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层太极拳爱好者和习练者的太极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水平,实事求是地说,不少人还处在“初级阶段”,有一些急需注意和认真解决的方向性问题,主要存在“四多四不”的现象。
1、喜欢太极拳活动的人挺多,但为什么喜欢,许多人想得不多,只是晨练时模仿别人学,跟着音响动,心里不一定清楚,选择太极健身也是盲目的,方向不太明确。
2、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认真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知道太极内涵的人不多。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本质、特点、要求了解甚少,即使一知半解,也理解不深,甚至根本就分不清自己打的是太极拳还是太极操。
3、不少人只知道习练太极拳好,或者盲目地认为自己打得不错。但怎样才算好,在认知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错误地认为,太极就是打拳,太极辅导就是教怎么打太极拳套路。这种看法比较普遍。其实,太极和太极拳套路不能划等号。我认为,比太极拳套路学习更重要的是太极理论的学习,是太极文化的研究和积累。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练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捷径。只有先搞清楚什么是太极,知道练拳的要求,才能打好太极拳。只有“先在心,后在身”,心里先明白,然后才能身上明白。
二是错误地认为,会打的套路和流派拳种越多,水平就越高。常听有人羡慕别人会打多少套多少种拳,其实关键在方向对,在对太极本质的探索与把握,主要的精力应该首先放在求领悟、求深度、求精细,而不是盲目求广度、求数量上。
三是错误地认为,哪一个流派的拳好,哪一个流派的拳不好。每年太极拳班招生时都会有人问,报哪个班?学什么拳好?有些会员常常会议论,别的流派不如自己练的流派拳好,甚至流派之间存在门户之见,有的同一流派之内相互之间还会闹得不可开交。其实我觉得,这都是拳没练到家,对太极拳的本质缺乏了解的表现。寻根索源,太极拳各流派都是根据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演变出来的。从源头上讲,是同出一源。如果一定要讲,也不能简单讲好与坏,只能说对与不对,符合太极本质要求,讲究对立统一,阴阳相济,用意不用力的,由内而外的,打的就是太极拳。相反,偏离了太极的本质要求,用力不用意、讲外不讲内、有刚无柔的,就只能是外家拳,而不是太极,至少不是真太极拳了。纯外纯阳纯刚非太极,纯内纯阴纯柔也不是太极,只有内不动外不发,刚柔相济,无过不及,才是好太极。不管哪个流派,只要称为太极拳,都应该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四是错误地认为,外形越漂亮越好看,就是打得越好。虽然说法有些可笑,但基层不少太极拳爱好者,由于缺乏对太极知识的学习,持这种看法的绝非少数。其实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是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内行看门道,门道在内功。太极拳虽然有表演性,但不能过,必须以意为主,“意气君来骨肉臣”,要求“心在先”,主要的注意力不能放在外形上。有的拳友参加大赛成绩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让外在的东西“控股”了。
五是错误地认为,难度越大越好。其实从技击的角度讲,保持自身平衡,对方平衡,是太极拳的重要目的之一,而难度过大,显然不利于稳定。从保健的角度讲,难度过大的动作,往往违背人体的生理特点,对健康有害无益。2010年底,为了参加市春节文艺晚会,我们在排练自编的《太极风》节目时,因各流派动作混杂在一起,刚柔、快慢、旋转、高低起落,转换幅度、难度过大,动作编排不太科学,结果12名参演者中有六人腰腿都受了伤,其中两人至今未愈。竞技运动追求最高、最快、最好,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精神可嘉,但像姚明、刘翔、桑兰等很多著名竞技运动员,都与伤病、甚至伤残为伴。从健身的角度讲,过度的动作往往超过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和承受能力,是过分消耗阳气的,有时甚至是无氧运动,是有害健康的,所以竞技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常常是不理想的,取得的成绩也往往是以健康为代价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好看,不是胜负,而是要讲科学,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六是错误地认为,练的时间越长越长功夫。其实功夫不是简单的时间积累,而是要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按照太极拳自身存在的符合其内在规律要求的正确方法去练,打的是真太极,而且动作规范准确,松沉自然,由内而外,运劲顺达,“无过不及”,然后时间越长功夫才会越好。
七是错误地认为,发力越狠、震地越响、喊声越大、腿抬得越高就越好。其实用拙力不用劲力,违背了以柔克刚、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等太极之道。
4、有的习练者可能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但却不愿意下功夫纠正,觉得打拳就是为了活动活动筋骨而已,克服不足、纠正偏颇、提高太极拳水平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够,决心不大,恒心不足,结果形成习惯动作,影响太极拳水平的提高,甚至伤害身体。
出现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方向不明,环境误导,指导不力。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太极拳爱好者和习练者精力和财力投入的积极性,甚至阻碍太极文化的学习和太极拳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推动基层武术太极的发展,首要的任务是端正方向,净化环境,强化指导。
目前之所以出现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误导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是比赛误导,二是教学误导。近年来各级武术太极比赛和遍地开花的太极教学活动,对推动武术太极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各级各类太极比赛过分追求外在动作的规范性、表演性、竞技性,久而久之,为了参赛获奖,为了竞技取胜,运动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外形上了,影响了太极内在本质东西的学习、习练和发挥。太极拳比赛裁判标准应更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太极拳教学的影响更大。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基本都是看着电脑、光盘学,跟着别人练,听着音乐做,虽然光盘在普及推广太极拳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数光盘教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外形、轻内涵、讲外在动作规格要求过多,很少讲太极理论,更少涉及太极文化,加上利益驱动,不少光盘粗制滥造,致使许多太极习练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太极文化的发展和太极拳水平的提高。
武术要发展,必须加强指导。目前对基层群众性的武术太极的普及与提高缺乏有力的具体的指导。一是政策缺失。
最近我们在推动段位制工作“六进”活动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上级刚性的政策规定。大家都说武术好,太极拳好,应该学,但学校说上级没有文件,大课间也不便硬性安排;机关说工作忙,没空安排;企业说怕影响效益,不能安排;农民说,打太极拳邻居笑话。大家非常希望上级能有刚性的规定,而不是单纯靠基层协调,靠人们自发、自愿的健身积极性。二是科研不力。现在许多武术文章,包括一些名家观点,多为仁者见仁,少有有实验、有运动分析、有科学依据、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内容。既然武术要融入全民健身,体育科研院所能否加强运动分析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科研结论,告诉人们为什么习练太极拳有益健康,太极拳好在什么地方,怎样习练太极拳才是科学的,才能减少和防止伤害。三是指导薄弱。首先是指导力量不足,应大力加强体育指导队伍建设,使习武者身边随处可见指导人员。其次是作用发挥得不够。不少体育教师不懂武术,不会太极拳,对段位制不感兴趣。有的社会体育、段位、考评员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甚至形同虚设。
总之,只有求真务实,贴近实际,端正方向,加强引导和指导,真正融入全民健身,武术才有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