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太极拳和武术界混了几十年后,1992年我参加了一个推介陈式太极拳的讲座。这种太极对我来说是生疏的,我被它迷住了。从那时起,只要有离我在中西部()的家1000英里内的陈式讲座我统统都参加。
到2003年,我自我感觉很好,有上手的感受。但对推手等实际操作觉得还欠缺。正在这时,阿肯萨州来了个3周密集讲座,推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主讲用法和很多推手练习。
参加这次讲座,使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整个翻了个360度。那时觉得实用拳法的套路“外行”,每个动作的劲路方向和适度、都要严格按照推手时的要求去做。
随着讲座的进展,我对套路的那些审美观开始改变。从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关系上我发现了从所未见的东西。讲座老师,陈,一停不停地和所有学生推手,不仅仅是像正常情况下的“展示”。现实的,竞技的推法,学生们毫不留情地和他推。
有时一天里这样的情形持续很久,晚上也是一样。结果都是一样,学生给扔出去,或扔到地上,每次都不一样的方法,陈老师仔细地给我们讲解,将每个动作结合到套路里。有时他直接用同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学生继续推,再下一个,从来不流一滴汗水,也不喘一口粗气。
这些足够激励我上山学艺(中国大青山)。2007年夏天,我参加了一期三个月的全职培训班。之后,我的兴趣继续,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参加更多的讲座。
这么多年,我亲眼目睹了很多学生,10年、20年、40年功夫经验的学生,有些功夫水准很高,是很多比赛的冠军,很多体重180到300磅,这些人上去和这个中年、5尺三高135磅的老师(陈)交手。
我数次地实地观察,从未见陈老师微微失重。7年多的时间后,我得到的观点可能是再简单不过了,但是直指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实用性。使我油然对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感到兴趣。我们能否识别出这门艺术的关键所在?我希望窥视久而相信的一些基本信条,一个小、弱、老和有其它弱点的人,是怎么用太极取胜的?太极拳的底线质量是什么?知此,就能给我们学习和利用这门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取胜。
为了这个目的,我专访了陈老师,为此,我对陈老师表示感谢。
太极技术:以小胜大 约翰:太极拳的推广者推崇小、弱、老、非运动型的人击败大、强、年轻、快捷的敌方,你怎么描述教授学生这种方法的过程?你如何界定取得这种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陈:你提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小力打大力。太极拳里这个概念通常在太极经典里被称为“四两拨千斤”。的确,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明确的认为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们为何叫它“实用拳法”?这个词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它体现了我们的主要重点是搁置在达到结合在一致和结构练习。实战操作是我们的重点之重点。方法是具体的,目标是可实现的,因为实用拳法的系统里的部分是有普世价值的,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认为叫它“实用拳法”是有道理的。
用“实用”这两个字,绝对没有贬低或批评别的拳法或理论的意思。也不是为了和其他门派使用的语言制造冲突。我们使用这个词是为了“区别”我们的拳种,不同于那些使用抽象词汇诸如“气”、“以意行气”、等等。我们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是为了避免学生对老师讲课内容的误解。
“实用拳法”不以任何神秘理论和练法做为理论依据。所有的内容都要摸得着、看得见、做得到。目的是在学拳时能有同一的系统的语言。
约翰: 你是在说客观的规矩吗?
陈: 是的。“实用拳法”里有课程设置,不同的阶段的教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测验办法以确保质量。
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到到以小胜大的阶段。达到这个目标,学生要按照“实用拳法”的设计中的内在“统一”和“普遍”步骤去学习、练习和使用动作。每个动作、每一个用法都要符合整体的核心原则。这个原则是普遍的,老师和学生都要遵循。
旋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中心原则
约翰: 你能更确切地定义一下那个中心的“相同”吗?
陈:好的。实用拳法的很深很深的层次内是“旋转”。你也可是说实用拳法的第一原则是旋转。从这个概念的严格意义上讲,人体是万万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旋转的。当然了,人们总是会说他们会旋转的!可是显而易见,按照科学的要求的那种完美的按比例的几何定义上的结构性旋转,人体是做不到的。
旋转是不移位的动。任何其它的定义,都要遵循这个不移位的原则。偏离了这个原则,那就一定会移位,那就不是真正的旋转。太极拳的语言就叫这个做“不动的动”。按照科学的要求练太极拳就首先要做到身体内有一条不动的轴。身体任何部位动的时候,那个轴是不能平行移位的。再次说明,人身是不具备条件做这种动作的。 约翰: 是的,可是这不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关太极的要求吗?太极不就是圆形动作吗?
