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7-12     浏览:616    


编者按:
我国的武术散打运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为武术的神韵再现和走向世界做出了无可置疑的贡献。风雨坎坷,褒贬共存。面对现今存在的突破瓶颈,作者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及技术理论多个角度,较全面地对武术散打竞技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期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家之言,拳拳之心于字里行间。本刊专发此文,诚盼共鸣。

当前,国内外普遍欢迎武术以“过招”来展示自己的时代新颜。同时考察武术的诸多内容,散摊打较之套路相对容易做到训练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比较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和评判量化的要求。同时,人们有理由要求以散打作为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体坛的先导,把散打实践包括对散打的系列理论研究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具有现代眼光和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以科学发展观来观照和指导,精心塑造出那种既能够焕发浓郁民族风格、彰显武术独特魅力,又足以被国际体坛接纳、受到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无疑是当代武术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时期以来作为竞技的武术散打进展的状况。
1982年首届全国部分省市武术散打表演赛敲响开场锣鼓,至1985年,可以看作是散打试验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中,散打的水平明显较低,出现了两种令人不甚满意的态势。一是某些多年从事传统武术练习的选手,面对身着护具猛冲猛打的对手无技可施。不要说难以打出武术的特点,而且每居下风,最终不得不放弃蕴蓄民族风格的打法,也去迎合一味猛冲猛打的那一套。二是某些很少甚至压根没有学习过武术的运动员,他们由于身体素质好,具有拳击或摔跤的手段,借助敢冲敢打,凭着“拳击加摔”,硬是登上了领奖台。此情此景,昭示武术散打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创新散打技法方面下功夫,必须得在竞赛规则的提倡和制约上做文章。自1986年到1988年为散打试验的技术进步和规则改革阶段。这一时期,散打的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呈现出两种值得肯定的进步。一是对抗双方运用武术的技法有所增多,有的动作已经富有武术风韵。据统计和录相资料表明,赛场上传统技击的腿法、跌摔、拳法乃至组合动作得到普遍运用。不仅前一阶段风靡赛场的“拳击加腿”打法失去了垄断地位,而且武术的技法特点渐渐显露光彩,引起了观众的浓烈兴趣。二是竞赛规则逐渐放开,越来越有利于发挥武术技法的特点。比如早先规则规定禁击头部,第一步放开为可以用拳轻击,第二步再放开到可以用拳重击,最终完全放开可以用腿攻击头部。显然,规则的这种改动并不单单意味着对进攻者有利,更有价值的是它迫使运动员注意对自己头部的防护。而注重防守恰恰是武术散打区别于其它搏击项目的显著标志之一。攻的凌厉,防的严密,攻的传神,防的巧妙,这样,精彩的画面才能跃然擂台。从年至今,是散打试验趋向成熟和定型的阶段。这段时间,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散打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进入了全运会,举办了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散打世界杯、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康龙武术大会”等重大赛事。同时,组织散打频频与欧、亚、美一些国家的自由搏击、拳击、空手道、泰拳等过招较技,促进了散打的国际化。从技术层面讲,“拳打脚踢融合快摔”的基本格局大致形成,技术的规范化也显露雏形。拳法,主要集中在冲(直)、贯(摆)、鞭、横、劈、抡、等;腿法则相对表现为踹、踢、弹、剪、蹬、摆、扫、勾挂等;而摔法大多为夹头过背、抱腰勾挂、抱腰别腿、抱单腿摔等。另外,在完善规则(科学化)、采取电子计分(现代化)、颁布“武英”“段位”称号诸方面也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从武术进奥的高度来看问题,仍然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立独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尚未能鲜明、生动地树立在世人面前。这是因为,随着散打的动作向规范化靠拢,运动员的技术水准越来越相仿接近,单纯得分观念压倒一切,导致了技术范畴的过于单一和狭窄,成为散打技术中武术含量不够丰富的障碍。同时,尽管规则上鼓励运动员施展具有浓郁武术色彩的攻防动作(如1990年规则规定前扫腿、后扫腿、转身后摆腿运用成功均得3分),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未解决好技术要素,运动员应用起来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响应者寥寥。而那些饱含传统技击风格、在实战运用中又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招数,在赛场上更是凤毛麟角了。具有特色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也就难以光彩照人了。
