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太极拳的力与技-李文奎 李艺蕾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2-25     浏览:129    


力量与技法,是太极拳拳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力与技的关系,对提高太极拳水平至关重要。




太极拳之力




武术界有句谤语:“一力降服十会。”一切搏击运动,都离不开力的训练与运用,没有一定的力做后盾,其他一切技法都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拳种,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太极拳习练者不可轻视之。




1、正确认识太极拳之力。习练太极拳,许多人将“用意不用力”视为座右铭,认定太极拳不需要力,肢体越松,越柔,则说明练得越好,以致众多太极拳爱好者步入误区。从太极推手以及搏击实战中能够确认,太极拳是需要一定的力作后盾的,那么,太极拳的力与其他力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呢?如果不是,那么太极拳之力是什么样的力呢?历代太极拳家曾有诸多论述,如“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忽隐忽现”“极柔软然后极刚强”“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等等,由此可见,太极拳之力是一种特殊的力,这种力能够软绵不断、忽隐忽现,刚柔相济、螺旋抖发,许多人将其称之为“太极劲”,它既不同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的自然之力,也与其他拳法尤其是外家拳的凶猛快进,刚强直打之力有着显著差异。




2、太极拳之力的形式。太极拳之力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一、定力。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既然是后发制人,顾名思义,就是等对方率先攻击,我接招反制还击。此顺势而为,见招拆招,变被动为主动的技击技法,必以良好心理素质为后盾,即需要一种心神的定力。自古两军对全,胆量被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明代军事家戚继光认为“大艺更高”,他曾说:“临敌之时,若使仍是照前从容酬应,如教场内比试一般,不必十分武艺,只学的三分亦可无敌。”胆小则怯,怯侧慌乱,慌则无力,乱则无章,必败无疑。其二、柔性力。要运用好柔性力,不仅要注意强化柔性力的训练,用科学的方法,去僵入柔,去拙而活,以致外柔内刚,连绵不断,还要掌握好技法与时机,使其恰到好处,方见奇效。柔与刚,既对立又统一,相生相克,互相转换。其三、螺旋力。陈式太极拳技法,讲究缠绕折叠,攻防进退皆不离螺旋,身体内外均在螺旋,通过螺旋,强身健体,增强肌肉筋骨的灵活性、柔韧性及弹性;利用螺旋,破招化打,克敌制胜,威力大增。其四、爆发力。短促有力的爆发,由内到外,浑然天成,形神意气,自然凝聚,全身能量,瞬间迸发,匪夷所思,令人生畏。




3、太极拳之力的训练。既然太极拳之力与其他力明显不同,那么太极拳之力的训练方式也必然有别于其他力的训练。太极拳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太极拳家们的不懈探索与锤炼中,不断得以完善与升华,其训练方法也随之得到改善与充实,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综览观之,各太极拳流派、各太极在力的训练方式上虽形态各异,但殊途同归。这些训练方式与方法,按照身体的内外侧重上可划分为神意训练,内气训练、肢体训练。按照力的训练手段可以划分为空手训练、器物训练等等。力的训练在太极拳技艺训练中占有重要位置,习练者不可轻视之,否则,即便能长期坚持演练太极拳,但最终也难有大成。




太极拳之技




太极拳拳理深奥,拳法精妙,演练形式独特,观其形态,行云流水,柔软飘逸,极具美感,她是动与静的统一,是柔与刚的融合,同时,她又蕴含着攻与防的转换,仁与凶的拿捏。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门派,是一种高深的内家功夫,不是体操与舞蹈,不能与其混为一谈。既然是武术,技击意识与技击技法就是其灵魂。习练太极拳,如果舍其技而重其形,无异于本末倒置。




1、太极拳技法的核心。太极拳技法千变万化,训练手段各式各样,涉猎理论广泛,以致许多习练者绕路寻真,枉费功夫。那么,何为太极拳技法的核心呢?为了让弟子把握精要,少走弯路,恩师陈小旺曾教诲道:“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的拳法千变万化,但其运动规律只有一个,就是围绕丹田的运动,丹田就是这个运动规律的核心。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核心形成后,又反过来引领带动全身。”“我们练拳,最重要的不是熟悉套路,而是要把运动规律建立在身上,有人担心我们的武术事业会每况愈下,一个师父留一手绝技,越传越少,这是非常悲观的想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一手绝招,甚至一个套路的失传,不是真正地失传,只要练功的方法,练功的火候,建立运动规律的方法不失传,就不会真的失传,如果套路都在,拳、枪、刀、剑什么套路都会,可是内在的运动规律没有了,那是真的失传了。”




