十二、步伐




太极拳分大架、中架、小架,所以步伐不一致,动作幅度也有些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练得好都可达到上乘功夫。




本人所练属中架,是杨式太极拳普及之架。其要旨是松、沉、中、定,饱满大方、步态适中,亦可老少适宜,观赏性和实用性俱佳,对韧带要求也不是很高,适合初练者等各方面人士需求。对上、下、左、右、进、退的要求都可达到普通人士的目标,对气息要求亦能照顾到。一套拳下来一般可做到舒适,不急不喘、虚实也较好掌握,腰胯也普遍能达到松、沉、正、圆,加上不断习练亦可做到胯收裆圆、尾闾中正、松腰沉胯、松肩沉肘、虚灵顶劲、含胸拔背。这很符合运动力学的要求。国家套路都以此为据而加以推广。具体应用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身量作适当调整,这样既有共性亦不乏个性的发挥。




(九)




三十三、气氛




太极拳必须讲劲,讲劲必须讲气,气氛即是气的总称。有自身的条件,也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为的控制,调节。




环境----中国人讲究诗情画意,讲究与天地融合即天人合一。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不在于奢华,在于宁静。宁静致远是太极拳理想的氛围。




一个好的氛围,一种好的气氛是否影响到人的情绪,不用我说各位自然明白。




我不反对悠扬的背景音乐下人们翩翩起武,舒适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优美。




试想,糟杂的环境,不变的节奏是太极拳的意境吗?




返扑归真,崇尚自然,摒弃杂念,平心静气,挥洒于自然之中无异是一种身心的最好归属。




忘我、真我的练一套拳胜吃十付八付补药。




实践中,我们练拳要尽量按上述要求去做。退而求其次用意念来达到身心一致和谐的境界不失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选择和自我修为。




不刻意去调节呼吸或气沉丹田是我们练拳的一个所谓秘笈。其中的要领掌握都是由自然到必然的过程。




三十四、风格




大到一套拳的风格,小到一个人的个人风格都有其独特点。




怎样保持一个人的风格并符合整套拳的风格是教学上的难题。




我的体会如下:




1 ) 因人因材施教:




我师武贵卿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他会根据各人的身体条件和提出的要求结合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人施教。在练习的初期我们两兄弟尚未发育齐全,他主要教拳,教器械,培养着重点在灵、巧上。随着教学的深入和根据我们的身体发育阶段逐渐在推手上,包括压劲,单练上施劲、灌劲。根据我们两兄弟性格上的差异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加以提兴趣,寻方向。能坚持到现在,里面无不包含着老师的心血,其中的鼓舞,鼓劲是我们不放弃的主要力量源泉。




2) 老师的教学不严苛,以鼓励为主,极为耐心细致,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拳理为主线,以应用为方向,告诉你规格要求,剩下的你自己去练习,自己去体用。循着对拳理的认识,对体用的感悟会沿着自己的理解走下去,并形成各自的风格。




3) 不同时期,不同提示。凭着专业教学经验,老师会根据各人不同情况指示问题症结所在:比方虚实不够,棚劲不足,松腰胯等等在不同时期,往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而不是一招一式指责。结合拳路,结合推手,恰到好处的指正,使我们明确方向并保持良好的兴趣,克服不足,前行。当然对于我们年青人他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要求练劲抖白蜡杆、单练摆POS苦练不缀。




民族的传统是我们风格所在,个人修为是我们魅力所在。




三十五、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不中正,往往是区别病拳和不病拳的重要标准。从师祖到我们以及今后的学生们,我都求要尾闾中正,做到这一点此拳不会病到膏盲之地。也不会邪到不入流境地,遭人唾弃。




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人打拳无不如此。




所谓这拳打油掉了,首先是尾闾不正,又过又不及,自以为得意,其实丢形散架。尾闾不正的腰胯也符合不了要求,往往杠肩拱背,沉不下去,蹲下去。走不起来,飘起来。处处不正,拳拳病。自己不舒服,给人难过。久而久之气不顺,意不达,神不到,纠正难也。更有甚者称为创新,误人误己,害人害己。




三十六、夹裆与开裆




讲到病拳之一就是夹裆和开裆




先说夹裆:




此种情况无论出腿还是架子都是夹住腿,沉不下去,迈不出步。架子高高在上,无灵动,无深沉,出不了功夫,灌不上劲。所谓气沉丹田只能气压丹田,后果是稳不住, 深不了。出腿夹裆是胯松不了,膝关节,脚腕关节僵硬,重心不稳,平衡能力差。太极拳要求迈步如猫行,各位可对照发现问题,并改正做到拳不离手使我们太极拳成为强身健体的训练好项目。




开裆,即把拳不当拳来练,这样练出来的气沉丹田不是胃下垂就是小肠气,危害非浅。




在技击中亦跟敞胸一样是武术之大忌。




(十)




前言:




前面谈了对太极拳的一些拙见,只能代表个人意见,后面结合拳路和器械以及推手、大履等谈一些看法也只能代表本人的理解。




我们练习的杨式太极拳是在88老样式基础上演变出来的108式架子。是我师祖根据自己特点演变而成的。其要求,饱满、深沉、中定、大方。




其最大特点:




1)鼓荡劲充沛。




2)连接动作更柔化。




3)劲不外露,较含蓄。




三十七、起势和收势




起势和收势好比太阳升起和降。将升起时是朦胧的,有蕴含的,也是宁静的。收势则是由动转入静,其趋向是一种复归,是平静的。所以是一种状态二种心情。




我体会由静转动的起势,给人以燥动的力量,有一种期待的




感觉在里面。把这种趋于暴发的力量蕴于其中,使起势更具张力。




收势则是酣畅后的一种快感,意兴阑珊后的欢娱,复于平静的尽心。




两种意境,两种心情,在拳上的具体落实应该是不同的。




好的开始是整套拳生动、活泼、饱满、悠杨的基础。




同样尽心的收势、平静的心情给人以完美的感觉。这样我们可以说今天我们打了一套尽善尽美的太极拳。无疑对我们身心进行了一次愉悦的旅行。




由此可见太极拳对提高身心健康是有作用的。




三十八、野马分鬃和斜飞式




这样的解说方法对初学者也许有些模糊,对于学会的人就不难了。本人愿以自己的一些拙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拳理对系统作一梳理,只能说挂一漏万,还望各位斧正。




应该说在拳路里连续四个野马分鬃是有一定攻击性的,而且有主动进攻意识在里面,这在太极拳里是不多见的。




这两个动作中不同之处




1)野马分鬃上手用棚劲,斜飞式上手用侧分劲。




2)野马分鬃的下手用窬,斜飞式下手用分棚劲。




3)斜飞式可用一些侧靠的劲复合在其中,野马分鬃的劲比较单纯。




4)脚下也有正应和侧应的区别。




5)从动作幅度上讲,斜飞式可放一些,野马分鬃则敛一些。各位在练习上可细心体会。我个人认为:应该注意的是斜飞式的侧靠不要太明显,不要分成两个劲,应该是顺势而为的。亦可把靠看成虚招,侧击是实招。




三十九、单鞭和下势




把这两个动作摆在一起,是这两个动作都有一个勾手出招的原因。




我想两个勾手的拳理是不同的:




1)单鞭的勾手是棚勾或叫化手勾,而下势的勾手是勾手。所以一个是防守型的柔手勾,一个则是进攻型的强手勾。其方向劲道亦不同。




2)单鞭的进攻前手是微微由上而下的劲,而下势的发劲是由下而上的




3)单鞭的攻手有一个座腕的动作,配合鼓荡劲击人中路,而下势是袭击下路的,要紧密联结下面的动作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对太极拳里多次使用的单鞭不是千遍一律的,可分别使劲的。首先勾手有正旋勾和反旋勾的区别。攻击前手有压劲、推劲和座劲的些微差别。分别应用这些劲和练这些劲会在各种场合用得上的。




我遵循的打拳过程一定要心中有敌,手中有物。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精神集中,进入忘我状态。




四十、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




有初学者会把它们理解成左右手的正反式,其实不然。从拳理上讲,它的差别很大




1)提手上势从上式中顺对方劲有一个履,然后双手分别托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反关节一个提劲,把对方送出去。手挥琵琶则在对方一个中路攻击时双手合力,利用拔背劲反关节给对方腕、肘一击。




2)提手上势是一个提劲送击对方,手挥琵琶则一个合劲即剪切劲,伤其肘部。




3)同样是虚步其动作方法亦不同,在实践练习中能体会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虚步中不厥臀、不挺胸、收胯、虚怀若谷、一致劲。




