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述】 鸢尾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根状。辛,苦,寒;有小毒。活血散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等;水煎服。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等。
【材】干燥根呈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鸢尾】
【化学成分】叶含维生素C很多。花含恩比宁。 根含鸢尾黄酮甙、鸢尾黄酮新甙A、B、香荚兰己酮二葡萄糖甙。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有毒。” ③《贵阳民间草》:“辛,寒,微毒。”
鸢尾的功效与作用:消积,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1、消食化积。鸢尾辛苦,辛能散,苦能泄,入脾胃二经,故能消食化积。常用于食滞胀满。本病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食滞内停,以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所致。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暖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面黄肌C,夜卧不安,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可用本品,消食化积,使积去食消,脾胃得和,诸证自解如《贵阳民间草》所述鸢尾“治食积饱胀。”
2、活血祛瘀。鸢尾辛苦,入肝脾经,则入血分,《神农本草经》载:“主破L瘕积聚。”故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3、行水消肿。《神农本草经》载:鸢尾“去水”.《贵州民间方集》则载:“治臌胀痛”.故有行水消肿之功效。若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内聚,而发臌胀病。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用本品,活血化瘀,行水消肿。
4、清热解毒。本品辛苦,性寒,苦寒泄火,入血分,则凉血解毒。《民间常用草汇编》曰:鸢尾“疗痔疮及狂犬病。”《中国植图鉴》则曰:“敷肿毒。”故近代用本品治痔疮,肿毒。痔疮多因久坐,负重,妊娠,或因饮食不节,过食厚味致肠胃,或长期便秘,以致湿热内生,气血不调,经络阻滞,瘀血浊气而成。有外痔,内痔之分。均可用本品,清热泄火,凉血解毒治之。
5、平肝止眩。鸢尾辛苦寒,入肝经,《名医别录》载: “疗头眩。”故有平肝止眩之功。若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面有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可用本品,清泄肝火,平肝止眩。
6、消炎作用。
鸢尾黄酮甙,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而且不为半胱氨酸所阻断,它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性的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对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
7、其他作用。
鸢尾黄酮甙,能促进家兔唾液分泌,三射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强。
鸢尾医书记载
《本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别录》:“疗头眩。”
《贵州民间方集》:“治臌胀病。”
《民间常用草汇编》:“疗痔疮及狂犬病。”
《中国植图鉴》:“敷肿毒。”
江西《中草学》:“通便泄热,活血法瘀。”
治食积饱胀:土知母一钱。研细,用白开水或兑酒吞服。(《贵阳民间草》)
治喉症、食积、血积:鸢尾根一至三钱。煎服。(江西《中草学》)
治水道不通:扁竹根(水边生,紫花者为佳)研自然汁一盏服,通即止。不可便服补。(《普济方》)
治跌打损伤:鸢尾根一至三钱。研末或磨汁,冷水送服,故又名“冷水丹”.(江西《中草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