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病症 > 检查 > 

【十二指肠外瘘的鉴别】十二指肠外瘘一般做什么检查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8-09     浏览:453    

十二指肠外瘘的鉴别


常见检查:CT检查、腹部血管超声检查


1.定性诊断:明确十二指肠外瘘的诊断临床不难,主要依据有:①近期有胃十二指肠或十二指肠附近的腹部手术或上腹部外伤。②有明确的腹腔或腹膜后感染症状如腹痛、腹部压痛与反跳痛和发热与白细胞升高。③有时可出现腹腔内出血④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或草绿色的肠液。⑤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肠液,或发现刚刚进食的食物残渣。⑥病人口服亚甲蓝溶液、甲紫溶液和骨碳粉,可经腹腔引流排出。


2.定位诊断:明确十二指肠瘘的部位与引流情况是诊断的重要内容。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相关依据直接经腹壁瘘口造影或与消化道造影常可明确肠瘘的部位与数量、瘘口的大小、瘘口与皮肤的距离、瘘口是否伴有脓腔及瘘口的引流情况,以及瘘口远近段肠管是否通畅。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十二指肠外瘘的鉴别、种类分类辨别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十二指肠外瘘一般做什么检查相关知识?

十二指肠外瘘一般做什么检查


1.胃肠造影 对早期肠外瘘患者可口服或经胃管注入60%的泛影葡胺60~100ml,多能清楚显示肠瘘情况。无论是肠腔内还是漏入腹腔的泛影葡胺均可很快吸收。造影时应动态观察胃肠蠕动与造影剂分布情况,注意造影剂漏出的部位、漏出的量与速度,有无分支叉道和脓腔。由于60%的泛影葡胺亦属高渗液体,个别肠道功能好的患者检查后会有短暂的腹胀与大便次数增多。肠道无运动功能的也可很快将造影剂吸收,腹胀症状很快缓解。


由于肠外瘘往往伴有炎性肠梗阻或肠粘连所致的不全梗阻,故临床上不宜使用钡剂进行消化道造影,钡剂造影会加重消化道梗阻程度,使不全梗阻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2.瘘管造影 当瘘管已经形成,可先行瘘管造影。有时消化道造影不能满足诊断要求,需补充经瘘口或引流管口的造影检查,仍以60%的泛影葡胺作造影剂,直接经皮肤瘘口注入造影剂,而不宜用导管插入瘘管后再造影,以免造影剂直接进入肠腔而不能显示瘘管的情况及瘘管周围的情况,如叉道、脓腔等。瘘管直接造影较消化道造影更能了解瘘管的情况,瘘管所在肠段的情况。若不需了解其他肠襻的情况,如有无梗阻和器质变,则不再需要作全消化道造影。一次瘘管造影即能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3.腹腔穿刺 抽出胆汁样肠液,有时含有食物残渣。


4.口服骨炭或亚甲蓝溶液试验 从创口流出染色的液体,可以证明肠瘘的存在,从流出的时间、液体颜色和量,也可以粗略估计瘘口大小、位置。口服的量应稍大些,以便观察。


5.腹部平片检查 有助于十二指肠外瘘的诊断,平片如显示有腹腔大量积气或液平多提示有肠瘘存在。通过腹平片还可提示有无合并的肠梗阻。但此检查无法明确诊断。


6.CT检查 是临床诊断肠瘘尤其是肠瘘合并腹腔和盆腔脓肿的理想方法。应尽可能在患者口服造影后再进行CT检查。在胃肠道充盈造影剂后,有助于与腹腔外积聚的液体区别,偶可发现脓腔与和肠瘘通的瘘管。无腹壁外开口的 腔内瘘 往往不易通过传统的胃肠造影和瘘管造影确诊,通过CT的连续扫描多可发现此类型的肠外瘘。


7.B超检查 虽可帮助诊断腹腔内有无积液或脓肿,但因有肠胀气而欠准确,更无助于诊断肠瘘是否存在或明确肠瘘所在部位。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绿叶鸟健康小编为您整理的十二指肠外瘘的鉴别,十二指肠外瘘的种类分类辨别,十二指肠外瘘一般做什么检查项目等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十二指肠外瘘”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喜 欢

193

 
上一个:【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一般做什么检查
下一个:【皮肤软骨瘤的鉴别】皮肤软骨瘤一般做什么检查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