四十一、搂膝拗步和云手




至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




1)在于它们动作的连贯性,即连续几个相同动作




2)都属中路化后攻击。




3)楼膝拗步是防对方提腿后的掌击,云手是上下相随的防守动作。




4)搂膝拗步应在对方抬腿间近身格斗,云手则可在隔开后加竦亩作属顺势而为的动作。加窨上拗贫苑狡鸾拧




值得提出的是太极拳的隔挡不是单纯的隔挡是运化的隔挡,即顺




势而为。单纯隔挡不符太极拳理。




这里的马步要松腰胯,有虚实、灵动不呆滞,底部沉稳,上身轻灵、运化得当。否则被拔根失势,制敌不成反受累。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演练的基本动作,手腕的抓握都要得机得势。




四十二、分腿和蹬腿




这也是一个基本动作,需精练细雕,反复练习,达到腰腿一致、手脚相随、下盘稳扎、上身松灵。否则彼不动,己已动。




动作的要求:




1)分腿是脚面外侧击敌,蹬腿是脚跟击敌。




2)手的运用可虚晃,亦可架开对手踢空裆。




3)出腿要弹,迅速有力。




4)收腿快于出腿。这是用腿功的要旨。




传统套路用腿也和太极拳其他动作一样用慢动作。我们传承快动作,我想作用是相同的。




这个动作的难度在于平衡能力和稳扎的下盘功夫。不在于踢多高,实用亦可。根据各人的韧带和收放能力,常练常用,其弹性,其力劲自长。注意松沉,不要别劲,通过此招练习会见功夫。




武术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的说法太极拳应符合此理。




由于历史的演变在我们杨式太极拳踢腿已不多,这是为了老少皆宜,男女皆合的锻炼目的。武者必须练好腿功,这是不能忽视的




四十三、高探马与倒撵猴




据我武贵卿老师讲,师祖武汇川惯用高探马。由于身高臂长此招用得极为娴熟,一般人极难防,即使勉强防住,经不起一挂手,再一掌。老师称为一掌、一吸、再一掌。其贯顶之势大有千x之力。我理解这里的一吸实际上借对方一顶劲,用一个卸劲,使对方失势,然后复更猛一击,耶能不倒。




可见太极拳和其它拳种一样不能不讲实力。势大力沉,劲贯顶是制敌的不二法宝。练习太极拳专讲练灵,不讲练劲是远远不够的。




倒撵猴是前防后守的巧劲:要做到退中有守,守中有攻的技术,非一朝一夕。提腿、撩裆是其关健,虚实转换掌握得好往往化腐朽为神奇,化被动为主动。




它们共同点都是用掌形,成虚步。




不同点:高探马是攻防型。在攻击中压对手然后施掌击对方面门或贯顶。




倒撵猴则在退守中化对方劲于无形,伺机还击,主要不给对方攻击到




所以这两个动作都要上下相随,要尾闾中正。卸劲打击全面顾到,没有深厚的功力难做完美,没有虚实转换极难落实。




四十四、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




曾有学生问白鹤亮翅能代替退步跨虎吗?我认为在架开对方双手的运作是基本相同的。




不同的是白鹤亮翅是进步招,而退步跨虎是退步招。




白鹤亮翅先肩靠,后提,再插对方裆。退步跨虎则是横撤防守,脚下可扫,可插,亦可撩对方裆。




所以是两种情势下的动作反应,其手意和幅度也不同。




白鹤亮翅防高位击打,而退步跨虎是架开的意思。




鉴于以上分析,它们使的劲就不同了。




四十五、海底针与扇通背




首先这是两个连续动作,而不是前述的对比动动作。这又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也许对太极的理解需要有N种角度来表达,用多种视野来阐述才能使大家对太极拳有所理解,进而对太极有所感悟,并感悟人生。




回到海底针和扇通背。这是一个曲伸的过程,先曲后伸,动作连贯




海底针是防止对方起脚或遏制对方抬腿的动作,有化开后攻对方下路的意识在里面,这个攻是虚步攻,所以有防守意识的。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动作不能蹲下去,这样会失势,应该是沉下去。这样对后腿要求比较高,前褪一定要松,要灵,便于机动。随后紧接着的扇通背就是托送的劲了,也是一个直贯劲,前腿也由机动变为实劲了,对方焉有不出局之理。