武术散打作为竞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践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一个时期以来总揽推动武术散打运动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在“积极、稳妥”原则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具体举措也基本符合国情和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那些举措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武术技击面貌为经,以当代国际搏击的基本风姿为纬,通过对这种经纬交织组成的参照系的不懈追求,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了散打竞技的座标,比较科学地为今天的武术散打竞技画了像,定了位。散打竞技只能是源于传统技击而又不同于传统技击,既显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归属于现代体育的竞技项目。
第二,它以同样不容置疑的事实昭示,现在擂台上奔突的散打竞技形象离历史性的要求,与人们期待的散打竞技形象尚有相当的差距,竞技水平也与实际上应该达到并且可能达到的高度存在明显的距离。散打要真正成熟,不仅在实践上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呼唤在理论方面对散打竞技的民族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系列课题作出应答。人们有理由说,武术的最终进奥,在这个平台上向整个世界展现魅力,盖在于能不能够塑造出充盈民族风格、豁透技术优势、符合量化要求的武术散打竞技的崭新形象。

(二)
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武术散打从内容到形式都脱胎于传统技击术,它的身上理应渗透出传统技击的基本要素。散打的任何改造发展,都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那种认为散打既然是一种竞技形式,那么应当与传统技击干系不大,而传统技击也难以运用到散打技击之中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割断历史的,在实践上则必然导致散打竞技无法展现民族风格和武术特点。我们说,勾勒散打竞技的技术范畴,离不开一根对角线。一角连着传统技击中昔日用于实战格斗的招数、技法、练(剔除掉现代竞技明令禁止的内容);另一角是传统技击中原本就属于古代竞技的搏击技能、攻防手段、制胜元素。不要以为传统技击术的优势除了“一招制敌”外,就再没有了其它的内容。实际上,传统技击术中摒弃了“一招制敌”,现代竞技也不准使用,去掉了华而不实的玩意(竞技对抗中难以实用),仍存在着既符合现代竞技要求,又足以临场实用的内容。据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蓖漆画显示:竞技场上有三人在线,一人进攻,一人左架右打,双方一来一退。另有一人与那两个力士之间错位而立,且具有手势动作,估计应该为裁判。另外,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有一块刻有徒手对打场景的汉画像石。图中表现的是:三位勇士正在进行搏击格斗。位居中间的一人似弓步出拳迎战左右敌手,为一对二的散打局势。左边一人作跳跃奋勇向前状,他一手握拳,一手亮掌跨步进击;而右边一人则也呈似弓步防守自卫的姿势,双手拳掌并用。整个画面简洁精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散打动作刚健有力,实战感觉生动逼真。这些史料表明,自古以来武术就蕴涵着丰赡的散打竞技手段。将这些手段开掘出来,展现在擂台赛场上,既能喷薄出实战武力,又能显示出武术特点、活脱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必然受到本民族的观念、思维、意向、情趣、习俗、风尚、心理结构、生活行为方式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武术散打(尽管归属于竞技的范畴)既然脱胎于文化现象之一的传统武术技击,它就不能不彪炳出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有一种观点认为,武术散打作为现代竞技,更多地须体现出竞技的共性。其实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因为虽然是同为竞技格斗项目,其技击规律大体相同,然而这并不妨碍各个民族的竞技格斗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和风格。