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洪均生开始跟吴式太极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数月后,刘带着他的30多名学生,包括洪老师一齐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拳。从此后,洪老师成为陈发科的。洪老师终其一生的武术实践和研究,充分掌握并发展了陈式太极理论与实战技术,使他成为陈拳18代的杰出代表人物。 从80年代开始,我过访了诸多海内外盛名着著太极。能将对手猛烈掷出的拳师中,能做到先拔起对方的根再将对手打得飞跌出去的拳师,为数并不多。而在能起对方根的拳师中,大多是在化掉对方的劲之后,再用自身的劲力将对手发出。这种功夫并非善之善者也,它很耗体力。能改变对手力的方向,将之反作用于对手,并加上自己的劲力,方为善之善者也。但能达此境界的拳师实属凤毛麟角。洪均生就是达此境界的一代宗师。 当谈到“气沉丹田”时,有人说气应沉入脚底,这样有利于起对方的根。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后来,我和刘济顺(音译)谈起此事,他说其实气应沉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领悟到气沉丹田、气沉脚底、气沉入地都是正确的,它是处于不同层面的同一技法。如果你只知其一,就会认为其它说法是错误的,这对于学拳进步是不利的。
洪老师说:“太极是棚劲。”意思是如果没有棚劲,就谈不上太极拳了。棚劲是一切太极攻防技术的基础。事实上,许多太极宗师,象陈发科、杨澄甫都有同样的见解。他们强调人们在演练太极拳时要注重棚劲,使自己达到“外柔内刚”的境界。一些太极拳的练习者强调松柔,不同意强调棚劲。他们认为棚劲的练习会影响松柔,在推手中产生顶劲。事实上,他们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棚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棚劲。他们认为的棚劲是看起来有弹性的躯体或肢体的弧线运动。还有一些误解陈式太极拳的人,错误认为套路中的发劲动作会产生拙力和硬劲。如果你有机会欣赏洪老师演练太极拳并与他推手,你会对棚劲和陈拳有新的认识。洪老师打拳至松至柔,他的一些动作需要在转关处做很大的圆弧运动,尤其是和手臂动作,你会感到这样才能松柔,打开关节。当洪老师发劲时,你不会感到是僵硬劲。相反,这种动作速度的突然改变就会使他的对手被轻松发出。如果你有机会与洪老师推手,你会感觉到他的手臂至松至柔。但你同时会感到他内部的棚劲,这种棚劲既不和你的劲相顶,也不会有过多的压力作用你。洪老师的劲是松的,但你会感到这种松劲不是硬、空、飘,而是松、实、稳。在推手中,你会感到他的棚劲,这种劲转换灵活,有经验的对手都不会轻易发动进攻。在推手练习中,松开关节和保持松沉有如下好处: (1) 一旦与对手接触更容易粘住对方。 (2)听劲更为敏锐。 (3) 更好的舍已从人,有更多时间听出对方的劲作出反应。 (4)使对方的劲不能作用于你的身体,使他的劲失去功效。 (5) 更容易转换姿势,随机应变。 那些过分强调松柔的好处的人不敢也不知道怎样在松柔中加入棚劲。结果,他们只能对付一些掌握拳术皮毛和身体僵硬的对手,而对付不了那些知道如何松柔沉气的对手发出的劲。当遇到那些能发出快速有力的劲力的对手时,没有棚劲,就等于失去了基本防线。洪老师的松柔、棚劲技巧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对方错误地认为自己能轻易地攻入他的防守中心,这使他们轻易就发动进攻,进攻者的力被反弹到他们自己身上。谨慎的对手是不会攻击虚的地方,就像没有人会用力去打一根柔软的枝条。一个有经验的练习者会用松沉劲松柔中没有棚劲的对手,直到对手不能改变位置,一旦摸到对手的实处就发劲。洪老师强调要松开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陈发科本说过),只有那样你才可能松柔中带有棚劲。关节的打开要自然,而不能有意的用力伸展肌肉。洪老师特别强调指关节的打开,指关节不能弯曲,松散。而且要特别注意手指打开的方向和角度。许多人同意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有棚劲,但对于怎样算是有棚劲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当对方按你的前手时,你如何发挥棚劲。一种常规的练习方法是尽可能外撑前臂时不要触及胁部,就好像腋下夹着弹簧帮你伸展前臂,手腕和手掌做圆弧运动,这会导致对手的来劲被擎起。这是一种棚劲的方法,但层次很低,技巧简单。这种棚劲看上去能从对方来劲的压力中解脱但对方可用捋劲来利用你的向前作用的劲。过分外撑的劲使转变相对困难和缓慢,同样,关于手部的棚劲技巧,洪老师沉肩堕肘的同时手指伸直,为的是打开肘、腕、手指的关节。这种棚劲在对手推力作用下反方向产生上和下的分力,既没有向前的顶劲,又没有向后的丢劲,对方难以利用。当攻击直接进入,我就斜着转开。洪老师说,在必要时,肘可以触及胁部。
让我们看看太极拳练习法中的一个动作:双推手。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伸出左足右膝,两膝高度一样,用双手将对方推开,这将使腰和身体右转,双手向前。这种腰腿姿势产生的劲是水平面旋转,产生的力基本上是水平的,你的对手会被推出,但不会被起根和打飞。为了起对方的根,重心降得比对手低并轻轻向上推是必要的技巧,但把对手打飞的机会很小。洪老师强调膝部的上下运动,以至从一开始劲就产生于球形的螺旋运动中。洪老师沉下左膝提起右膝,使左膝比右膝低。要让腰向右转,左臀骨随左膝沉一点点,以至右臀骨稍稍高出,这使腰、腿的旋转不再是水平的,而自然是球形的。
作者简介 吴世增,广州市人。自幼嗜武,曾习练南拳等技。后改练太极,交游甚广,国内外太极名师几乎都曾造访,功夫精湛。国内数名太极高手曾败于他的手下。1984年拜洪均生老师为师。199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设武馆,专事传授陈式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