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喜欢武术,曾和表舅班国才习练过五行通背拳,和著名武术家张旭初师伯学练过八极拳,和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师爷学练过梁式八卦掌,和太极拳名家吴文翰老师学练过武式太极拳,后来随父亲张全亮学练吴式太极拳。算来习练内家拳的时间也有十五六个年头了,但是由于工作忙,家务事多,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磨,只是每天将学过的套路练上一遍,以加深记忆。父亲每次见到我练拳总给挑出一大堆毛病,什么心不静了,动作不到位了,气沉不下去了,硌硌楞楞,不中正安舒等等,我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却一直不服,认为是父亲故意苛求我!
最近一个时期我按父亲的要求,结合研习太极拳论下功夫一招一式地苦练、体悟了吴式太极拳37式,觉得好像提升了一个层次,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感到头脑清新,动作轻灵,内气荡漾,周身舒泰,过去好像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问父亲,他说:“你过去练得太杂,时间又不充足,每天只是画画道儿,没有深入进去。练拳需静下心来,松静自然地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地认真练习,还要结合拳论反复揣摩,才能渐至从心所欲,感悟到太极拳的无限风光。”父亲一席话使我顿开茅塞,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过去练拳是博而不专,粗而不精,练拳时没有特别注意太极先辈强调的中正安舒,以心行意、节节贯串,按窍运身,分清虚实等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中正安舒的问题,练拳时只有时时式式保持整体的中正安舒,才能使体内气血平衡!给身体内部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环境,才能达到健身长寿的目的。否则,时间长了还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父亲说,练拳时的一些不中正,双重等问题的出现,也是体内气血不平衡的反映。我按照父亲的要求,先着重解决每一式的双重问题,努力做至中正安舒,松静自然,虚实分清,力争从理论上弄懂,从动作上体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随着对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自身的体验感悟,我真正体会到了太极拳为何被誉为领袖拳,以及它自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和科学内涵,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强调适应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周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D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寓静,静中犹动。太极拳循动静之理以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以为用,刚柔相济,纯任自然。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是返先天运动,去掉自身后天的蛮力和拙力,动作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修饰和造作。吴式太极拳是根据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创编的,每个动作都要求符合哲学、力学、生理学、医学等原理,注重经络穴位的祛病强身作用,强调以神领形,按窍运身,强调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的平衡,要求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
通过修炼,我感觉到太极拳不但是身法训练,更是心法修炼,它还有开智开悟的效果,可以做到体脑并修。只有以心行意,以意导气,真气才能自然运身。只有思想开了,脑瓜灵了,拳才能练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技击推手上。旗鼓相当,胜负最终取决于脑子!父亲常说练拳要气度开阔,气势要大,从一套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如果练拳时抠抠缩缩,办事也不会大气!习练太极拳还可以锤炼人的心胸、胆识和心理素质。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以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等感觉都是锻炼人的心性、意志,胆识和应对能力。只有内心平和安宁,专心致志,才能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太极拳融技击、健身,养生为一身,是文武融合,智慧与力量融合,内在与外在融合,身心与宇宙融合的伟大发现和发明,是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既是内家拳又是文化拳,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悟性才能透视其中的奥妙。练拳的过程既是修心养性、内外兼修的过程,也是心智,回归自然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