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02     浏览:585    
太极拳是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它以“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尚直觉,体悟拳理与人生”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心养性的体育形式”、被视为是“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11。自从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开始,太极拳摆脱了“一地一姓一族”传播的历史,开始了社会化传播的历程,经过历代太极拳人的努力,在短短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内1,太极拳从一个小小的村庄――陈家沟开始,逐渐的盛行中国、传遍世界。有资料显示世界上现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亿人练习太极拳,有人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通过太极拳发展历程的考察,借助于传播学的理论,分析其在传播中的经验、教训,借以继续推进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1、“太极拳流变历程――传播类型”鸟瞰
太极拳从创立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独得之秘、红杏出墙、枝繁叶茂、香遍世界。太极拳的传播在经历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基础上,已经踏上了大众化传播的道路,业已形成了多种传播形式并存、传播空间立体交叉的良性循环之路。
1.1、独得之秘――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太极拳何时、何人所创,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种说法,即梁朝的程灵洗说、唐朝的许宣平说、唐朝的李道子说、唐朝的胡镜子说、宋代张三峰说、明代张三丰说、明代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说、山西王宗岳说(明中后叶或清代)、明清间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庭说5。太极拳创发后如何传至陈长兴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意见6。
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此段时间内太极拳传播者将太极拳视为自己的“独得之秘”,不愿轻易示人。在传播类型上应当以“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面对面直接传播为主。传
播具有秘密性、直线性、内向性、封闭性的传播特点。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是指发生在一个人自身内部的一种交流活动,是在自我和宾我之间进行的交流,内向传播过程实质上是人的思维过程。此阶段的太极拳受传者往往是被师傅“众里寻觅”的结果,大多具有极大的悟性和可塑性,即内向传播极强者,由于他们个人的努力,一般都成为了太极拳“大家”,具有了极强的人格魅力。
人际传播是确定的个人之间的符号相互作用。人际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对面直接进行、另一种是通过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交流活动。十分明显,此阶段太极拳的传播主要以第一种方式为主。由于人际传播具有“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的特点,在太极拳的规范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其它传播方式无法取代的作用。
1.2红杏出墙――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在太极拳的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太极拳开始外传并适应发展以及学习者的需要开始改拳。
陈长兴犯陈家传拳之大忌,开始向外姓人传授太极拳。陈有本则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练习对象的练习需要,开始去掉陈氏太极拳中的某些难度动作,创编了太极拳新架套路,开拆改“原传”拳法的先河。在外传、改拳新风的吹拂下,太极拳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约1850年左右,第一位陈家沟陈氏拳械的外姓传人杨露禅8开始在河北永年授徒,旋即又到北京教拳,把太极拳由陈家沟带到了永年和北京两个地区。杨露禅出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后,为了适应教学对象(主要是达官显贵们,他们大多体弱年迈)的体质条件和扩大传习范围,杨露禅开始拆改太极拳,逐渐创编成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套路。
陈有本的徒弟陈清萍在其师太极拳新架的基础上又创编了两套架势。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由简入繁,逐渐加圈,陈清萍传陈家沟北邻赵堡镇,形成赵堡架;一套注重技击,常常突然发出快而猛烈的劲,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村,形成“忽雷架”(亦有人称为“圪颤架”)。形成了既有循序渐进、富有练习兴趣的套路,又有重视技击的套路,为扩大传习范围奠定了基础。
此时太极拳开始由“一地一姓一族”传播向“外地外姓外族”传播过渡。太极拳不但传播到了陈家沟的临村赵堡镇和王圪村,并且传到了河北永年和、文化、经济中心的北京。为了适应“受众”(练习者)体质的现状和健身的需要,太极拳传播者开始对流传下来的“原传”太极拳套路进行改进,出现了“陈氏新架”、“赵堡架”、“忽雷架”、“绵拳架”等,从而适应了“受众”的实际情况,扩大了传习范围。
传播类型上,在“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的基础上,“群体传播”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类型,传播具有了开放、大众的特点。
群体传播是指社会群众之间的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个人朝夕相处、联系密切的群体是小群体,所以群体传播主要指小群体传播。小群体传播(7±2人)是指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小群体传播的基本途径是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由于非语言交流的“隐喻性”特点而受到太极拳家的喜爱。
太极拳流派形成后,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太极拳群体,他们之间又有学生、门人、、入室之分,从而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传播系统。
1.3枝繁叶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自从陈长兴和陈清萍传授外姓起,太极拳的传播出现了社会化传播的趋向。
