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与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的对话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4-19     浏览:156    


余功保:
我最近研看一些早期的太极拳资料,有您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的获奖情况,80年代的,那时还作为名家代表参与了第一届全国太极拳研讨会,其实您很早就具有了全国性知名度。
陈龙骧:
我学拳应该是比较早,也参加了一些全国武术活动,主要是相互交流。
余功保:
您是怎么跟学的拳?
陈龙骧:
我小时候身体比较弱,开始练拳主要为了强身。
我当时拜师的时候也很小,是父亲帮我代写的拜师贴。我父亲的书法、文字都很好,所以当时看了拜师帖以后就还看玩笑说:“哎呀,我那么多徒弟,属你这一份拜师贴写得有水平。”为了纪念这个事情,这次出版拳学著作,我就把我当年的拜师贴全文登上了。
我父亲跟老师是。老师的太极拳功夫造诣很深,老师也很有文化,所以他很尊重有学问的人,他觉得我父亲学问不错,所以他们两个就成为了。我们两家当时只隔一条街,老师经常到我家串门。
有一天,李雅轩老师到我家做客。我正和小伙伴在院里玩。当时我身体瘦弱,几次都被高我一头的伙伴摔倒在地。李雅轩就对父亲说:“龙骧这孩子聪明,只是太瘦,如果让他跟我学学拳,以后就不怕被别人欺负了。”
所以后来我就开始和老师学拳。大概从岁的时候就开始了。
余功保:
李雅轩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大家,虽不慕名利,但声名远播。他在太极拳上有一系列独到、深刻的见解。您作为李雅轩先生的,也是女婿,和他接触比较多,也应该是非常了解了。
陈龙骧:
李雅轩老师是1938年出生的,可以说,四川的太极拳主要是他传播的。他以前在国术馆,后来在杭州浙江省国术馆,从师于杨澄甫先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底,侵略者轰炸南京,当时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教的李雅轩老师离开南京,经徐州、郑州到汉口、武昌。到了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又经过沙市、宜昌到重庆。那年秋天,来到成都,从此便在四川定居。
是李雅轩老师将杨式太极拳带入了四川,他被视为四川杨式太极拳的奠基人物。也可以说他是四川太极拳的宗师,当时四川没有这种拳,因为有了他,因为他的名气,在他的推动下,四川的太极拳才有了发展。
进入四川后,李雅轩先后担任成都军校太极拳教官、四川体育会指导老师、原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及重庆陆军大学教官等,他教授的学生都是当时的高级将领。
按照著名武术家习云太教授的说法,“李雅轩在解放前就是鼎鼎有名的。可惜性格比较刚直,也不太注重宣传,所以他的太极拳长期只是在四川传播,并没有在川外大规模传播开来。”
余功保:
您认为李雅轩太极拳有什么突出的风格特点?
陈龙骧:
李雅轩老师的风格是中规中距,大气舒展。
1953年,李雅轩代表西南区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民族形式运动会,当时天津报纸对李雅轩的拳风有过这样的评价:“气势雄伟,舒展大方”。
太极拳界有人评价:“观李雅轩老师的拳架,舒展大方、气势磅礴,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
艺文出版社出版的《李雅轩杨式太极拳法精解》一书中的套路插页,刊登了的一套拳照,是14拍的,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你看他的拳架,风格依然独特醇厚。
我在整理系列丛书文稿的时候深有感触,从老师的技艺来说,在他那一辈,是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原貌,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拳、剑、刀、枪、推手等,涉及太极拳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照片,这样完整的资料是比较罕见的。
通过多年的练习、研究,体悟、总结了大松大软的精髓,这是他非常独到的地方。他认为,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余功保:
有的人会不会有疑问,这样特别强调大松大软对技击效果有没有影响?
