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型内斜视的症状 一、症状
1.6个月以内发生的恒定性内斜视可间歇出现。
2.斜视度数较大 先天性内斜视度数大,多大于或等于40△,且稳定,不受检查距离、注视眼及调节因素的影响。国外文献中Helvenston 报道133例的平均斜视度为40△,Costenbader 50例中48例(%)、Foster 34例中17例(50%)斜视度在40△以上;von Noorden等报道斜视度平均50△~60△。国内有作者报道55例,平均斜视度为50△。
3.一般检查方法难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4.轻度远视 戴矫正后斜视角无变化。Costenbader报道500例婴幼儿型内斜视中,近视占5.6%,轻度远视占46.2%,中度远视占41.8%,高度远视占6.4%;斜视度的大小与屈光不正的类型和程度无关。一般认为1~2岁婴儿有0~ 3.OOD的屈光不正是属于生理性的,随年龄增长,远视度逐渐减少。
5.幼儿型内斜视多为交叉注视(crossed fixation) 即注视右侧时使用左眼,注视左侧时使用右眼,表现为假性外直肌,因此很少形成弱视。如为单眼注视,可伴发弱视。Costenbader报道500例,弱视有205例占41%。因此,对此类患儿应早期治疗,方法如交替遮盖法、阿托品交替扩瞳法,使其变为交替注视。
6.眼球运动 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可表现为外转力弱,内转过强。应排除假性外转不足及患儿不配合外展检查等。方法是:当发现外转不足时可用外转眼作注视眼,尽力引导其外转,若此时外转正常则为假性;当患儿不配合检查时,可采用 娃娃头试验 法,即在患儿双眼注视正前方的状态下,用手左右转动患儿头部,借头眼侧转观察内外直肌功能。
二、诊断
婴幼儿型内斜视的诊断应注意如下5点:
1.详细询问病史 对就诊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家长患者是什么时间发生内斜视的,有无出生后患其他疾病史及家族史,幼儿时是否有照片,如有可提供参考。
2.认真检查屈光状态 中度以上远视应试戴全矫3个月,观察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
3.详细的斜视度检查 如病史明确,斜视度数大于40△,首先考虑本病。
4.检查是否合并DVD、DHD、隐性或显性眼球震颤。
5.检查是否有斜肌功能异常、假性外直肌,必要时作娃娃头转动试验。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婴幼儿型内斜视的症状相关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婴幼儿型内斜视并发症,婴幼儿型内斜视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相关知识?
婴幼儿型内斜视的并发症 1.DVD或DHD 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DVD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46%~90%,国内报道为21.2%,较国外低。
2.单眼或双眼斜肌功能过强 婴幼儿型内斜视一侧或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发病率高达78%,国内报道为63.6%。因此常表现V征,合并有上斜肌功能过强者则表现为A征。
3.隐性或显性眼球震颤(latent or manifest nystagmus) Hiles等报道30%的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有旋转性眼球震颤。Lang观察有50%的患儿有隐性眼球震颤。国内沈洁等报道21.2%伴有眼球震颤。
4.头位 因伴发有垂直斜视和眼球震颤,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常合并头位异常。
5.视动性眼球震颤(optokinetic nystagmus)和眼球水平追随运动的非对称性。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婴幼儿型内斜视症状,婴幼儿型内斜视并发症相关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婴幼儿型内斜视”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