举例言之,拳击中的直拳和武术中的冲拳无论就形式还是劲道分析,相差均不大。可是考察其整体发力以及相配合的身法、步法和战术却大相径庭。显然,那种皆属进攻技能的共同性,并不能冲淡更不可能淹没民族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就说武术的民族风格吧,从形式上讲,竞技双方无论是拳打、腿踢还是快速跌摔,都豁透出武术的特点。拳打不能等同于拳击,腿踢应当有别于跆拳道,跌摔与国际式摔跤也是大相径庭。而比赛的礼节、出场仪式(包括音乐效果)、裁判员的服饰、手势、口令(譬如运动员用明显的武术技法击中对方,裁判可类似柔道喊“一本”那样,喊出某种武术裁判专门用语)、运动员护具到整个赛台风格、赛场氛围、评判规则,无不彰显出文化的绚丽色彩。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不可能混同的。以内涵而言,传统技击的理论核心和技法属性源于中国恢宏丰厚、玄妙艰深的古典哲学。它的特点在于,其不限于只接受某一种哲学、理念的影响,而是接受多家理论学说的熏陶与感染。无论在人体潜能的开掘还是在攻防技巧上的升腾,均至少折射出儒、释、道三大家复杂哲理的光束。如太极拳推崇处处含球、以圆力见长,形意拳讲究对称合力、踏中取胜,八卦掌注重走圆顺势、阴阳相对,少林拳要求四平八稳、虚实互用,就饱含“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的儒家学说;对和技艺追求终生修炼,演练时注重意与气的感受与存蓄,使用时主张模拟自然现象和借鉴禽虫猛兽的捕食搏击技能,以及采集天然之外气充实丹田内气的气功修炼法,则无疑同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宗旨如出一辙;结合自身体力条件,矢志不渝苦练功夫,信奉存正去邪的规则,和佛门的禁欲修行、驱降杂念、苦志成佛的思想相映相合。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技击临战应用突出一个“艺”字,讲究发挥人的内外整体功能,强调以势夺人。交手时既可以以巧胜力,又可以以力打弱;既以柔克刚,又以刚克柔;既以圆打直,又以直打圆;既以长制短,又以近制远;既可先发制人,又可后发制人;既以虚击实,又以实击虚;既以拳制腿,又以腿制拳……这些被概括称之为武魂神韵的传统技击术内涵实在丰富,决非其他民族的竞技格斗所能同化所能替代。
当然,现代散打竞技又毕竟不同于传统技击。随着武术进入现代体坛,传统技击术寄寓到散打竞技之中,是一种客观使然,并不以谁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作为一种大文化现象,传统技击中那种“非死即伤”的搏杀功能在赛场上丧失了存在的基本土壤,而竞技性的散打则应当更多地迸放出传统文化的底蕴。散打既然是由传统技击继承、剥离、净化而来的,堪称一种文化遗产。又是现代文明观照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散打竞技,虽不乏应用克敌制胜的“实用”招法,但目的不单单在于重创对手,而是在取胜的同时也表现出格斗的技艺,进而宣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阳刚气质,传递出一定的观赏意义和审美价值。现代散打就是以这样充满竞技特点的新姿,超越了传统技击,在当代社会代表着继承发展和扬弃传统技击的主流。现代散打竞技的这种姿态和地位,给自己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由于现代散打竞技要求竞技者在打法上趋向科学化、训练上追求系统化、规则和评判上适宜量化,同时更看重搏击的效率等新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限制传统技击的丰富性、独特性。中国传统技击中诸多精妙的招法,高深莫测的技战术,发人于丈外的“蓄气”内力,很难再现于现代竞技场上了。而几来武术的发展构筑了许多实用高招,积累了丰富的临战经验。这些实用高招和临战经验(即技战术)是传统技击的精华,将它们发掘出来运用到散打竞技中去,既能发挥克敌制胜的作用,又能展示民族风格和武术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实用高招和临战经验在赛场运用的越多,散打水平就越高,武术特色就越浓。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现代散打与传统技击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一对矛盾,是塑造散打竞技骄人形象的重要前提。二是正视挖掘传统技击中之精华,并非是赞同那种对传统技击术五体投地、一味地顶礼膜拜、不管外界风云千变万化,只是因袭抱住固有的技法不肯更改的保守做法。那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在理论上是违反科学的,在实践当中也是碰了钉子的。面对传统技击转化为现代散打的时代潮流,不认真去解决对传统技击的遴选、扬弃问题,散打竞技难免要受到负面影响,最终也很难迈上新的台阶。比如形意拳的传统打法“五形生克”,机械地排出劈拳破崩拳、炮拳破劈拳、钻拳破炮拳、横拳破钻拳、崩拳破横拳的序列,就不符合瞬息万变的实战法则,容易禁锢人的创造力。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三是散打竞技不反对借鉴和汲取国外搏击术中优秀的东西,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把挖掘、继承、遴选、改造传统技击的工作撂到无关紧要的位置。