自己周身上下成为一家,让身体形成以丹田为中心、上下协调、节节贯串的运动体系,使之无懈怠之处,无偏颇之处,无僵拙之处,运化灵便,刚柔相济,急缓有度,收发自如,从而达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柔若无骨,刚若雷霆的神妙境界。而要形成以丹田为中心,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其腰腿是关键,正如武禹襄在《十三总势说略》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2、太极拳技法的训练。太极拳技法多种多样,诸如套路,推手,内功等诸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独特要求,从技法训练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技法其训练的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并且,太极拳拳师师承不同,感悟不同,风格不同,也会形成某些技法的训练差异,但从总的来说,有些训练是共同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桩功训练。桩功训练,对有效提高太极拳训练水平,益处颇多。




1、扎根筑基,稳定重心。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因此,自身重心的稳定性显得异常重要。重心不稳,脚下无根,难获取胜机会。而要想具有扎实的下盘功夫,桩功训练必不可少。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桩功训练,可使腿部力量显著增长,并不断增强下盘的柔韧性,稳定性以及耐受力,逐步达到运转灵活、随遇平衡,落地生根之程度,为运动中保持自身的平衡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惟有此,方可拥有取胜之保障。




2、排除杂念,稳定心神。人间事繁杂,充满喜与忧。心装万般事,浮想无尽头。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总是笼罩在繁杂的社会事务中,很难真正清净下来。而练拳则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只有做到练拳时“面前无人似有人”,方可达到交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练拳中走神,形神难以合一是练拳者常犯之病。桩功训练,要求绝对入静,长期坚持练习,可收定心安神之效。这种心神的定力,对提高演练与技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3、舒缓自然,利于松柔。太极拳运动,从总体上来说,要求松、柔,缓,舒。由于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僵硬之力,因此,初习太极拳者,皆感自身僵硬、笨拙,毫无柔美之感,更难以掌握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之精要。而在桩功训练中,要求精神高度放松、肢体张弛有度,肢体运动松柔缓慢,因此,对肢体的松柔训练,大有裨益,有助于太极拳习练者,尽快完成由僵硬到松柔的转换。




4、控制气息,养生增功。呼吸,乃人先天自然之能。然而,中的呼吸,与平时之呼吸是有根本区别的,日常之自然呼吸,乃生存之常态,练功之呼吸,是为养生与增功,两者目的不同,方法各异,效果也大不相同。桩功中的呼吸,拥有特定的方法,许多中,对呼吸的要求是以意领气,呼吸均匀、细长。常加练习,可有效提高自身气息的控制能力,加大肺活量,保健养生,增强功力。




二是缠丝训练。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陈鑫曾说“太极拳缠法也,不懂缠,即不明拳”:陈式太极拳的缠法,从基本运动规律上划分有两种:即顺缠、逆缠;从缠法的内外要求上来划分,也有两种:即内缠丝与外缠丝。但不管如何划分,各种缠丝都是对立统一的,不能顾此失彼。




三是步法训练。拳家说:“步不快则拳慢,步不活则拳乱。”步法在对抗技击中异常重要,没有步法的调整与配合,就很难施展灵活多变的技击技法,历代武术家对步法的训练都极为重视,并被视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因此,步法的训练方式与训练内容,也被当做秘不示人的技术要领,不肯轻易传人,因而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之说。太极拳的步法训练有多种形式,主要包含进、退、跨,盖、插、绕等等,目的是为了增强下盘的灵活性,以及上下配合的协调性。




四是单式训练。太极拳单式训练的方法,从性质上来分,可分为柔练法与刚练法;从单式训练的部位上来分,可分为脚、腿,膝、臀、拳,掌、肘,肩等等;从单式训练的招法特点上来分,可分为颉⑥邸⒓贰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每种招法,都有多种训练方法,仅以靠法为例,靠法复杂多变,身体上中下三盘,皆可使用。比较常见的有腿靠、膝靠、胯靠,胸靠、背靠、肩靠、头靠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进行细化训练,比如膝靠,又可以分为前靠、侧靠,里靠、外靠等多种。




太极拳之力与太极拳之技,是太极拳拳法中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不可偏颇,只有全面提高,方能学有所成。

 
喜 欢

53

 
上一个:详解太极中的放松-李广
下一个:太极拳换劲浅识-余金友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