四十六、揽雀尾




这个动作就像书法里的“永”字八法。是需太极拳的爱好者常练常新的动作。它包含了太极拳里典型的棚、履、挤、按是体现太极拳水平的一个标志。其张力、其韵味、其协调、其饱满都会在这里一览无遗。它们相互映衬,对拳理,对呼吸都能进行很好的阐述。




前面已有所表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练拳架时一定要心中有敌,手中有物,不是一味松软。棚、履、挤、按是是环环相扣的动作不要打成一截一截的。




还有很多人把棚、履、挤、按每个动作都分成几个劲,似乎潇洒实际也是一种病拳。




棚、履、挤、按主要发动在腰褪,看起来有些起伏,实际是腰腿的起伏而不是手的起伏。同样左顾右盼也在于腰腿而不是在于手,只有这样劲才能纯,才能一致,各位可循此理作不断尝试。




另外看到有人把按打成很曲很弯,这样把自己的手都别住了,能发挥攻击的作用吗?




我认为不管出拳、出掌、出腿都是相对直线击出的。之所以会变成拐弯或圆弧是被对方化的过程中变方向而成弧线了。搞的现在很多人在练的时候无圆变成圆,无圈打成圈,我认为这是被曲解了,在推手中也是如此。实际上所谓花拳绣腿就是这样形成的。




四十七、撇身锤和搬拦锤




撇身锤紧接着搬拦锤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是长短结合的组合拳。




首先接敌一挡,一个撇身拳,然后一个中路组合攻击,又一组组合搬拦锤对对方中路实施防守攻击。其势不可挡,其能拳拳相连,招招相随,不可一世。




这里我想解释的:撇身锤的左手一裆然后下压有把它看作防后方之敌说法。但据我理解,实际上“挡”在太极拳里单独使用是有违拳理的,唯有一挡,顺势一个化劲或窬⒉欧合不顶不丢的太极拳拳理。所以应该一档,顺势一个侧引化或窕才是正确运用的方法,随后反手一拳是一个配合脚动作的长途奔袭,要直贯,不要拐拐曲曲既不好看,又无势能。后面使用的搬拦锤就是贴身的防守拳,其不曲不弯还真难做好。注意此地贴身反腕拳用腰劲才能完美。




四十八、左右打虎式和双风贯耳




这是两个富有想象力的动作名字:有英雄的气概亦有清风朗月般的情景。太极拳以史诗般的英雄气质在寂述、在表达。




108式杨式太极拳的打虎式分成左右式,双手分别打虎一次,用棚、履、架、剪切等手上动作结合马步,弓步完成。这里打虎的特点是双手的剪切劲。有气势又饱满。




双风贯耳是双手分开对方双手后,合力拳击对方或合掌对方双耳,




这是绝招,是致命的。值得注意的是提腿分开对方双手后一个插裆猛击对方要一气呵成不要杠肩。




通过以上笼统讲解,所表达的:




1)是个人的理解,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体会和习惯用手法来灵活运用。




2)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过去说:拳打千遍自会用,拳打万遍自会化。贵在坚持。




3)得机得势,因势利导,精雕细琢。




4)用太极拳强身健体,学习、充实太极文化。




愿我们共同努力使太极拳这朵奇葩竟相开放,用太极文化理念来融入和影响普世价值观,。




把武术推向奥运会,不仅是我们武者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强国梦。




四十九、 太极剑




说到太极拳就不能不说到它的器械。它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在冷兵器年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兵器使用的理念和方法。




太极剑用剑不提倡剑剑相碰,铿锵作声,火花四溅。从武当对剑的使用和练法上就可以看到是剑不相碰。也使用刺、点、撩、削、横、剜、崩、搅、勾、卦、隔、挡等等手法完成剑术。




太极剑在武当剑上的使用实际上是对传统剑术的一个突破和创新,它的精准度。难度系数都要高于其它的传统剑法。注重细节,重视过程使太极剑走向武术高端,已很少有人能精确地演化出来。虽然我们两兄弟在剑术上深得老师传授但从精深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在太极剑的基础上结合武当对剑粗略地作一些分析,望各位海涵。




