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武术散打与格斗在技术技巧上不相伯仲,但对阵抗衡方面有一定区别,探其原因有很多是区域文化差异造成的。文章参阅文献资料,对比东西方文化特点,在实际训练中扬长避短,吸取格斗运动中的技能战术经验和优势,以促进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24―03
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丰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伴随着不同形式的人文特质。中国武术散打技击的丰富和完善,离不开传统博大而精微的东方武德文化内涵,其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与传统东方文化息息相关;格斗形式多样,场面宏大壮观,也有其独特自我和竞争的民族特征。对中美区域文化的对比分析,形式相近的武术散打与格斗的竞技体育运动间存在着很大竞技体育文化差异。
1 中国武术散打蕴含的文化机理
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文化渊源,武术散打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竞技体育项目,是相关武术家在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整理各个门派的拳、腿和摔法的基础上,提炼最直接、最简练的招法,以快速击倒或摔倒对手为目的,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兼具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武术散打以包容开放、协调吸收的态度接纳和认可了西方体育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武术散打文化。习武先习德,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武术造诣的高低看其“武德”分量。传统观念认为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为了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武术的本质和核心靠的是多年的习练,需要厚积薄发的不断积累,必须领悟其内在修炼的奥秘,需要顿悟和习练身心的交融,才能达到的统一至高境界。中国武术散打的练习多停留在竞技技击的锻炼,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传统中国文化为武术散打提供哲学理论支撑。建立和完善武术散打技击理论,对武术散打技击的发展、演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1]。
1.1 武术散打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在、整体、宏观、共性的东西,对传统武术散打有着一定的哲学指导意义,讲究技击理论的整体性、训练体系的完整性和较强的功防效果,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内涵。其次在散打技术的应用上,“远踢近打贴身摔”技击方法的多样性和打击部位的多层性,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技术整体性运动特点,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礼仪是武术散打的重要组成,重礼仪、重师承,既重视精神教育又强调个人修行,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孔子教育中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对于指导武术散打的锻炼同样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进一步强调了练习和训练的持之以恒原则,同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训练量,切实掌握好击打的力度,不可急于求成。“知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强调了散打运动作用在于健体、防身,对人体中枢神经及内脏器官都有显著的锻炼效果,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作用,在外界环境不可违的情况下加强和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稳定,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儒家学派的“中庸”、“和为贵”等思想强调人们舍功利取仁义,不为人先,“重群体,轻个体”等也影响到散打练习者的行为选择和准则,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很多人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儒家文化形态限制了武术散打技击方式和民众的接受程度,从而阻碍了武术散打竞技发展状态。
1.2 武术散打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散打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太极”理念、“天人合一”核心文化个性,体现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武术散打项目讲究阴阳互变的技击思想,更注重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既包含武术徒手格斗形式,又添加了现代的、公众的、开放的竞技实践技术,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阴阳学说”理论中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如同在散打技击中的可变性与竞争性关系,凡是有判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按阴阳学说来看,多层次、多角度、多参数的可变因素反映出散打练习中的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竞技方式和训练手段上过于西化,长久碰撞会导致“阴阳失衡”,武术散打将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失去东方文明韵味。的天地、阴阳、动静、刚柔、进退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因子,直接决定了武术散打的技击原理。道是万物的本源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等攻守原理,在武术散打的发展和技击实战中得到良好体现。
1.3 兵家思想在武术散打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决策、指挥、统筹及作战规律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其中谋略部分是兵家思想的精华,在武术散打技击理论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散打赛场上队员有足够的勇气但不可缺乏理性决断,比赛不只是体力、技术的较量,也是智慧与谋略的抗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有备无患”、“先计后战”、“避实击虚”、“兵贵神速”等等都是在理性判断的前提下运用灵活性、变化性从而制胜的。散打竞技中的斗智斗勇与领兵作战指导理论是一致的,动用视线、身体移位、手脚动作等,藉以引诱对手做出多余的防御动作和无准备的攻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指导下的散打运动在语言描述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取胜之道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强调“谋攻”即争取赛场的主动权。兵家辩证思想主张在尊重客观实际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既承认“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又不在困难面前消极等待,而是能积极创造条件,去克敌制胜,战胜不复,所谓“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2 格斗的产生及文化特点
