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地黄的简介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5浅裂;花冠钟形,略2唇状,紫红色,内面常有带紫的条纹。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田埂、路旁。主产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多栽培。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熏蒸至黑润,为熟地黄。
【性状】
鲜地黄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表面淡橙色,具皱纹、皮孔及芽痕;肉质,易断,断面黄白色,皮部有橙红色小点;味微甜、微苦。生地黄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极皱缩;质韧,断面棕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地黄的
地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理作用是不同的,临床医生和消费者切记不可将两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制成的六味地黄丸,就是着名的补肾良,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生地制成熟地后,性由寒变微温,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血。熟地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可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着名老中医常用六味地黄汤随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尿崩等症获得良效。专家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对人体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并具有降低致癌剂诱发肺癌和胃鳞癌的作用。
地黄的副作用 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地黄市场 熟地黄一般不分等级。选购时以个大、体重、质柔软油润、断面乌黑、味甜者为佳。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头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平而扭曲。一般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乌黑色,有光泽,有站性。以河南怀庆所产最佳。
熟地黄的贮存比较简单,一般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即可。
好的生地黄,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长8~24cm。外皮薄,表面浅红,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优质的生地黄气微,味微甜、微苦。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
生地黄于秋季采挖,一般10~11月间,采挖根,除去芦头、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根烘焙至八成干,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
生地黄亦可用晒干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