那种以国外某种搏击术的技术体系为标杆,将散打竞技摆弄成近乎“拳击”、“自由搏击”式的东西,并不可取。即就是对一些可以参照的具体技法,也应当注意结合武术技法的实际,而切莫全盘照搬。譬如,对照拳击中的摆拳,传统技击中也有类似的的动作,象贯耳捶。乍看之下,格斗时可以直接用摆拳攻击对方,就象贯耳捶击打对方一样。而具体分析一下,两者都各有讲究和侧重。在拳击中,由于不准用腿,摆拳出击往往少有顾忌,所以多在距离对方较近时发放重拳。散打竞技中使用摆拳(或贯耳捶),首先得注意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时刻提防对方起腿踹踢。这样,展示出来的整个动作也自然而然地凸现出传统技击的技战术特点,就需要充分借助身法和步法的掩护与支持才行。否则,简单地以摆拳姿态进行攻击,不但没有武术特点可言,而且稍不留神,反倒会被对方乘虚先入。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
散打作为一种后来的(相对于已经跻身于奥运的拳击、跆拳道而言)对抗性竞技项目,要被国际体坛真正接受,当然首先要解决好量化的问题,即在评判打分上有科学的可操作性。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必须具备。一是打不出特点不行(即缺乏民族风格不行),二是打不出威风同样不行(即没有高于其它对抗性搏击项目的技艺不行)。这就从客观上为擂台赛场上应当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散打竞技形象,提出了要求,勾画出了轮廓。
首先,构成散打竞技形象的基本要素――技术动作,应当既充分体现民族风格、武术特点,又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传统按击中招数十分丰富,这固然为提炼现代散打技术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可如果在散打竞技中出现过多的、繁杂的动作,不仅会对评判的量化带来难题,而且并不有利于民族风格的形成。因此,在确定散打竞技的基本技术方面,需要从传统技击术的整体扫描中进行挖掘、遴选,不能过分拘泥于某家、某门、某派。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地提炼,精挑出那些释放着武术特色、完全符合现代竞技要求的优良技法。如手法的选择,冲拳、贯拳、劈拳、转身鞭拳、砸拳等均系传统技击中常用之法,在现代竞技规则的制约下(象戴上拳套),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而且奏效率相当高。显然,这些彰显传统技击的手法应当确定为散打竞技中的基本技术动作。从质量上看,这些拳法多为上乘实用之法。从数量上讲,已经足够了。再如腿法的选择,传统技击中的腿法花样繁多,蹬、踹、分、摆、缠、割、扫、挂、点、铲、勾、撩、剪等,都能够形成上乘击法。可是目前散打中腿法的应用却相对单调了。据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统计,整个赛事运用腿法总数为7266次,其中98%是蹬踢腿、踹腿、摆腿。运动员竞相采用这几种腿法,主要着眼于得分。不过,这样的结果分数可能上去了,民族风格却下来了。因为这几种腿法国际其他搏击项目也在广泛运用。这就要求我们调动规则而杠杆,来促使运动员多用勾腿、截腿、扫腿、转身踢腿等富有民族风格的腿法,将这些腿法同侧踹、摆腿一样,确定为散打竞技的基本技术动作。至于摔法的选择(严格地讲,“摔”应为“跌”。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把“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并列,首次提出了踢打跌拿是武术技击四大技法的概念。同时从技术元素分析,“跌”的确更能突出武术的特点与神韵。关于“跌”“摔”之辩的详细论述参见拙著《搏击艺术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传统技击讲究打摔结合、撞摔结合。目前散打竞技中多用的摔法是抱腰摔(一般针对打法而用)、抱腿摔(通常针对蹋法施用)、锁颈跌(主动实施跌摔技术)等等。这几种跌摔法虽说同传统技击中的跌摔术不尽一致,但使用机会多,收效显著,加之与现代竞技规则毫不冲突,理所应当划归散打竞技的基本技术动作。上述手法、腿法、跌摔法,配以精妙的组合,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它搏击项目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民族风格浓郁,武术特点鲜明,实用、精湛而不杂芜,完全没有那些玄虚不实、哗众取宠的东西。散打竞技的形象有了外部雏形。
其次,在技战术的运用上,彰显文化斗勇更斗智的意识和神韵。