陈氏太极拳、械在陈长兴、陈有本、陈清萍以及其他传人的努力下,逐渐丰富、完善;杨露禅创编的“绵拳架”经子杨健侯和孙杨澄甫逐渐定型为杨式太极拳;武禹襄从学杨露禅陈氏太极拳老架,后又从陈清萍学得陈氏太极拳新架,经过与其甥李亦畲的“搭手实验”,逐渐将两者融贯在一起,初年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到北京传播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得以广传于世;天津武清人李瑞东将从王兰亭处学得的杨式太极拳“五锤”9为基础融合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了“太极五星椎”(今称李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学郝为真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融合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于1921年执教于北京体育研究社,将师承其父全佑的杨式太极拳架,进行简化、轻柔处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和兆元2长孙和庆喜开山授徒,其郑伯英、郑悟清迁居西安传拳,开辟了“和式太极拳”系列在西北传播的基础;1928年,陈家沟陈氏十七世孙陈发科在北京设教,传授陈氏太极拳老架,使陈氏太极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奠定了其全面发展的基础3。自此,太极拳七大流派4渐次形成并大多汇集于北京。由于中国宗法社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太极拳流派的传播基本上以“门派”内传播为主。
另外,国术馆的建立,以的力量极大的推动了武术(当然也包括太极拳)的大发展。从此,太极拳的传播既有民间的积极推广,又有的大力支持,太极拳的传播基本上形成了以河南陈家沟、河北永年、北京、江苏南京和陕西西安五点为中心向外辐射传播的新局面。
各大太极拳流派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传承也大都以“垂直”、“纵向”传递为主,太极拳传播类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群体传播”更加重要。
由于一些太极拳研究会等团体组织的建立,“组织传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组织传播
是指社会组织,如、团体、机关、机关、学校、企业、军队等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活动。由于它具有“联系协作、适应环境、激励士气、增强凝聚”等方面的优势,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书信、电话的出现并大量使用,人际传播的第二种类型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理论方面,武禹襄及其甥李亦畲做出了巨大贡献,编定的《太极拳谱》,明确的以“太极”命名该拳、将太极拳技法上升到理论层次;该拳谱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明确的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口号,明确的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作为太极拳练习的圭臬,至此,太极拳不管从拳架、还是理论上为“健身化”发展的方向埋下了伏笔。
1.4香遍世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成立后,太极拳的发展迎来了大好的发展空间。
沿着太极拳“健身化”的思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家以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集体创编了“简化太极拳”,另外还修订了“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并且修订了杨式太极拳推手练习法。1978年,同志为友人题词“太极拳好”更是推动了太极拳的大发展。
竞赛是一项运动前进的强有力杠杆。1958年,以杨式太极拳的技术标准为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太极拳评分标准。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开始,太极拳就是正式比赛项目。1986年,国家正式举办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单一拳种的全国赛制――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适应太极拳竞赛的需要,自年起,国家武术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相继创编了陈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还创编了全国武术锦标赛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90年以来,在亚运会、东南亚运动会和运动会武术比赛中都有太极拳比赛。从1991年开始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中亦设有太极拳比赛。这些竞赛活动的举办,有利的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国各地民间也争通过观摩交流、邀请赛、联谊会、年会以及节庆活动的形式,开展太极拳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起自1991年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和起自1992年的河南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1998年,北京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万人简化太极拳集体表演,有利的推动了太极拳的社会化传播。2001年,“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天涯海角”的海南三亚市隆重举行以及国际武联规定的自2001年起每年的5月份为“世界太极拳月”更是推动了太极拳传播的速度。
在党和的支持下,太极拳运动通过传统的个人传习、集体操练、竞赛以及年会、联谊会、“健身月”等方式,使太极拳不但在国内迅速得到传播,而且迅速的传向世界。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达到1000万人,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可见一斑。
此时期由于太极拳协会组织的大量出现,组织传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另外“大众传播”也日益突现出它的重要性。
作为大众传播对象的大众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子网络等现代媒介间接相互联系起来的人们,是未组织起来的社会集体。大众传播是一个或若干个组织,利用现代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与群体传递的过程。大众传播具有“组织性、广泛性、公开性、单向性、超越性、即时性”的特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现代太极拳传播的重要类型。
