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的鉴别 常见检查:p53蛋白
翼状胬肉鉴别诊断
诊断翼状胬肉有时需与睑裂斑、假性胬肉及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1、假性胬肉
假性胬肉常有明确的致病原因如炎症、外伤,特别是化学伤等,可发生角结膜任何部位,形态不规则,病变多为静止。有的假性胬肉只有头部与角膜相连,近角膜缘的底部探针可通过(图3)。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
2.鳞状细胞癌结膜鳞状细胞癌
多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角结膜任何部位。肿物凹凸不平或状突起,迅速向周围组织浸润,新生血管紊乱,易出血,且侵犯角膜的组织多为不规则形态。必要时作病理活检可确诊。
3.睑裂斑
睑裂斑位于睑裂区靠近角膜缘的球结膜,为一呈水平带状、三角形或椭圆形,隆起的灰黄色病灶。翼状胬肉以侵入角膜为其特征,而睑裂斑则不是。但偶尔特别大的睑裂斑可能侵犯角膜而与翼状胬肉混淆。
4.角膜缘的良性肿瘤
结膜状瘤为半透明、表面有光泽的红色圆丘状病灶,可位于鼻侧或颞侧靠近角膜缘处而与翼状胬肉混淆,但结膜状瘤绝少侵犯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区分二者。角巩膜皮样肿常发生于颞下方,为一白色表面光滑的半球形隆起,可轻充血,表面可见毛发。发生于颞侧时应与翼状胬肉鉴别。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翼状胬肉的鉴别、种类分类辨别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翼状胬肉一般做什么检查相关知识?
翼状胬肉一般做什么检查 翼状胬肉检查
诊断容易,须予假性胬肉相鉴别。后者可发生在角膜缘任何部位,为球结膜与角膜因炎症或损伤而导致的粘连,故胬肉下可通过探针,而真性胬肉则不能。
1、可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状况。有作者发现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异常表达p53蛋白,部分患者p53蛋白功能失活,提示翼状胬肉可能为一种增生性疾病。
2.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光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在球结膜和角巩膜缘上皮下呈现出一不同厚度的区域,其间有不定形的、嗜酸性、透明的或颗粒状物质积蓄,类似变性的胶原,夹杂有圈状或破碎的纤维,像一种异常的弹性组织。基质的纤维细胞数量往往增多,似乎是损伤引起的反应。另外,特别在陈旧变中可见到有蛋白质样物质、酸性黏多糖和钙化的结石的少量聚集。最初认为,蓄积的基质物质是弹性组织,因为它能被弹性组织的染色剂染色。但是由于组织对非蛋白分解酶,即弹性蛋白酶有抵抗力,所以仍有争论。其上面的上皮可以正常、萎缩或增生。
从超微结构研究推断,弹性物质的形成有4个来源:变性的胶原;原先存在的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异常;异常的基质。一般认为翼状胬肉的常见炎症是由于它们的成分发生变性改变。翼状胬肉的大部分成分是由弹性纤维前体和异常成熟的弹性纤维组成,并发生继发性变性(弹性组织营养不良)。
3.根据病变过程及病理特点可分为3型:
(1)瘤状增殖型:
相当于进展期胬肉。瘤的构成以结膜变厚及上皮下结缔组织高度增殖为主,兼有水肿。结缔组织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圆形细胞浸润。上皮排列成长而深的皱襞,颇似长管状腺体。水肿的上皮细胞核染色深而细,胞质清澈,形同杯状细胞。
(2)纤维型
相当于初发胬肉。表现为上皮松弛、水肿、核染色深且密,上皮紧缩,细胞变扁,血管少,不充盈。与增殖型对比,组织细胞则较少。
(3)萎缩硬化型:
相当于手术成功,胬肉停止发展(临床上胬肉自动萎缩比较少见)。上皮显著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致密、硬化,过渡为玻璃样变性,上皮也能变性成玻璃样物质,偶或缺失。在玻璃样变性物质中兼或见到钙化沉着。因退化而失去细胞原态之结缔组织内的血管已部分空虚萎缩。此时肉眼即能观察到胬肉转变成苍白色,趋于扁平。
尽管因结缔组织增生及血管增生的程度差异造成不同的外观,但胬肉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首先,出现睑裂部球结膜上皮浸润及其下的组织变性。其次,在外界各种致病因子下发生自卫反应性血管增生,组织肥厚和硬化隆起。病变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局限于结膜(结膜型胬肉)。但随着病变的发展,大量血管新生,并向已受慢性感染或炎症充血的泪湖组织扩展。有可能促进其下方的筋膜、肌鞘增生肥厚。此时如果角巩膜缘因炎症浸润发生上皮脱落,该处原有的血管网增殖扩张,并与胬肉的血管混合连成一片,侵入已受浸润的角膜Fuchs氏小岛区。因侵入程度的不同而构成角膜前期或后期胬肉。
无特殊辅助检查。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绿叶鸟健康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翼状胬肉的鉴别,翼状胬肉的种类分类辨别,翼状胬肉一般做什么检查项目等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翼状胬肉”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