我师叔武云卿先生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过一本《太极剑》的书在国内发行,并配有他的演练照片,我们基本上是以这套剑为蓝本。






五十、太极剑常用剑法




脱离了冷兵器时代古兵器的使用退化是不可避免的。佩剑走天下只是武侠小说或是电视剧电影里的光辉形象。真实的剑法存在表演之中所以我也只能用我对太极剑的几个常用的剑法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刺DDD有直刺、横刺、上刺、中刺、下刺、弓步刺、虚步刺、进步刺、退步刺还有反刺。




杨式太极剑的三个虎抱头分别是弓步下刺、中刺、上刺。小魁星就是虚步刺。指南针就属进步直刺。反刺的动作包括顺水推舟等这些动作在武当对剑中应用就更多了。




点DDD点在剑术里很重要的一招。利用腕劲,剑尖点刺对方,有上步点、退步点、正面点、侧面点、转身点、踢腿点、闪身点等




剑术中的点要有劲道是要很好训练的,当年我们是用一把七斤重混铁剑练的,这是把很有来历的剑,容后专门叙述。




看到不少练剑者会象舞台剑一样追求舞台效果。先出手,再点,如大魁星后面的反身一点,这样在实际运用中是〗#不符合手到剑到,剑到锋到的原理。




通过习练对剑各位可体会。




撩、削、横是利用七寸剑锋击敌的,要勒出劲。




搅剑――有正搅和反搅之分,靠的是腰劲。以剑腰为S,剑尖剑把为轮,要求园润流畅。




崩剑――和点剑反向靠座腕弹剑。当年我们就用混铁剑苦练颇有收获。搅剑崩剑一气呵成。




前勾后卦是剑的深度用法结合其他剑法是绝地反击的重要手段。




扫――有进步扫、退步扫和侧步扫




旋――有左旋、右旋之分。




隔、挡――有正手隔挡、反手隔挡、斜步隔挡、退步隔挡。




劈――在太极剑里不应该多用但到必要时候不得不用之时可权且使用不要拘泥,毕竟器械是毫不留情的。






五十一、 太极剑之道






握把,剑把要松、空、不能握全把,更不能握死把。


剑一般用剑锋七寸


武剑要身到手到,手到剑到,剑到锋到。


剑是手的延长所以对下盘有更高的要求。


以拳为基础,没有拳的基础,器械难以练好,包括剑


得机得势,相随相连,不丢不顶,既是拳的要求亦是剑的要求。


步伐的要求:基础于拳,又高于拳。


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势、能要符合太极拳拳理,通剑道。


俗话说:“剑好打,手难藏”就在于,不握剑的手配合得好是添彩,配合得不好就成累赘。


练剑更能出身法,要求彼不动己能动,彼一动己先动。




五十二、 武术的剑与舞台的剑




武术的剑和舞台上的剑不同,练法亦不同。




武术的剑要讲剑锋和力量,需要符合格斗需要,所以练剑也从这个要求去练。




舞台上的剑是花式剑,是以形式美为基本点的是展露的需要。




武术的剑是用身体展现剑术的。




舞台的剑是用剑展示身材的。




功能不同,要求不同练法不同。




五十三、太极刀




所谓太极刀应该称六合刀,它的历史我没考察过希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从习练的角度看也和其他武术器械没什么两样,也有劈、砍、刺、横、剁、搅、隔、挡、勾、卦等刀法




刀的霸气和剑的潇洒是不同的。




男人练刀,女人舞剑是一道风景




我想就太极刀的“剁”解释一下,我老师称“吊刀”实际就是一个起腕,转腕加剁的圆弧动作。在太极刀里常用。




勾、卦是在对方刺腿时的一个提腿、转腕、隔挡、并双手推刀的动作。




余下的动作,就不一一累述了




刀要盘头并贴身,打出气概来,要有气势。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五十四、太极枪




太极十三枪是太极拳里重要一环,有四散枪,粘黏四枪,掷摔四枪,外加缠枪一路,是练劲的主要手段。




抖杆――练抖劲:虚步压枪,弓步出枪。要做成一个劲,并有准星,有沉劲。




无论抖还是压其劲都要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力拔山河的雄力。扎出一枪,枪头无数,压回一枪势力无穷。老师的压枪时我们手里的枪一般是握不住的。




