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怀孕知识 > 

怀孕期间如何过夏天?孕妇过夏天的注意事项

作者:佚名     时间:2012-08-07     浏览:874    


随着夏至的到来,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拉开了帷幕,对于正在孕育新生命、大腹的准们来说,夏日更是漫长。那么怎样能帮助准们安然度过这个夏天呢?


1、衣:宽松柔软防暑


妇女在妊娠期间为了供给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及排出胎儿的代谢产物,全身各个器官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体形态也呈现出一个特殊的体型。所以,对衣着也有特殊的要求。


孕妇的穿着必须注意体型的进展,选择简单而美观的孕妇装,宜宽松不宜过紧,还要注意质地柔软,式样简单,易穿易脱,防暑透气,清洁卫生。


特别是及腰部不宜束缚过紧,否则会影响孕妇的活动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由于的增大,身体重心前移,一般常是挺胸和腰背后曲姿势,因此,在孕后期宜穿舒适的平底鞋。


在讲究宽松、舒适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喜爱,注意色彩的搭配和款式,以使准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利于母亲和胎儿的健康。


2、食:营养要均衡


夏天的食品比较丰富,为了保证母体和胎儿的营养,准比较好选择新鲜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蔬菜以及时令瓜果等。


要适量地多吃新鲜蔬菜,多吃新鲜豆制品,常吃鸡肉丝、猪肉丝、蛋花、紫菜、香菇做成的汤,可以经常变换花样。一定要注意不要吃隔夜变质的实物。


切忌口渴了才饮水,应每隔两小时喝1次。对于夏季胃口不好的准来说,不妨将一些水果入菜来增强食欲,如菠萝、柠檬、柳橙等都适合作为烹煮食物的原料。


如果喜欢,也可以加醋以增添菜的美味。夏季补充营养很重要,但也不要营养过头了,以免造成胎儿过大分娩困难。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夏季是胃肠道疾病的好发季节,同时准脾胃功能一般比较弱,抗病能力也低于常人,如饮食稍有不慎,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对母子均不利。


夏天,准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会引起消化道感染,严重的会导致收缩,进而引发早产,对准和宝宝的健康都存在威胁。


3、住:保证充足睡眠


足够的睡眠,除了能使准得到充分的休息,体力增加,疲劳感消除,更为重要的是,能使神经机能尽快恢复,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因此,夏季睡眠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十分重要。


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清洁的睡眠环境,室内需通风透气。睡觉时,电扇、空调应避免直接对着孕妇吹。使用空调时,每隔八小时通风换气一次。


其次,睡前适当运动,洗个温水澡,让皮肤保持洁净清爽,或喝一杯温牛奶,听听轻松的音乐,都有益于睡眠。


再者,孕妇每天睡眠时间比较好保证7~8小时,有条件者,每天应外加一小时左右的午睡,以使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休息。


另外,妊娠5个月后的准睡觉的应选择左侧卧位,以保证血流畅通。如出现下肢浮肿或静脉曲张,准睡眠时可将腿部适当垫高。


夏日的居室温度以24℃~27℃比较适宜。此外,影响健康和舒适感的因素还有湿度、风力、光照、空气清洁度以及噪音等。


盛夏孕产妇居室内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0%左右,避免中午太阳直射,室内空气干燥时,勤洒点净水或放置一盆清水。


4、行:外出应防晒


防晒对孕妇很重要,因为孕妇的皮肤更敏感,更容易被晒伤。准外出一定要打伞或戴遮阳帽,比较好涂抹不含铅的防晒霜,而在返回室内后要尽快洗净防晒霜。


注意使用蔬果面膜法,更利于保养皮肤。如发生晒伤或有其他皮肤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天气炎热,准很容易发生中暑。中暑轻则头晕、胸闷、多汗、恶心,重则高热、、抽搐,不仅严重影响孕妇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胎儿供血不足、缺氧及胎儿先天性畸形或异常发育。

 
喜 欢

496

 
上一个:孕妇必看:孕妇最容易犯的几种错误
下一个:孕期保健有哪些禁忌:女人怀孕期间要注意什么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