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太极拳历史探究及未来发展策略调查研究-王凯源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2-10     浏览:971    


武术有着几的历史,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民族之“国术”。而太极拳又是武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快速发展,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并开始习练太极拳,随之对太极拳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的起源、历史演变、拳种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分析,并由此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一.打造太极品牌;二.借助电视媒体,推动太极拳市场化发展;三.借助学校平台,营造太极拳气氛;四.建立系统的太极拳文化学科。这也将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极拳在武术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众多拳种流派,其中以其特有的健身养生特性和技击作用,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欢。太极拳强调平衡协调内外兼修、刚柔并进,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防身技击的一项体育运动。其实“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含有至高、至极、至大之意。




由于事和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就是太极原理,也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太极拳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编,以“太极”而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哲学思想。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1.5亿人学习和习练太极拳,可见太极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太极拳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的意义,太极拳更是搭起了一座全世界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明的无形桥梁。因此了解太极拳发展历史并探究其未来发展道路变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作者将从太极拳的起源、历史演变、拳种特色、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太极拳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1.1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五种说法:(1)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2)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3)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4)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5)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而大多武术人士根据唐豪先生的考证,更倾向于“太极拳为陈王廷首创”一说。根据史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一族精习武术,陈氏第九世陈王廷,自幼从先辈习文练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文,堪称“文史武备卓越于时”。他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中医“经络学的原理”,并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把“导引”“吐呐”“阴阳”变化融会一体,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并总结撰写了有关论述[2]。总的来说,太极拳的创立是综合吸取了明代名家拳法,并结合了中医经络养生学说和呼吸吐纳导引气功,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易经、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1.2太极拳的历史演变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但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读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 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当时人称“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陈耕耘、杨露禅。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蜣奂钒础彼恼手的运用为主,以“采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肘靠”为主,以“蜣奂钒础蔽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六世陈鑫,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奋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交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为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为普及陈氏太极拳作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颉⑥邸⒓贰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在太极拳传播史上 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改拳势在必行。




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威名四海。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年)来陈家沟师从陈氏十四世习拳二十年之久。学成返乡后,开始在永年、北京教拳授徒,杨露禅出任北京京师旗师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年迈体弱者练习,为了扩大练习范围,删除了拳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作了一套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太极拳创编后成为陈家沟陈氏家族的“独得之秘”,陈姓老幼妇孺习拳之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且名手辈出。




成立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成了深受群众喜爱,普及最好的健身项目。国际太极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3]




综上所述,太极拳从陈氏自家习练的拳术演变为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从而使太极拳能够在社会更大范围内得以发展延续和传承。后因战乱,太极拳的发展曾受到限制甚至停滞,随着的成立,在国家和的大力支持和对太极拳充分的重视下,太极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太极拳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健身运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习练者。




2.主要太极拳拳种的特色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沉稳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而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非常强。




吴式太极拳其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吴式太极拳斜中寓正,舒松自然,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




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严谨,动作紧凑,速度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3.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




3.1建立以太极拳文化为主体的“太极孙子学院”,打造太极品牌(何谓“太极孙子”?真有该组织吗?)




为了更好的发展太极拳文化,使太极拳文化更深入人心,打造一个太极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可借鉴汉办的“孔子学院”模式,打造“太极孙子学院”,以培养武术爱好者,传承太极拳武术文化为核心理念。通过树立一个太极品牌,使太极拳更好的深入人心,也为推广传播太极武术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借助电视媒体,推动太极拳市场化发展




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体平台,借助电视媒介,把太极拳文化推向市场,促进太极拳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加大电视媒体对太极拳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参与其中。比如创办一些太极拳娱乐健身性节目,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为太极拳全民化道路增添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3.3借助学校平台,营造太极拳文化发展氛围




学生肩负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任,而在学校里开展太极拳教学,无疑为太极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以学校太极拳传播这个平台,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这必将有助太极拳文化发展的气氛。




3.4 建设系统的太极拳文化学科




太极拳是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一体创编的拳术,同时与中医学、易经、民俗等文化理论都有着内在联系,而在太极拳大发展的今天,全国各大体育院校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学科,对太极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建立太极拳的理论学科体系是太极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4]太极拳文化学科的建立必将提升太极拳的品位,通过系统地整理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著述,对太极拳的哲学、健身养生等方面进行研究。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理论支撑,其影响力将显得很单薄。同时,太极拳文化的形成决不可能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喜 欢

462

 
上一个:怎样教练陈氏太极拳:通俗易懂的教授方法-孙嘉雄
下一个:初学太极如何快速掌握动作-张喜群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