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家,其主流思想是自由、、平等、优胜劣汰,重视个人思想的发展。西部文化的开拓精神更是磨练人们的意志,养成了人们乐观进取,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同时文化又能够包容各个民族、区域文化的冲击,形成其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特征,格斗就在这种兼容的氛围下形成并发展开来。早期的格斗类似于古罗竞技场和角斗士,锁喉击阴、抓发揪耳、擒拿反关节等统统可以用,是一项十分残酷且极具力的运动,参赛者除了有高超的技艺和强壮的躯体之外,还要用超强的心理素质。近年来规格逐渐规范,但其残酷的打斗形式反映出人群对自我的超越,充分肯定其力道的表现,强调体格的强健促进身心全面的改善。
2.1 格斗文化的兼容性
格斗文化是在西方“强者为先”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产生,西方人强调个性,主张竞争、冒险、开拓、创新精神,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在早期过程中,汇集各国人才精英,在发挥本民族的长处的同时,尊重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品质,坚信自我,尊重他人的文化取舍态度成为他们共同的准则,以各种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形成了民族的特殊性格。他们强调冒险精神,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没有古老文化的束缚,早期民众坚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因此立足现实采取行动,强调实用主义哲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喜欢具有竞争性、性、冒险性的活动。在格斗运动中更强调强壮的 身体,结实的肌肉,技艺技巧与速度和力量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具有兼容性,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格斗技击处于状态,不断吸收外来思想的精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2.2 格斗文化的竞争精神
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人们在竞技运动中体现出的努力拼搏、坚强勤奋的不服输精神,也提倡在教学训练中加强体育竞争意识的文化传导作用。随着格斗规则的不断文明化,个体能力的展示要求越来越全面化,媒体极力渲染体育精英的非凡能力以及其对比赛结果的决定性影响。对成功的追求格斗运动员们在练就深厚拳底的同时,加强攻防技术的细化,出招速度更快更合理,这对格斗训练提出更高要汆。他们吸取拳击、柔道、柔术、摔跤、泰拳等精髓,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格斗风格。在金钱和胜利是最高利益的驱动下,竞技运动员人才流动形式不固定,训练模式不断更新建立,高水平的、激烈的对抗、即兴的表演、胜负的悬念,打击技术与地面技术相融合,促进格斗运动训练体制的多元化发展。平等和赋予人们机会均等的运动权利,但想成功只能不断努力,刻苦训练,在激烈竞争中将自己的最佳能力表现出来在格斗运动中增添了超越的因素,一方面突破个人生理极限创造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追求自身感觉极限的和满足。训练手法的创新与各项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格斗技术发展独特魅力所在。
2.3 格斗文化的影响
在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占着地位。受因素的影响,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的善恶意识构成了文明的核心价值。在格斗运动中没有民族歧视,呈现出种族平等价值,主要体现出团队的协助精神,发挥各家所长追求团队的最高利益。受新教的影响,民族至今仍以赚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仍然以赚钱聚财为荣。在社会里,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是炽热的,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人们追求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赚钱和成功的吸引力为格斗运动 的发展提供土壤,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击互化,加速格斗 化的外在表现。西方文化中的平等、竞争力为格斗技击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此外格斗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在、冒险的运动中强化完美的展现形式。
3 中国武术散打与格斗的文化交融
(1)中国武术散打受制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武德文化传承是中国散打的自然属性和自觉行为。散打运动有所发展必须从“礼”“让”的核心指导中走出来。借鉴格斗运动中的对竞技的狂热和对自由的追求,注重理性思考与认知精神,广泛推崇个人竞争、宣扬个性,以强调自然、战胜自然为核心理念,最终形成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质的运动形式。
(2)植根于几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散打运动以“道”为追求的最高境界,以“中庸和谐”为核心的种种规范,失去竞技本育的竞争趣味,吸纳格斗运动的努力拼搏和创新,在中美体育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吸纳、融合,吸收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有益成分,来保持本国散打运动文化的活力,在强调技击技术的同时,增加科学性、艺术性和个性魅力的绽放。
参考文献:
[1]陈粮.从历史文化的视野审视武术散打的技击理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54-58.
[2]汪俊祺#武术散打教育的文化自信[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122-124.
[3]张新萍.精神与竞技运动文化关系的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50-52.
[4]李贞晶,文明华,卢俊.从中西体育文化融合与冲突视角审视散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0(7):59-60.
[5]宋微.浅析文化对体育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