任何竞技项目都离不开技战术的运用。传统技击中技战术的运用相比其他搏击竞技项目更显深度和广度。历史上。传统技击的技战术不仅受儒、释、道思想哲理的影响,而且广受《周易》、《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浸润。《庄子・人间也》云:“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泰至则多奇巧。”这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格斗双方已懂得佯攻战术。为了战胜对手,击上打下,招式隐晦莫测,攻防虚实相掺。更有后者升霄道人在《短打秘钥》中更为详尽地介绍了技击战术的丰富多变、因人而异“诸家手法,各有所解。如取上而打下,打下而取上,里门反外门,外门反里门,入手而即提手,提手而即八手,务要先明进退出入,闪赚腾挪,长短起落,开后收闭之法,然后穷其究竟之理……”毋庸置疑,散打中突出了技战术的运用,不仅是搏击格斗的需要,而且容易演绎出既斗勇又斗智的精彩角逐场面,文化品位得到迅即提升,散打竞技的形象也就会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当然。娴熟地运用技战术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眼下散打竞技赛场上能够成功地运用佯攻巧取的技战术不是很多,恰恰说明了我们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还亟待提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不啻为散打竞技形象的丰姿绰约注入浓浓的一笔。
再次,搏击格斗中应当刻意打出防守反击的特点。
打顾结合,注重防守,是传统技击的重要手段,也是有别于其他搏击项目的显著特色。不是说其他搏击项目没有防守,不讲究防守,而是传统技击所展示出来的防守反击内容更为丰富,色彩更加鲜明。综观传统技击,防守技法甚至比进攻招数还要多。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当前散打竞技一个颇令观众倒胃口的现象,就是双方运动员死抱硬缠、胡打乱冲。而一旦漂亮的防守运用到散打中,这类现象自然会大大减少。同时,中国武术讲究的闪赚腾挪、蹿蹦跳跃、借力打力、以巧取胜的热闹好看场面便会揭开面纱,更多地纵横擂台赛场。鉴于拳击规则规定不是以击中与否而是以有效击中点数多者为胜方,导致了拳击最多出现的是双方对攻的情况,散打竞技要突出防守反击,也需要从规则上加以引导。比如,对那些积极防守的成功者(象有效地截击对方来拳来腿),同进攻成功者一样给分。对特别具有武术风韵的防守反击(如调动头、肩、肘、手、足、膝、胯、臀八门打法,在规则允许下,漂亮地实施全身配合、整体作战。这种整体性是散打竞技区别于其他搏击项目的标志之一),还要特别加分。防守反击的技法是很多的,如遮、拦、格、挡、推、托、带、领、劈、砸、裹、搂等等,再配合灵活的身法、多变的步法、机动的战术,完全能够演绎出凌厉而美妙的格斗场面。散打竞技形象就会熠熠生辉,令人刮目相看。
最后,要勇于并善于放开手脚,充分显示出中国功夫的超强威力。
传统技击宣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有道理的。威力强大的真功夫,是传统技击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现代散打竞技之魂。搏击对抗,之所以放言“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就是因为有真功夫做后盾。擂台竞技,重在真打实斗。是凭借功力、技巧,实实在在地将对方打下擂台。那种你拉我拽,把对手推搡下去的场景,是谈不上散打竞技形象的。摒弃那些动辄致人死命的功夫,抛开那些玄虚胡吹的假功夫,潜心去挖掘提炼传统技击中确实有武力又完全可以运用到对抗竞技中去的实用功夫,对塑造擂台赛场上令人欣喜的散打竞技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2004年11月在广东佛山举行的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生动地向世人昭示,武术真功夫确实存在。试想,擂台上两人放对,一方猛打猛冲,另一方沉着应战、以逸待劳。蓦地,应战者一记发力。进攻者应声被击倒甚至被打下擂台。这种不是影视剧里人们看到的艺术镜头,而是拥有武术功夫的运动员切实打出来的胜利成果。这样的真实事例提示我们,手上的拳套不应成为无法施展技法的借口,身着的护具难以抵挡武术真功夫的冲击。武术总揽套路、技法和功夫,而且功夫是高层次的。从技击作用来讲,三者不可分割。技法不能代替功夫,技法不精,会受制于人。功夫练就的是超常的实力,既已练就,便有制胜的武器。技法与功夫相辅相成,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诚然。目前我们能够在擂台赛场上看到的具有真功夫的搏击格斗情景还是比较少的,那正是表明我们在挖掘提炼传统技击的练方面还很不够,说明我们的运动员在训练上还缺少一项内容。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把某些传统功夫吹得神乎其神,抬到不适当高度的庸俗做法。同样地,我们也应当反对那种轻视传统功夫,根本不相信有武术真功夫的简单粗暴作风。传统武术中的真功夫是存在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昔日的传统功夫合理地运用到今日的散打竞技中去。这是要讲科学的一篇大文章,得下大工夫去做才行。
散打竞技形象关乎着中国武术在当代体坛的命运。塑造理想的散打竞技形象是一代甚至几代武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切实重视散打竞技形象的研究和塑造。在理论上有所开拓,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以崭新的、科学的、理想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推动武术的发展和进军奥运。