常抖白蜡杆长劲非常快,而且练出的劲很纯。




四散枪分刺心、刺膀、刺足、刺面。




粘黏四枪要,枪枪相随不丢不顶、不离不弃。




掷摔四枪有袂埂枪、掷枪、铲枪。




缠枪一路更有千变万化,能舍己从人,粘连相随,至柔至刚,进退有序才是上乘功夫。




挡、隔、架都是劲劲相连要崩得住劲,架得住力。这在太极拳里算是硬功夫,实功夫,决不是现在所看到的太极拳。我想经过这些练习对传统,对太极拳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练枪对腰、腿、臂力都有极大的长劲。




左顾右盼是枪的实招。




眼到、手到、枪到、劲到、神到是练枪的要旨。




五十五、太极推手




推手是太极练习的特殊方法,无数爱好者为此倾注心血无数。




我们z兄弟在老师培养下对推手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在各种场合双胞胎两兄弟的推手成为一景是个保留节目。




按我的体会叙述如下:




1)推手分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




2)定步推手分单手推和双手推




3)推手是对拳路的延伸,动作的运用,拳理的加深。




4)推手是太极拳感悟的另一种形式,是太极拳体用的实践。




5)太极拳推手要求粘连相随,不丢不顶。听劲、引劲、发劲、劲劲相连。




6)划圈、走园、圈圈连连、园园随随循环往复。




单手推分平推和斜角推。




单手平推主要是通过棚、履、推劲,练习腰胯。使手、眼、腰、跨、协调一致,平行转圈,弓步、虚步交替进行。经过反复练习达到手随身动,身随腰动,腰随胯动。这里的手要松随,对方手势些微变化就能感应到并随之身、腰、胯相应动作。所以这是一个推手的基础功,常练常新,




斜角推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履劲不要抽手,不要拨,要粘住。推劲不要顶,要顺势,肩要松,肘要垂,腰要松,裆要园。




双手推叫四正推手,一定要以棚、履、挤、按为基础,以门户守护为旨要不提倡敞开来听劲、摸劲。之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些推手以听、摸劲为主我认为是在当年功夫相当深的老先生之间所使用的,而且往往在酒席上,甚至用筷子比划。这是以深厚基本功为基础的,今天条件下能复制吗?




活步推手――脱离了定步推进入了活步推使推手活动能力提高。它仍旧以四正手为主,增加了换步,换手。其动作范围得到了提升对腰胯更有要求。




应该注意活步的步伐要趟出去,要迈步如猫行。




练习了活步推手更能体会太极拳里的迈步,为什么要沉下去?为什么要收跨?出腿不能凸胯?更能找出拳路里的病拳。有些动作你在实际中能做或做得到吗?这是倒逼机制,使你能加深领会太极拳的实际需要了,对提高拳理认识帮助极大。




五十六、太极大履




纵观中国武术,除了散打外都是按规定动作进行练习,对练也都在规定或设计的动作中进行。自从太极推手和大履出来后,不再是定性定量的动作了,而是更机动了。所以应该说太极拳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大履在活步推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在四正的基础上融入了四偶即瘛、肘、靠,把太极拳推向了更高阶段。对机动能力,对身体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冲破了规定设计动作,用更接近实际的体用来阐述太极拳,这是不容易的。




大履的练法等我们在武贵卿的太极大履文章中有所叙述,这里不累述了。




这里想从几个方面谈谈大履的作用




1)大履没有套路和规定动作




2)大履是从套路向散打方向发展的一个阶段,过程训练。具有其独到的内容和训练方法。




3)大履的步伐是连续的,是反复锤练经久不息的运动训练。




4)在大履中各种动作可得到反复练习精细磨练。




5)通过大履练习可使功夫循序渐进,合理体用,达到一定高度,也不容易。




6)通过大履练习使功夫增进,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精进。




五十七、散打




散打是武术的高深阶段了,是用套路的动作打出不是套路的搏击了,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了,是学以致用了。




当下拳击、泰拳、跆拳道等都以其各自的特点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中国武术怎么办?其难点在那里各位心里明白。但怎样做,怎样完善,怎样尽情发挥,怎样充分展示确实难题不少,难在用中国武术特点发挥的搏击又不伤及人,难在有特点又不雷同。