2、太极拳大众化传播的特点
传播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媒介、传播评价等五个传播因子,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在五个因子上相应的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2.1太极拳传播者――大众化、高素质化
太极拳的传播者从过去的传人、宗师到现在的传人、教练、教授,从群体内传播到社团传播,加之的高度重视,太极拳的传播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太极拳的传播者出现了专业化、高素质化的趋向,太极拳的技术日益规范、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入。另外,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又成为传播者,太极拳的传播者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向。
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守门”、“把门”的现象,林林总总的“把关人”在太极拳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技术的正确性,而今“高素质”的太极拳传播队伍必然对于提高太极拳的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2传播内容――健身化、规范化
在人际传播时期,表达往往不规范,由于受众的限制,只要双方领会就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足矣。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时期,为了使本群体、团体成员都能理解,的表达有所规范。到大众传播时期,表达要求更加规范,因为不规范,无法大众化。所以现在的太极拳,不管是“根基的传统太极拳”、“异化的健身太极拳”,还是“强化的竞技太极拳”都在不断的规范化。适应大众传播的需要,规范化的同时,太极拳还较好的解决了健身化的问题,使太极拳成为人们余暇生活重要的生活方式。
2.3太极拳“受众”――多样化、专门化
先期的太极拳传播者,大多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以及广阔的眼界,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在他们的感召下,太极拳得以大范围的传播。不但如此,太极拳家们往往不墨守成规,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传播内容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太极拳得以适应了“受众”的需要,太极拳逐渐的开始了大众化、社会化的传播。
成立后,适应“受众”的需要10和太极拳发展的趋势,国家创编了一系列太极拳套路,进一步推动了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而今,各大体育学院还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太极拳专业人才,他们不但技术规范、标准,而且有学问,懂外语,适应了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需求,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度。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急切的需要通过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太极拳以自己特有的优点,适应了这种形式,使许多的锻炼者成了太极拳传播的“受众”。
2.4太极拳传播渠道――立体化、网络化
太极拳传播开始以言传身教为主,后来随着太极拳文献的出现以及书籍、报刊杂志、尤其是太极拳专门网站的出现,太极拳的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太极拳在规范化、多样化的同时,注重通过武术影视、各类活动等对自己魅力进行展示:
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活动更是拉近了“受众”与传播者、“受众”与“受众”的距离,为他们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搭起了平台。
《少年张三丰》、《太极宗师》等优秀的播放,更是扩大了太极拳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另外新闻界的广泛参与对于太极拳的传播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期出现的太极拳众人表演,借助于大众媒介的宣传,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传播技术经历了从语言到文字、从活字媒介到普通声像媒介(、广播、电视)、再到新一代媒介(录像、有线电视、光纤通讯、电传、综合数字通讯等)的转变。相应的太极拳的传播也经历了言传身教、文字图谱、声像媒介再到网络的转变。随着“热媒介”(高清晰度、低参与度)逐渐的取代“冷媒介”,太极拳的传播出现了立体化的趋势。可以说,太极拳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渠道立体传播的格局。
2.5太极拳传播评价――欠科学化、系统化
人际传播,的反馈特别容易,可随时做出灵活反应,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反馈较困难,大众传播的反馈最困难。目前太极拳传播效果的评价主要依靠师傅或教练、老师来对太极拳“受众”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当今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不相适应,由于的反馈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而无法保证传播效果评价的准确性。所以建立适合大众传播的、科学、系统的评价系统势在必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太极拳的主要传播形式、在传播模式上,较好的解决了技术先行,整体推进的关系。
现在的太极拳传播已经形成了既有网站,又有书籍,既有,又有音像等多种传播途径、多种传播渠道的大众化传播之路。太极拳的传播,技术先行,在受众了解的技术的前提下,又开始学习、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形成了以技术传播促文化传播,以文化传播促技术传播的太极文化整体推进的局面,可以说太极拳充当了中国文化的和平使者。
3.1.2太极拳传播者不断根据“受众”的需要变换练习形式,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太极拳从七个套路,发展到一路、二路两个,又发展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李式、和式等传统太极拳流派,以及24式、48式、88式等健身套路和陈、杨、吴、孙、武等竞赛套路。可以说太极拳的发展史是不断适应不同练习对象而不断创新的历史。