《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读后
武术是民族的瑰宝,博大精深,有着五的文化底蕴。它是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总结出的技击术,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很可惜,本属于世界优秀文化的武术却被拒之于奥运大门之外。
由于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今的武术已失去往日的风采。散打的西化成份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高”、“飘”、“难”、“美”、“新”美奂绝伦的武术表演与目前的技击水平形成强烈反差……等等,都使武术进奥陷入了尴尬局面。
近代的武术发展之路可为艰难曲折。我们一直在摸索探讨中前进,成千上万次的研究实验,想为中国武术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未能如愿以偿。散打经过30年的跌爬滚打,从胡打乱蹋到技术突飞猛进的柳海龙时代,再到尴尬局面的今天,始终没能找到突破点。近年来一些热爱传统武术的人们,以无拳套、无演绎、无级别的形式将传统武术搬上央视的大雅之堂,想办起来一个真正的“武林大会”,让古老悠久的中国武术再现光芒。这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里程碑。其对武术事业的无私奉献和热爱武术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其结果并非让人满意,“武林大会”成了胖子的天下,变成了憋脚的“摔跤大会”:再接下来办的“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也让人不敢苟同,将太极拳的灵魂之技“单鞭”变成了类似拳击的直拳,让人不知所然。也许是我们对传统武术的要求过于高了,所以才会“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吧。国人心目中所向披靡的中国武术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怎能不让人失望。武术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局面。就是始终在与世界接轨和保留传统文化特点之间犹豫不决,没能找到正确的平衡点。在这种状态下使人产生了许多对武术认识上的偏差,也使人们陷入无尽的沉思和无奈的苦恼之中。难道具有的传承武术真的是不能实战了吗々武术之路到底如何走呢?最近,在国内知名武术杂志《搏击》上有幸拜读了孙豹隐先生的《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一文,十分震撼,感受颇多,受益非浅。此文不仅让人看到了武术的希望和发展之路,而且非常具体地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法。
孙先生在文章中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树立了习武信心,指出了现代武术发展的弊端和武术发展之路,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武术发展的死角,而且有据有论的证明了武术对现代社会的使用价值和目前急需解决的武术发展的致命问题。在技术方面也能看出孙先生的武功造诣,他以形意拳为例,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拳击、自由搏击联系起来,让读者真正理解了武术的特点,及武术与其他搏击术的关系和区别。看到此文章,以我三十年的习武经验来看,此文绝对是近年来少有的武术专业上乘佳作。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能领略作者的文化功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研究的文化底蕴。现代的习武者重视文化的很少,文化人懂武术的更少,向孙老师这样既精通武术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武术是以文化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灵魂,以套路、、健身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没办法解读武术文化的,武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早在古时候就被人们称之为武学、武艺、国术等,它有着科学完善丰富的理论,这一点足以让西洋搏击术望尘莫及。作为一个习武者应该文武双修,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才可能将武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应该将武术理论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普及,使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层次的了解才是。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就说过“我们的武术工作存在一大缺憾:就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建设好武术学科,教材不好,缺少一部很好的武术史,也没有真正象样的武术概论。”这一点恰好与孙先生不谋而合。武术的灵魂就是技击,这个问题经历了无数年的辨驳。始终没有结果。现代文明社会始终游离在“武术是发展技击还是发展健身?如何将武术展示给世人?如何进奥运?”这一系列问题之中。武术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功能也是丰富多彩的,健身就不用说了,离开技击的武术想推崇健身是非常困难的,进奥运更是难上加难。
