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一:有争高论低之心。
表现形式:搭手用力生硬,气势咄咄逼人,凸现争高论低之心。
根源:对于推手概念认识模糊。
纠正:正确认识推手,明确推手概念。推手是依据拳理求理求法。推手不是打架,故练功中不可有争高论低之心。
错误二:自我乱动,妄动。
表现形式:搭手之后,人家“以静待动”,自己胡动,乱动。
根源:不知或忘却“打手要言”:“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纠正:明确“打手要言”,并在推手练功中谨记之,落实之。
错误三:相信力气。
表现形式:一味用力,非抗即顶。
根源:拳理不明。
纠正:认真学习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深刻理解:“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拳论内涵。
错误四:蚓⒋麓掠杏啵轻灵活泼不足。
表现形式:凭藉蚓⒄体力和稳定性,使对方无可奈何。
根源:片面轻信“太极是蚓,动作走螺旋”,形成推手练功中大力制小力。
纠正:认真学习王宗岳宗师“五篇拳论”,深刻领会“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拳论真义。
错误五:缺乏轻灵活泼巧妙之“着熟”变化。
表现形式:推手练功中,以整力大力克敌制胜。
根源:对于何为“着熟”理解有欠到位。
纠正:认真学习王宗岳宗师“五篇拳论”,深刻领悟何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多多研习掌握人体艺术“着熟”之巧妙变化。
错误六:误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表现形式:推手练功中,注重大处身形变化,忽略小处奥妙玄机。
根源:对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理解有误。
纠正:练功中,“挨何处,心便用在何处”,于毫厘微末之间,求虚实、阴阳、走粘微妙变化。
关键词:
太极拳推手练功,“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是关键词;“粘不离走,走不离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是关键语;“走”、“粘”二字是关键字。在练功中,凡骤然发放,均为舛误;若猝然击打,更谬矣,错矣。
检验与印证:
太极拳推手练功,不论性别年龄,人人可修;不论体强体弱,个个可练。推手练功通体放松,互相,通经活络,变化有序,趣味盎然,有利双方身心健康;推手练功,温文尔雅,文明礼貌,有利增进彼此团结友谊。凡与王宗岳师“五篇拳论”相离相悖的其他种种功夫,不可与此混为一谈。
结论:
推手是太极拳练功的方法和手段。是获得太极拳“沾、连、粘、随”、“牵动四两拔千斤”、“耄耋能御众”功夫的唯一途径。
推手是缔结友谊、增进团结的纽带桥梁;是舒筋活络、健身强身的灵丹妙药。
推手是太极拳的精华。大力倡导广泛开展推手运动,对于社会大众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