3.1.3太极拳不断的强化自身吸引力,激发了“受众”的学习兴趣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融含中国优秀文化,成为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拳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太极拳不断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表明了它的吸引力所在。
3.1.4 太极拳的推销力强大,联系通道畅通
基本上形成了太极拳科普杂志和学术性研究,太极拳专业网站以及相关太极拳产业、太极拳影视和新闻的宣传作用,扩大了太极拳的传播面。
太极拳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形成了传统套路、健身套路和竞赛套路并存的局面。
太极拳的传播渠道畅通,“受众”体验到了参加太极拳的乐趣。
行为、社会团体和个人行为在太极拳传播上关系比较协调,立体传播的格局基本形成。
3.1.5太极拳竞赛先行,做好了向外推广的标杆
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有力杠杆,太极拳全国单列比赛、全运会、亚运会以及世界太极拳比赛和一些太极拳活动等有力的推动了太极拳技术水平的提高。
举办各种、交流活动,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注重对自己魅力的展示。
3.2建议
3.2.1加强对太极拳“受众”的研究
“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目的的选取,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域、种族、经济状况等会影响到他们的选择动机,所以对传播者来说,通过对受众的分析,进而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传播内容和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3.2.2培养高素质太极拳人才
培养业务精湛、懂外语、计算机的国际太极拳人才,切实提高太极拳传播者的素质。并注意加强太极拳的翻译工作等是当务之急。
3.2.3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调查和效果评价是薄弱环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个传播的过程,没有的反馈和评价不是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注意加强对太极拳项目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形成连续、科学的传播链,保证太极拳国际化传播链条的畅通是太极拳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3.2.4进一步加强太极拳的文化含量,继续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深化太极拳民族文化精粹的含量;另一方面,“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又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要敢于、善于吸收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使太极拳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吸收中西文化精粹,完成太极拳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武术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注释
1、约1850年左右,杨露禅辞别陈长兴,返回故乡河北永年设教,随后又到北京,出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
2、和兆元(1810-1890):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自优学艺于太极拳家陈清萍,后对所习太极拳作了修改补充,传于后人。所传拳法被称为“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子和敬芝、和润芝、孙和庆喜皆善太极拳。
3、陈发科在北京对陈氏太极拳练法进行了修改,后其幼子照奎在陈家沟传拳,现在称其传为新架,而原来的为老架。
4、唐豪、顾留馨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的是陈、杨、吴、孙、武“五大流派”;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主编的《陈氏太极拳志.太极拳流派的形成》认为目前“太极拳已由一而六”,形成了陈、杨、吴、孙、武、和六大太极拳流派。在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编《太极拳论文集》中,吴文翰先生的文章将“李(瑞东)太极拳”与“和式太极拳”和陈、杨、吴、孙、武五式并列,合称为“七大流派”。
5、目前资料较充足、比较流行的说法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说。
6、目前公认的说法是陈长兴的太极拳承自陈家沟九世祖陈王庭,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张三丰经王宗岳传蒋发,再传陈长兴。
7、亦有认为蒋发传邢喜怀,然后五传至陈清萍。
8、跟陈长兴学习的外姓人另有河北永年人李伯魁。
9、太极拳五锤指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
10、梅行强博士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中外部分地区业余太极拳锻炼者动机的研究发现:(1)国内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动机排序为“为了健康、丰富业余生活、了解传统文化、治疗疾病、能力显示。”(2)国外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动机排序为“为了健康、了解传统文化、丰富业余生活、能力显示、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11、邱丕相 中国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价值刍论 武海泛舟 25-33
12、康戈武 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 武术 2001.3(5-9)
13、王涛 建国以来太极拳大事记 武术 2001.3(10-14)
14、杜修鸿.陈东山 太极拳焦点辨证考 武术 2003.1(42-43)
15、栗胜夫.刘会宾 从传播的角度看少林武术传播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少林功夫文集 少林书局 2003.3(1-203)
16、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12
17、张迈曾主编 传播学引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3
18、余功保 精选太极拳辞典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2
 
喜 欢

277

 
上一个: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下一个: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陈颜胜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