中国武术手法众多,腿法各异,击、打、抱、摔、踢、蹬、弹、剁花样百出。软功、硬功各显神通。护具多了不能发挥,限制多了精彩也被限制了。纵观目前中国武术散打进步亦有,但均不理想。怎样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被世人接受,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效果,同时发挥特长,确实难度不少。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众多的武术流派,分呈多彩的武术内容,怎样结合成符合武术特点的东西来加以展现,并整理出训练内容,方法,量化指标,竞赛规则等等都有待破解。时不我待,望和各位同仁努力,尽快使武术这个瑰宝走向世界,走进奥运。




五十八、太极拳外事1




讲到这里似乎把太极拳都讲了但似乎也没有讲透。




在网上看到有不少人谈到习练太极拳已十多年最终还是迷惑不解,对此笔者想通过几十年习练的感受谈一些拙见。




首先这是一个好现象,是太极文化的一个发展动力,而且是不竭的发展动力。




太极作为一种文化它也拥有无数属性。在这浩瀚的文化长河里我们个人的知识,经历,感受能全面吗?所以有迷惑就很自然了,重在参与,重在身入其中长河里游历感悟,感悟快乐,感悟痛苦,感悟宁静,感悟痛并快乐着------。




这就是我们对太极人生,人生太极的些微认识吧。




不可否认现在太极园地,鱼龙混杂,习练者被糊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生中亦有早先被误的。所以找到好老师很重要。




太极拳是言传身教的功夫,单凭视屏极难学会,除非你有基础。否则还是要有明师指导,除疑解惑。这里的明师不应是捣浆糊者。




太极拳学习是长期的,贵在坚持。不能东学学西学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会产生矛盾,不利于分辩和掌握。




五十九、外事2




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从各方面参与。




作为拳者:从拳理出发研究技击理念,使用手段。




作为健身者:




从活动身体强键体魄出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作为养生




至柔至性,愉悦身心,修身养性。




作为文者:




发掘历史,谈经论道,激杨文字,弘杨和充实文化,改变和影响世人。




作为武者:




践行和发展武术精神使其在现阶段为世界多样性和多极化发展做出贡献。




这就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定位和方向。其训练的方法也随之不同。




六十、太极拳外事3




意识决定存在。




太极拳亦如此。




思维决定了你练太极拳的方式方法。




1、 普及型




蓬勃发展的太极拳练习活动是基础。可以说太极拳活动在当今的中国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习练者和曾经习练者无数。它对促进全民体育发展起了一个相当大的作用。就上海来讲早晨晨练每个公园,绿地,广场,小区,练者络绎不绝,响着大喇叭,穿着练功服和舞蹈唱歌成为公园一大风景这在国外任何地方都难以想象的。




银发事业在公园里普及发展壮大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老年人的健康。大多数人作为一种体育活动的锻炼项目,舞也罢,操也罢,能活动能相聚,就是愉悦。




2、 精练武者




在这普及活动中亦有一些姣姣者,在普及的同时默默地在做武术精深化工作。这就是我们武术里的脊梁骨、传承者、坚守者。笔者者和这些老师一起探索,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忧虑我们感同身受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境遇也莫衷一是。




他们想把武术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一种职业,但以此为业现在有几个人能活下去,而专业的院校老师又如何担当得起巨大的普及作用,这就使一些现象应运而生,乱象从生。著名的阎芳事件就此发生。既损坏了中国武术形象,又』盗酥谢武德,误人误己,从社会风气,国际影响更是危害极大。




要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民间文化,民间传统得以传承,需要国家提供平台,专业学院和民间相互补充,相得益璋,是武术能否尽快走向世界成为奥运项目的关键所在。




传统与现代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而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还是不算古老的。




武术在中国这个有上下五历史长河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变革、演化能延续下来是无数仁人志士努力的结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在民间”这个论调没有错,而且我想将来也能证明它的价值所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影像在传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想经院理论和实践在现代武术中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但能包罗万象吗?所以要使中国武术发展就需要结合,融容。有国家层面的需要,亦有专业队伍的作用。既有市场的作用亦有专业助推的作用。作为武者真心希望古老的中国武术和京剧,书画一样能在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喜 欢

474

 
上一个:从自由搏击中的巴西柔术联想到太极拳的“拿”-叶式史
下一个:为什么人家要抢太极拳申遗!-叶式史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