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历史而言,武术就是应用于上搏杀的工具,太极拳也不例外,每招每式都蕴含着技击的涵义。但由于历史等因素,太极拳给大众的感觉便是年长者活动筋骨的体操,很少体现出原本实战对抗的特性。
那么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技击?这还得从它的起源说起。现在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是杨禄禅在陈家沟学得的陈家拳在北京推广后的功夫,动作柔缓、开合大方,又因融入了太极理论,故称杨式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最早被称作陈家拳,又称长拳十三势或绵拳,为陈王廷根据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练兵所用三十二式长拳改编而来,同样加入了太极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纪效新书》中拳经部分,来源于宋太祖练兵所用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式。因此,从太极拳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来看,真正的太极拳威力惊人,是几百年甚至上历经无数战斗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实战功夫,能否技击,不言自明。
了解了太极拳的历史,才知太极拳固然适合年长者健身,更是有益于年轻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一门实用功夫。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有很多,从原理上讲主要是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这与兵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孙子兵法》中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可见,太极拳与兵法原理相通,有动有静,忽近忽远,若虚若实,皆合于阴阳之理。只不过兵法侧重于两军对垒时战略与战术的应用,而太极拳着重于两人或多人间的对抗。
太极拳的技击一般是在练拳的基础上再从太极推手开始训练。正所谓拳练千遍理自通,拳为母。只有在拳练好的情况下,才会熟悉每招每式的攻防含义,才会明白太极的避实就虚,阴阳之理,否则实际运用时便胡推乱打了。练好了拳,便可以推手。太极推手分为套路推手和散推两种,套路推手主要是让人了解太极的松劲,听劲,化劲和使劲。先松劲,自己要放松,要下沉,不可轻浮紧张,然后听对方的劲,感知对方劲的走向,这也是推手中最重要的一点,要多多练习体会,很多人在这一点上堵塞不前,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听不到对方的劲,是无法完成后面的化劲,化劲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了,自己掌握好重心,同时以小劲对方的重心,便可很容易的做最后一步――使劲了。劲一出,力一发,对手便栽跟头了。这是推手包括散手的核心过程。当然说的这么多,实际运用时往往也就是一秒以内的事情。这就需要平时自己多练习。套路推手后,便可以散推。散推又分为定步散推和活步散推。相同的都是双手可以随意动,不同的是双脚动还是不动。散推已经十分接近实战了,只不过不可以明显的拳打。实际上,散推是最锻炼人的一种技击方法,非常锻炼人的听劲与反应能力,还有对重心的掌握。尤其是活步散退,更能锻炼步伐的灵活运用,而步伐是推手,散手,混合实战中的重中之重。运动之本,活与不活在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可吞可吐,能守能攻,沉静之时如山岳,追逼之势如脱兔,变化多端,翻腾莫测。古语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便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性。因此,时常带领或者鼓励学生多参加推手训练或者比赛,非常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太极推手中的颉⑥邸⒓贰按,大捋中的采、、肘、靠一般被称为八种劲,它们是形式上区别明显的八种方法,又称为太极推手八法。再加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合称为太极十三势。这十三种劲路倘能灵活应用,则威力惊人。以其中“颉本⑽例,通俗而言,用手推充满气的汽车轮胎,轮胎反作用于手的力量就类似于太极中的蚓。蚓⒌牧κ加谧悖气发于丹田,运用时下身脚趾抓地而脚掌中空,膝盖微屈;上身含胸拔背使背呈弓状,大臂与小臂合而外张。整体上看,周身无处不圆,此时足下生根,劲合一处,退可守,进可攻。若技击时徒以力大,则由于大部分人力僵而不化,首尾不能协调贯通,就容易导致很多力量做无用功,被浪费掉。因此练习套路与推手从效果上讲远优于单纯的力量训练。行家讲“太极腰”,是指通过腰的作用,软转弯斜,联络上下,从而达到首尾相接,周身一体,力大无穷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掰手腕非常厉害,可在实战中却不容易取得优势。太极拳中其他几种劲,亦有相似之理。更关键的一点是,练习拳法套路和推手可以掌握听劲的技巧,即一搭手便能知晓对方的劲路。若无听劲之本领,力气越大,越容易被对手引进落空,从而吃更大的亏。真正习武的人都知道,胜负从来不是凭体型的大小,而是依靠综合的技术方法。
心态是太极拳技击实战的另一重要方面。太极首先讲究沉稳,不急不躁,无中生有,顺其自然,从化僵为柔到积柔成刚,方能使柔用刚。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守中用中,不偏不倚,才能悟得太极精妙之处。心急则紧张,紧张则劲僵,于实战中便会处于下风。相反,一定要沉稳放松。很多学生在推手或散手练习中,太看重成败得失,一旦丢掉一点,或输了一下,马上觉得很丢人,或者觉得自己很不行。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心态,时间久了,不仅功夫得不到提高,反而会自卑,或者心虚。因此在训练时要摆正心态,正所谓“在家多流汗,才能在外少流血”,把训练重点放在自己的反应和步伐上,输了分析原因,A了不可沾沾自喜,也要分析赢在何处,多练习自己擅长的招法,使它更强,更熟练,更灵活,做到运用自如,这样功夫才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些是在内。在外,心态也是―样,要摆正,要放松,沉住气。不可轻敌,也不可自卑。人们常说练武久了,身上会自然而然地有种正气,就是这个道理,而太极给我们的这种沉稳放松的心态,也是它的独特魅力之一。
其次,除了沉稳,在技击中还不能患得患失,有舍己从人的心态。很多人在推手中,喜欢占些小便宜,比如推动了一下对方,就心满意足。这是太极技击的大忌。要有让对方占点便宜的勇气,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没有自己的舍,很难有大的得。再说,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而是顺应来势,伺机 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能做到舍己从人,才是太极拳的高境界。
武术中,人们常说精气神,可见“神”在太极技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学生在练太极拳时,喜欢闭着眼练,说这是体会太极的高级境界,其实并没有对太极拳有正确的认识。真正的习武者,两眼放光,精气十足,练出来的拳也看起来饱满大气;相反未得太极要领者,则多如枯萎的树枝,干瘪空洞。在推手散手过程中,要把武术的精气神体现出来,要满怀自信,要有王者之风。正所谓,神清者技必精,神昏者技必浅。习武者必须要把神发挥出来,要有习武者的霸气,否则心不在焉,萎萎靡靡,实力再好,也不足为取。我见过很多老一辈武术家,年纪那么大仍精神抖擞,眼疾手快,眼到手到,连二十多岁的小伙都不可及,而只能望其项背,实是让人佩服不已。
总结起来,有着好的太极技法,好的心态,好的精气神,再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练习,太极技击必能高人一等。而肯下功夫,肯练功夫,也必能达到太极的最高境界,一言一行一气魄,“不战而屈人之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