可是人体是不能旋转的
陈:的确,都希望认为自己能转。可这是不可能的。对人体来说,旋转是很难的。人身不具备旋转的基本条件。生活中可见很多能旋转的东西。蔬菜打碎器能转,车轮能转,门轴能转。不必定义或在定义才去观察真正的旋转。
人是不可能达到旋转的境界的。我们只能说越接近真正的旋转,功夫越高。简单地想像我们的动作是圆的,或者盲目地模仿圆形动作是不会给我们太极功能的。
我们需要提醒人们人体不是轮子,不是门轴,也不是蔬菜打碎器。人体内没有电动机,相信人体能转那是天大的笑话。这种臆想不会真正的使你旋转。你要去找一个专家,告诉他,“你看,我身上不能旋转,身上没有可以旋转的零部件,你能教我怎样才能使我的身体旋转起来吗?”然后,你要通过训练得到那个能使你旋转的方法的内在技能。
我们只能说我们企及旋转,不能说我们就能旋转。我们要正视这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理想。那个九牛一毛的能够向旋转走近一步的人的功夫必定是其它人的光年倍数。
约翰: 那么,那个能“够向旋转走近一步的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陈:很简单。要想转,就要造一个不动的中心,其它部位绕这这个中心转。人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就算加上训练,人类也做不到这点。
约翰:那么,就是说尽管看上去脊椎竖直,身体其它部位都围绕着脊椎开合,脊椎本身没有倾斜、没有前倾、后仰,那也只是“接近”旋转不是真的旋转吗?
陈:也许有人在外形上动作看上去是“圆形的”,甚至产生了“旋转”,那么,这些效果一定要进行考核、通过用法试验。如果在试手中(按太极规则,不是以输赢定论)能够通过,那么,的确这个人可以算是“身怀绝技”的太极技能。
一个用来达到旋转功能的方法
约翰: 是什么使这种动作高超呢?这种动作结果有什么优势呢?什么技能能产生这种优势?
陈:我们可以按照作用定义旋转,叫它“持续不断的杠杆”。杠杆是用在一个的动作上的。旋转是一个永远不停的杠杆。所以,如果想要产生旋转力,首先要在身上练出杠杆力来,如果身上能有不停的杠杆,那你就有最大的力量。
我们所能做到的就只有设计一个方法给身体一个能制造出一个杠杆力的能力。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就是要在身体上造出一个杠杆:旋转的一度。这个杠杆的产生需要身体上有一个不动的部位,特别是不能有横向的位移。其它部位在保持原有身体部位关系的同时进行它们各自的动作。这样我们有效地按照身体的要求和能力重新界定“旋转”,为不停的、持续杠杆。
如果我们企图设计一个方法制造一个杠杆,那我们就必须用我们的身体部位去制造一个杠杆。这就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起点。学生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才能开始明白“以小破大” 这个太极拳的要求。
如何就“旋转”而练功
约翰: 学生怎么将这个用在推手或实战上?
陈:不是你可以用的技巧,是一个能够达到的技术层次。所以太极推手受人尊敬。功夫是训练的结果,不是那个动作或技巧。达到了那个层次,无论你干什么里面都含有那个功夫和能力。
[约翰: 在这个时候我引用陈老师在中国一个太极拳大型会议上的有关“功”和练功的论述。
陈:我们可以认为练功的过程是依赖于训练关节的正确使用方法的过程。人们在一生中从不停止使用关节,但是他们可以从来没有注意到武术或健身的关节的正确使用方法。举例说,常人是不能任意活动鼻孔或面部的肌肉的。识别不同的体能,孤立的关节动作,肌肉组,独特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挑战都要克服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水平。
常人按照他们自己的生物回馈练拳。这些只能提高肌肉、筋骨等通常力量。要想训练真正的太极技能,需要的是拉开关节、使其动、旋转。这样的动作不会给习练者任何回馈。要练出特别的太极功夫,习练以上的特别动作而又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必须结论:正确的训练方法的取得是一个正真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训练关节。如果能够掌握了关节的正确使用,我们就能轻松地作动作,就能动作协调,就能总是按照要求做到敏感,就能100%的传导力量达到所有的角度,而不致使来力击败我们。
关节的活动的质量就像汽车上的“万能转向轴”。关节将会能够在迎接来力时准确地在必要的时候转至准确的角度来化掉来力。从“万能转向轴”的角度看,力量的传导和力的大小无关。相反,只和轴的两边的角度和距离之间的调整有关。
这就是我们处理和理解“功”的方法。我们认定这个目标的关键所在。长时间的训练一定要有最佳的训练方法。有效的训练关节的方法是得功的先决条件。
约翰:在下面的章节里,陈老师详解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特别的训练方法。他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特有练功方法和以后的得功(转)联系起来。他用跟随他的师父洪均生的经历现身说法,给了我们具体的例子和高级旋转技能的具体结果。他也将其和冯志强宗师的推手技能结合起来做了阐述。
为何练正反两圈?
