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为练套路就是盘架子,现在叫练套路,以前叫盘架子嘛!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拳架”与“套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拳架”与“套路”的相同点是武术攻防招式的组合。不同点在哪里呢?前人在搏击格斗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若干个实用有效的招术(“招”是外形的攻防动作,“术”是劲道、气势和内功),为了方便训练,利于记忆,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个招术串连起来依次演练。这种顺序,是依照动作的开合、虚实的转换、攻防的规律来进行编排拳架的。说得稍微专业一点,传统太极拳的拳架太极拳是由“颉⑥邸⒓贰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和其技法结合实践的经 验运动而构成。套路可以是拳架组合,但拳架不一定敷演成套路。练习太极拳,可以不练套路,但不可不练拳架。练习套路,往往要求遵循固定的着法、方位、路线,不能擅自更改。套路一经形成,就具有外形动作的相对稳定性,套路练得好,是临摹逼真、循规蹈矩;练不好,恐有呆板僵化、丧失自我之虞。如果 一个人不了解拳架,仅会套路,那么这种套路就是机械化的刻意编排。如果一个人了解拳架,那么即使他表面上打着套路,实际上他的心中并没有套路。
“拳架”与“套路”不同点之二是“拳架”不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相对变化,变在细微处,今年与去年不一样,明年与今年又不一样,有与时进的意思。太极拳架是功夫修炼之本,也是太极功夫的载体。修炼拳架之中,心性与身形都要像水一样,平缓、柔和、静虚。在修炼拳架的过程中,有如大冶洪炉,运用文 火武火,熔炼铸造出太极劲道、气势和内功。 各家各派的拳架样式不同,但样式的不同并不是真正的不同,真正的不同在于内涵。式,无论简繁、难易,都与武术没有很大关系。比内涵,则有高低、深浅之分。所谓内涵,其本质是思想,是认知,是心法。它超越了概念与逻辑。一个人对于太极拳只是在概念中了解,在逻辑上分析,决不代表他得了心法,得了内涵。只有在拳架里面实践,实践一分得到一分,实践十分得到十分。
拳架是太极拳推手、散手的基础,拳架的质量会影响到太极拳功夫的层次。在学习老师拳架的过程中,要细心模仿,悉心领悟动作要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太极拳架中包含有极丰富的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要经过传统的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才能做到。
“拳架”与“套路”不同点之三是“套路”没有从学架子到定架子的功课和过程。练习拳架有一个“从外引内,以内带外”的“周身一家”(协调与整合)过程。要求形象,还要求神象。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对于中下层次来说,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大架,慢到极处好像不动,那是落地生根的桩功,而在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快架中,每一个位移的瞬间仍然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还是无根之根的桩功。只有运势行走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才具有八面的支撑力与螺旋力。对于中上层次来说,慢练和快练的拳架都有如风之势,似水之势,空气膨胀之势,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忽聚忽散、忽隐忽现之势。桩架和势架的形式可以是简朴的,也可以是复杂多样的,但必须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是适合个人体形和性格的,如此才佳提炼出内家拳劲道和气势,才能形成独特的技艺风格。如果打出千篇一律的拳架,那是误解太极拳的悲哀啊!只有在具体的训练阶段中,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日新又新,才合乎太极之道。
练习太极拳,要科学实证,身知体悟。要尊师但不要唯师,要师法自然,唯实,实就是客观规律。最值得太极拳习练者学习的重要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至今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在体悟老师传授的技艺时,应以这两篇拳论指南为准。部分老拳师由于肢体功能退化而造成腰腿或多或少不够灵便,练到“海底针”、“下势”等拳式会有蹲不下来,或者是有点前俯撅臀的蹲下来,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有些年轻的或者是中年的太极拳爱好者看见老拳师这样练也照样模仿这样练,那是异常的现象,有身法毛病,我觉得这样呆板的学拳形式不大好。有一位太极明师说:拳架打得不象老师是不好,打得太象老师也不好。确实需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太极拳习练者在其青年、中年、晚年时期有着不同风貌,这是正常的进程。太极拳的体悟同各人的练法、进程、感觉、理解、悟性有关,但这决不会因为你的体悟不同而改变太极拳本身内涵的真义。总之,练习太极拳要往心法上揣摩,而不是往形式上雕饰。一如儒家、道家用功之诀窍,皆在于心正意诚、释智遗形。心正意诚为一切学术之体,形无所碍、无所滞,极松、极静、极虚、极灵,这样才得其妙用。对得道之人而言,一切套路招法,俱是人之编造,故先贤屡屡告诫我们,要放弃后天的智巧人伪,回归天真自然之境。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有形,炼至无形。无形者,心法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以观无,虽有而不有。