武术褪去其长期被影视文学作品穿上的华丽外衣之后,流露出的东西让人除了失望还是失望。由于一直以来低迷的武术环境,使人们对武术失去了信心,认识上也出了很大偏差。就连一些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也是如此,认为武术是一种“一招制敌”的搏杀术,无法运用到竞技体育之上。关于这一点孙先生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和精彩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武术不但有“一招制敌”的搏杀术,而且存在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又足以临场实用的丰富内容。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壁画中,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的石像中,都印证了孙先生的观点,竞技武术自古以来就有,从画的场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武士比武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画面中居然有类似裁判的第三人。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相信,中国武术古代就有竞技比赛,绝非创新发明。武术要发展,要传承,要腾飞,没有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武术认知是行不通的。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方向。现代社会,由于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许多年轻人对武术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就连一些习武多年的老拳师也对武术的实质和价值认识不清。笔者也曾与一些多年的武术爱好者讨论过武术的现状,一些人。甚至武馆的教练都认为不管是散打比赛还是太极推手比赛,只要有力气能摔跤就够了。这种错误的观点也是我们许多教练员招生选才的标准。这样发展下去武术比赛就成了街头壮汉的天堂,这样发展下去能打出武术风格吗?武术讲究发挥人体的内外整体功能,强调以势夺人,交手时既可以以巧胜力,又可以以力打弱:既可以以柔克刚,又可以刚克柔……等等,打法丰富多变。从散打比赛到“武林大会”又到“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就能看出大家还是不满意才去不停地创新,才去另起一摊反复地实验,乐此不疲的重复,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始终没有找到立足点。其实传统武术的打法极为丰富,几的武术传承构筑了许多实用高招,积累了丰富的临战经验,正如孙豹隐先生所讲:“这些实用高招和临战经验是传统技击的精华,将它们挖掘出来运用到散打竞技中去,既能发挥克敌制胜的作用,又能展示民族风格和武术特色”。事实证明武术不是无招可用,而是在于教练员如何理解武术文化,如何提取武术中真正有价值的精华,贯穿于施教之中。2009年3月份在重庆举行的“国际散打王争霸赛”选手穆斯里穆就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选手穆斯里穆在比赛第二回合一脚将重庆本地选手踢成休克,随后被送进医院急救中心急救。此场比赛一开始中国选手就处下风,进入第二回合,穆斯里穆一上场就穷追猛打,该回合进行到1分半钟时,穆斯里穆抓住对方一个防守漏洞,使出“必杀技”转身腾空侧踢正中中国选手头部,该选手当即倒地人事不省被送往急救。比赛结束后人们对武术的技法产生了许多质疑,很多人都认为不可思义,穆斯里穆脚法确实不一般,但中国选手的反应能力怎么能这么差呢?除了摔和几下鞭腿好像什么也不会。为什么我们的选手打法这么单一呢?相比之下倒是选手打法比较丰富。仔细研究一下穆斯里穆的招法发现并不神奇,他的技法都是我们选手熟悉的简单招法,甚至是丢掉不愿意用的技法,如穆斯里穆的“必杀技”转身腾空侧踢,这种技法是标准的中国武术技法,国内运动员很少使用,他们认为此技动作难度大、动作幅度大不易使用,可人竟将它练成所向披靡的“杀手锏”,穆斯里穆的教练是一个中国通,他对中国武术有着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认识,从穆斯里穆11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系统、完善的中国武术训练,训练的技法恰恰是我们认为不能用的传统招法,人却把它练成了高招、绝招。这还不能说明我们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信心吗?
