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传统武术发展研究-于振东 申洪山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1-20     浏览:685    


摘要:文章从传统武术发展的多个方面总结了传统武术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于武术新概念的引入,提高了对武术的认识层面并拓宽了研究视域;传统武术的发展应不同于西方体育的特色,走中国文化特色之路;要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就要培养指定传承人,保护他们成为传统武术文化的燃眉之急;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应均衡发展;应加大对传统武术的扶持力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2)12―0046―03




随着现代社会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快速发展,传统武术文化传统自然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复兴传统武术文化迫在眉睫,我们理应对其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诠释和科学的策略研究。当今社会,武术学界人士正逐渐接受“文化自觉”这一共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传统武术发展的多个方面总结出了关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态势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1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安全问题




传统武术在几的传承中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在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如今社会现代化进程正侵蚀着农耕文明,缺少了自然发展的土壤,本该从事武术的武术传人,迫于生活压力去从事其他事业,忽视传承武术的义务,在缺乏相关政策响应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民间武术的传承纽带已十分脆弱。除此之外,因武术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时间很长,而且必须口传心授,这样一来,保证技艺的整体性难度很大。武术具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也就是说要遵循一定的拳理,没有统一标准,武术便无法传承下去。武术传承工作已濒危,需要马上采取措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统体育研究所所长周伟良把传统武术的保护引入文化安全的视野。武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但传统文化正被西方强势文化消解,这显然不利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安全。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文化与传统武术文化一次又一次碰撞演变。西方体育文化固然展现着它的强大文化力量,但这并不能抵消具有独特历史背景、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的武术文化显现出的文化内涵。当代武术应沿承自我独特性,继往开来,不断进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增强其文化创造力与竞争力,为构建我国文化安全屏障,要与西方体育世界协作共建一个畅通、完备的文化交流平台。社会发展、变化如此迅速,只有加强文化交流,提升自身文化内涵,才能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才能受到各国尊重。因此,研究传统武术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民族文化内涵与弘扬民族精神。




2 传统武术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对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明白文化由来,发展形成过程以及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这一概念推广开来,文化自觉还包括理解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有确立自己位置的能力,而后通过一个阶段的适应,和其他文化共同建立起一个被认可的秩序,从而和平共处、协同发展。武术文化自觉现象经历了被称为国术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多次举办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和世界武术节多次举办。武术文化经历了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的规律性特征,具有“软力量”与“民族凝聚力功能”。武术的文化自觉既是理论概况,也反映了武术发展的现实状况。




3 传统武术的现代化问题




自传统武术现代化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来,反映了其研究在武术学界的关注程度。王岗指出,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现代化社会要求传统武术要有人文精神,要选择合适的价值标准以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相关研究表明,文化学理论已引入了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必须在精神文化方面运用现代性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物质文化层面,发掘武术文化资源,科学传统武术;在制度文化层面,普及传统武术教育,完善组织竞赛制度;在精神文化层面,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实现价值功能转型。




4 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关系




武术作为民族的国术,历经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即现代竞技武术。现代竞技武术通过现代体育的通道传到了世界各地,并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的保护。理清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是武术发展研究争论的焦点。




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裹挟下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有些发展较好的武术形式已经消失,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继承出现障碍,只有广泛吸纳、包容不同的文化形式,实行多种发展,才能全面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品格,传统武术与其不相容。有着几历史文化传统的武术有着许多优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为武术发展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




其实,从本质上讲,武术就是武术,也只是武术,它不同于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可以与西方文化之间交互来往,共同提高文化内涵。传统武术注重文化,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竞技武术注重的是一种运动,这导致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鉴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武术,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文化往来关系,竞技武术以训练为价值主旨,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延伸。在世界体育文化全球化和民族化的今天,传统武术必须抛弃孤注一掷、闭门造车的发展形势,建立“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文化理念,平衡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位置,使其发展起来。




5 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大众传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分析这个问题。功夫里武术文化得到很好的呈现,吸引了众多影迷,对武术的大众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容易引起武术文化的异化,使得传统武术变得更加神秘。“神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要素,神秘往往引起人的好奇心。要利用习演、竞赛等方式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同时还要合理利用武术的神秘性这一特征,像埃及金字塔文化。武术被夸张演绎出来,仿佛使人达到了遥不可及的境界,深深吸引了观众眼球,极大推进了传统武术的传播,尽管这是一种表层的影响。例如,河南电视台播出的《武林风》栏目,利用了传统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精神顺应观众审美要求,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武术影视呈现出娱乐化趋势,把最原始、最低级、最野蛮的武术形式呈现给大众,这是对传统武术发展的一大障碍。人们需要娱乐,但娱乐不应仅仅是一种感官,而应深入到人类灵魂。因此,对娱乐化的武术影视,一定要进行引导,使其进行最有价值的传播,使传统武术进入上层文化。