最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太极宗师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从杨禄禅教拳开始算起,在一百七十几年间将传统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乡下带到北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大架、中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和“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不同的拳架,在练法、功能、技击作用都有所不同。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国家规定的40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从传统太极拳拿来的,但由于侧重点不尽一样,确实是只讲究外形规范动作的太极拳套路。国标套路是不追求什么太极内涵的,我从没见过国标套路的教练、老师给学员们讲解怎么用腰胯带动四肢打拳,怎么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来打拳,对于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r贯顶、气沉丹田、分虚实等练法,如提问十个学员,会有九个不知道。有些国标套路的老师为了提高学员的习拳兴趣,增加了拆招讲解和太极拳对练,但是这些没有劲道、气势和内功的外形动作,怎能练出太极拳真传的东西呢?
我全民健身运动,但我不偷工减料的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简化太极拳的优点是动作简单容易学。但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达不到健身所需的运动量。二是了传统套路的体系结构:简化太极拳套路降低了其原有的疗病健身效果,其技击功能更是无从谈起。这里说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是偷工减料,拳式较少还不是主要问题,教法和练法才是主要问题:这样的快餐式套路练法对于太极拳来说,是利少弊多还是利多弊少呢?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思考掂量吧!太极拳明师牛胜先说:“先辈太极拳家们一再提醒我们,练太极拳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仰脸、端肩、掀肘、直腕、指无形、挺胸、提肚、撅臀、拔腰的假太极,与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腰松的真太极,何止是差之毫厘,而是根本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所以谬之也不止千里,而是天壤之别。”这番话确实言之有理。如果简化太极拳套路按照诸如立身中正、安舒松静、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连绵不断、呼吸自然、心性沉着、举动轻灵、运行匀缓等等的太极拳技术要求去教去练,效果就大不一样。当然,投人练拳的时间、精力和功课也会多一点。如不是这样练法,那来对身心健康的好回报呢!
“拳架”与“套路”不同点之四是“套路”没有多少太极文化底蕴。传统的太极拳架具有深厚的太极文化底蕴,是较好的过河之筏,帮助我们认识拳理。太极拳是文化拳,太极拳推手中的引、化、拿、发等技艺都与人体的骨骼、经络、穴位、关节有关,如果掌握医学、力学、美学等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就会帮助提高太极拳的功夫层次和水平;太极拳是哲理拳,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哲学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理论为指导;太极拳是智慧拳,它的推手和技击术特别强调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牵动四两拨千斤等等,要求习练者积极开动脑筋,善于谋划,对待矛盾的态度就是从矛盾的侧面入手解决矛盾,而不是硬碰硬激化矛盾。比如我的深圳刘春伟,与外人推手交流时,若遇对方圈内功夫较好,他就不轻易进对方之圈,而是着重在对方圈外找破绽,多次实例证明,学会用头脑推手的效果较好。好像这个例子是题外之话,其实不是,练拳架是知己功夫,练推手是加上知人功夫,如果没有知己功夫,怎么能整合懂劲功夫呢?总之,太极拳的拳理深奥,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事实证明,对太极拳理论认识越深,再通过刻苦训练功夫就会越高。否则只能是花拳绣腿的空架子。“太极”思维认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两个方面分别称为阴和阳。阴阳两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且在运动中互相转化,互相包容,最终实现了阴阳两方面的平衡和协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寻求平衡和协调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只有认识到太极阴阳哲学理念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的本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才能使“拳架”与“套路”魅力无穷,不是人练拳,而是拳练人的好境界。以上看法系本人初窥太极拳门径的一孔之见,体验肤浅,仅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意在抛砖引玉,愿与同道一起探讨太极拳真谛,为弘扬国粹尽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