齿轮箱效应 陈:太极拳的动作不断地使身体做圈和圆形运动。这些圈不是简单地在不同方法缠绕。每个圈有其固定的尺寸、固定的连接顺序和动作规范。从整体上看这些圈,他们非常复杂。不好理解,更难练习。如果我们将每个圈出来练,那就有了可能性。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有助于对太极拳螺旋动作的理解。练习这两个圈的目的就是给整个身体培育这种技能。
身体的每个关节都按照他们的规范做正圈或者反圈的话,全身就能有像一个“齿轮箱”一样的功能。所有齿轮箱里的齿轮都咬合的时候,没有一个齿轮能够在其它齿轮动的时候“不动”。当齿轮箱不再咬合,动任何一个齿轮,不会使任何其它齿轮“动”。当你的身体练成上述齿轮箱的时候,你就能做到“一动而无有不动”。有了这个能力,随便作动作的时候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就会不散架。
1994年夏天,我有机会和洪老师推手,我得到了一个能推进他的胸的机会,我乘机发力,突然觉得双手进了齿轮箱!被拧曲扔出。全身被弹出、落地之快,落地之时。手部和手腕10几处,三个月后才能开车。手部是被洪师胸膛碰的,是落地自己伤的。那时洪老师年近88岁。腰以下瘫痪。只能站但不能走路。
和我的另一位师父冯志强师学习推手的时候我体验到相同的效果。冯师不管这个叫“齿轮箱”。而名之曰“全身18球”。我觉得这是不同名谓的同一种功夫。
套路训练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套路是由正反两圈构成的。我们进而可以说太极拳是这两个圈的动作组合和关系运用。正反两圈就是练拳的总指导。所有动作,要不是正圈,就是反圈(现实中他们不是完整的正反圈,所有动作都是正反圈的其中部分)。
洪均生的三种劲的描述 [约翰:在我们的讨论中我问陈老师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各种基础练法,用以将来达到杠杆的技能。这是我们认知的高级功夫的关键所在。]
约翰: 能不能讲一讲怎样才能练出持续杠杆?
陈: 我问过洪老师“太极劲”。洪师的不是那通常的太极高谈阔论。而是实际的练法和用法。
他谈到三种劲,使用轮子作为例子,像自行车的轮子(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劲的质量,我们也可以想像其它的更大的轮子)。轮子有三种劲:
第一种劲,假设一个旋转的轮子。你要是用手去摸旋转的轮胎面,你会被弹出、拉进、推出、碾倒等等。轮子飞转,你碰它的角度不同,它给你的劲就不同。你碰轮胎下半部,它会碾你。你要碰后半部,它会将你推上去。你要能碰着中线,它会将你平发出去。所有这些都是同一种劲。这是轮胎外圈的抛力。这种力可以将你扔向不同的方向。这是第一种力。
第二种力是当你碰到轮胎内圈的时候感受到的力。这是一种全新的力。根据你的位置,这种力能将你按不同方向拉进。
第三种力是当你将手放在自行车轮胎的辐条中间的时候的受力。基本上这种力能搅烂你,像食品打碎机。
明白了洪老师的描述,你就会理解和技法相比之下太极拳的功夫的高超。当你能够旋转,你的身体就成了一个轮胎,对方碰到你,就像碰到了轮胎的外胎,或内胎圈,或辐条。
洪师把太极拳的劲总结为这么简单的三种。任何其它的都是为了达到这三种劲的技巧。
约翰:至此,我们已经像个圈一样回到了原处。我们有了对太极拳入门的新认识。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得到高级太极功夫呢?我们怎么以弱制强呢?这是太极的门内秘诀么?或许,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已经身怀这些绝技但又愿意随意分享的人来教我们?入门,就要面对现实,面对练拳的不易,不断地提炼我们的身体技能,练功,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到旋转,用这个普通的躯体去练那超凡的太极技能。
此文原文英文版2011年底发表在武术太极杂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