5 武术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事件将会被载入史册。2006年5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6种(类)武术项目位列其中,分别是:少林功夫、武当武术、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在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武 占6项,处于名录体系的第6类:杂技与竞技类。其实,国家体委公布的129个拳种中,绝大部分都应列入保护项目,如果按照流派计算,其数目可超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总数。




7 传统武术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7.1 传统武术与教育传承




随着西方体育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文化渐渐失去背景,武术界关注的重点已转到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学生人数达3亿左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左右。学校传承模式具有稳定性的优势,并且资金和师资都有充足的保障,这些都是其他武术传承形式所不及的天然优越条件。因此,学校理所应当是武术传承的最重要、最广泛的阵地,也只有把武术传承工作置于学校当中,才能更好地弘扬武术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每个学生要把武术当作一门必修课程,学校首先要从课程设置上保证这点;当今的体育院校招学生的时候几乎完全按照竞技武术的模式建立的标准,带有很强的片面性,所以,体育院校要打破竞技武术标准进行招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这样传统武术才会后继有人。




高校传承武术的思路具有传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笔者以武术文化传承的角度为出发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提出新思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历史使命是传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同时进行的。一方面,武术文化得到传播、弘扬的同时,另一方面起到了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把承接历史使命作为重点,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和继承,并通过启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出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民族精神因此得到弘扬。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挥武术教育的同时,也应通过中小学教育普及,以最大限度地传承、弘扬武术文化。




7.2 传统武术与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武术逐渐凸显其知识产权。由于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权力规定不规范,诸如“太极”、“少林”、“武术”等名词被商家注册为商标,对武术文化主体造成了,因此,对传统武术知识产权的研究就变得迫切起来。




国际上防御性保护传统知识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要求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披露相关原始资料和传统知识,也就是要披露来源;另一种是建立互联网安全认证模式,要求世界各地的专利审批部门联网。结合这两种模式可以真正达到防御目的。要激发固有群体充分利用、保护相关资源的积极性,就要赋予固有群体相关权利,建立付费机制,使固有群体因此获益。




7.3 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的思路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获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是当前武术发展的要点。发展武术教育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不能把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地更细致,怎样才能更全面、具体地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仍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应以农村作为武术发展的重点,保护和资助民间传人和进行数字化保护都是有效的策略。农村具有文化环境较为单纯的特征,长久以来在民间传统武术领域仍然保持着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的特征。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扎在农村,种类繁多的拳种和流派也大都分布在农村。因此,把农村作为发扬民间武术传统作为重点领域,应尽快摸清民间武术的继承人都有哪些,对其进行保护,若相关部门经费允许,还应给予这些武术继承人以物质支持。要确保武术文化继承的整体性,传承必须要在人与人之间活态下进行,武术书籍或相关武术场馆起辅助作用。数字化后的武术文献和技术是非常实用和比较理想的技术,它使得武术资源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




传统武术传播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在这里称为原生态传播和活态传播。前者是说传统武术竞赛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都有其固有的传统,这种传统完全杜绝西方世界的竞技武术竞赛体系,例如为比赛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规则和比赛中的裁判。笔者认为,西方体育竞赛的评价模式具有标准量化的特征,若传统武术套用这种模式,会使其脱离武术文化本身,甚至造成转型。虽然传统武术的派别很多、拳种各样,它们的机理却有很多相似性。我们应该按照武术固有的属性来分辨传统武术的不同特征, 但其共同具有艺术和文化的特征。各种武术大会的成功举办极大的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至于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策略,是说武术教授者和继承者直接采取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这样的口传身授有力地保障了武术技艺和文化的传承,非活态传播策略反之。像书籍、视频等均是“非活态”传播,不利于武术技艺的传承,会造成武术文化的流逝。




8 结语




传统武术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灵魂和根本,若没有传统武术,武术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武术有望得到更好的发展。武术研究视域的扩展和武术认识高度的提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武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安全的引入。当今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高速发展,各领域之间存在交流互动,传统武术文化在这一大背景下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武术教育理应引起国家门的重视,武术文化理应得到更有利的内涵提升。武术被首批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可见其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传统武术是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它有自己的特色,在与西方体育的交互学习中,实现文化复兴,传统武术文化得到长足发展。武术必须实行“活态”活态传播策略,保护传人成为当务之急。当前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各文化之间交流沟通、互相渗透,文化史加多元,我们理应用更高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武术发展问题,传统武术实现文化复兴便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2]郭锐锐.对我国武术发展现状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3]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休育大学学报,2008(07).




[4]张红,杨丽,田文波.武术的文化自新与21世纪武术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5]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6]曾天雪,车艳丽,王飞.“文化误读”与武术研究的历史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9).




[7]颜世亮.德州市大众武术的发展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9(02).




[8]李远华.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J].大家,2010(10).




[9]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10]何慧杰.传统武术文化系统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01).




[11]秦子来.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12]李金龙,王晓刚,邹继香,张志学.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扬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喜 欢

363

 
上一个:劲的生物力学机制分析-周向前
下一个:性气功-秘宗梨子功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