创新、改革、继承是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武术要发展既要去掉“一招制敌”的不文明、不安全的打法,又要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更要保留传统武术的特色,才有发展和生存空间。鲁迅先生就提出“新武术论”,他认为武术要发展,一定要“求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生命力。他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的邻国将“柔道”、“空手道”推向世界舞台就是遵循此说,最终取得成功。的武术和中国一样五花八门,派别众多,为了能进奥运他们进行了创新、统一,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有新的、适应当今时代的东西。这一成功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武术的发展之路。
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素养是无法真正解读他的。看了孙豹隐先生的文章更是让人觉得文化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初曾拜读过孙先生所著的《搏击艺术论》一书,当时就让人爱不释手,其中的“跌”与“摔”之辨,让人真正了解了古人用于实战的真实技法,了解了原来“跌”是主动倒地的技击方法,修正了中国武术是踢、打、拿、跌而非踢、打、拿、摔的正确理念。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古时候文武是不分的,历史上许多大儒都是文武双全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圣人精通六艺,力大无比可将城门托起,再如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也是一员儒将。历史上的武术大家个个都能吟诗作画、挥毫泼墨,三国时的张飞不仅能提枪上马杀敌,而且写了一手好字,据史料记载和留下来的资料,张飞的书法在书法界也堪称一绝。再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也是能写会画的大儒,看看他写的“满江红”就知道此人的文化功底也非同一般。从古人留下的拳谱中我们也能看出,武术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没有文化武术是不可能练好的,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
武术无可非议的是民族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搏击文化,其技击理论一直恪守不偏、不斜保持中正的中庸之道,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处事之道。然而我们在继承、发扬武术的过程中老是走极端,不是全盘西化就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唯我独尊的生搬硬套,现代的散打水平之所以无法提高就是西化成份太多,中国传统武术特色太少,而“武林大会”和WMA却是从一端跑到了另一端,比赛规定几个死动作,限制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发挥。武术的发展不能以降低甚至牺牲传统武术的地位为代价,因为现代武术不可能全面代表传统武术,更不能取代传统武术。恰恰相反现代武术的发展正需要扎根于传统武术之沃土,吸取传统武术之精华,方能够枝繁叶茂,绚丽多彩。武术散打要想走上奥运舞台,不从技术上下功夫是不行的。武术是一个整体,踢、打、擒、拿、跌综合的搏击运动,不能将其分开,如分开就无优势可言。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如孙豹隐先生所讲“武术散打从内容到形式都脱胎换骨于传统技击术,它的身上理应渗透出传统技击的基本要素。散打的任何改造发展,都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武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孙先生也让我们知道了武术要发展,必须将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有出路。
武术要发展必须海纳百川、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是博众家之长,才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瞿元甲精武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的“新武术运动”都是以借鉴西方拳击等格斗术的方式,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拿来主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该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和强处,为我所用,这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是我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前题。但也不能丢失自己,漫无目的的杂学,最后搞得四不像,那就得不偿失了。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一句名言,现在的武术界应该给武术找出一条科学的可行之路,将“纯正”的传统武术理论和实战贯穿于教材之中,培养出一大批有理论、有实战的武术专业教师,找到让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让武术真正地扎根于大、中、小学校。这样武术才有希望,才有前途,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武术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每个华夏子孙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也是每一个习武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喜 欢

296

 
上一个:运气眼功
下一个:练架不由衷,累死也无功。再谈站桩的目的,功效和方法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