陈龙骧:
那是他没有真正领会“大松大软”理论的精髓。大松大软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在的锻炼原则,不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它超越了一般的劲力的层面。不能从表面理解。
说:“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他还特别注解:“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
所以高层次的越松软越能练到内在的宏大与充沛,对健身、技击都有极大好处。
李雅轩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原来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它要求步幅比较大,同时迈步依然要轻灵,这就要求演练者的基本功更扎实一些。只可惜他这种风格的太极拳在四川幽闭了四十多年。
余功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幽闭可能对他的静心修炼也有好处,也使他减少了外界的很多干扰,比较纯真地保留了太极拳的固有风貌。现在你们把它系统传出来,让更多人了解。
陈龙骧:
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有道理。
他对自己的风格是比较坚持的。他的太极拳一看就是一种武术,雅轩老师在世的时候不断强调,太极拳是武术,所以它不能离开了武术的实质,太极拳械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作用的,我们不能忘记太极拳创编的原则。他以前跟我说过,你在那儿一站,一打太极拳就得是个把式,而不是在那摸鱼的。
余功保:
许多老太极拳家对太极拳的用法是一贯坚持的。这是不能含糊的事。我觉得太极拳的三个东西不能丢,一是技击性,这是太极拳的本质,没有了技击就不能称为“拳”;二是文化性,这是太极拳的核心,没有文化就没有层次,就缺少内涵;三是健身性,这是太极拳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现代社会中,这一个功能是它的价值的重要体现。
陈龙骧:
对,传统太极拳在这三方面其实都很看中的,不偏废一方。
余功保:
这三者应该是有机融合的。
陈龙骧: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重视太极拳了,太极拳得到空前发展,可惜的是,老师没有赶上。这就使我们感到担子更重,有责任、义务把老师对太极拳的研究、体会的成果贡献出来,能使更多人受益。
我们对老师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重新编订、补充,2004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链接] 《李雅轩系列丛书》网络首发式内容节选(2004年7月 博武国际武术网)
[主持人 ] 今天的首发式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几位嘉宾,他们是本书的主要作者,李雅轩的学生、女婿,女儿著名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和李敏弟老师,人民体育出版社资深专家、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建林先生、还有陈龙骧的学生金杨眉先生,金先生为本书的策划出版和印刷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让我们热烈欢迎陈龙骧先生发言。
[陈龙骧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年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全国著名太极拳家、我的恩师李雅轩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这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有机会在“博武网”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们交流,为进一步发扬光大杨氏太极拳,一起共同切磋,共同探讨,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的恩师李雅轩先生是杨澄甫宗师的得意高徒,全面系统地继承了澄甫宗师的衣铱,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艺超群,炉火纯青。李师自1914年进京正式拜澄甫先生为师后,又跟随澄甫师在南京国术馆,杭州浙江国术馆从事专业教拳,战争时定居四川,先后任军校太极拳教官,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国上校教官,重庆陆军大学任军简(相当特级军官职位),四川省体育会设计员,成立后聘为成都市委员等职,1976年辞世于四川成都。在四川传拳数十年,培养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桃李满天下。
雅轩师所传杨氏太极拳,特别注重内功训练,练功夫时,讲究找大松大软,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功夫,从他晚年拍摄的珍贵拳照中,您可以领略到雅轩师在行功走架中所透露出独特气质和舒展大方的磅礴气势。
余自幼从雅轩师习太极拳,至恩师辞世20年间,未尝离其左右。当今世界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在这太极拳奇花竟相斗艳之时,余秉先师遗训,为发扬光大杨氏太极拳,将恩师之练功随笔,书信、拳照、整理成《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系列丛书》,全权委托我的金扬眉负责出版事宜,现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问世,表达了我全家人多年来对李师的怀念,对太极拳的深情,对多年来关心我、支持我的武林同道的谢意;同时希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仔细研读雅轩先生所传的练功心得,细细推敲拳势中所蕴藏的太极拳真理,相信该书会给您一个不同程度的启发,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主持人 ]:张建林先生是人民体育出版社资深专家,编辑了很多武术的精品好书,他担任《李雅轩系列》丛书的责任编辑,为丛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请他从出版单位和责任编辑的角度谈一谈有关想法。
[张建林 ]:武术被称之为中国的国粹、国宝,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专业出版社,武术类图书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出版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武术事业的迅猛发展,武术类图书的出版工作也出现日新月异的景象,仅仅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图书种类已经难以计较,这其中也包括一批优秀的太极拳类图书。作为一个从事武术图书编辑工作多年的编辑人员,我确实对近些年武术图书百花齐放的喜人形势深感欣慰和喜悦。
虽然,一本堪称优秀的武术图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以个人多年的体验,我觉得,除了要将本拳种的技术套路以非常精准的笔触清晰地展现给读者,使之易懂、易学、易练之外,还应当注重发掘出本拳种外在形式下所蕴藏的诸多理念和内涵,将其中的道理讲清说透,使人顿生恍然大悟之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此外,各武术拳种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都留存有十分珍贵的史料,先辈中都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如果能将这些史料加以搜集整理,成为这部书的组成部分,那么这样的图书就会带给人一种掘地见宝的喜悦,就会成为一部公认的、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我最近在编辑《李雅轩太极拳系列丛书》的过程中,很高兴地发现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丛书。李雅轩先生是杨氏太极拳,在中国武坛的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老先生虽已作古,但至今仍让我武术界人干无法忘怀。能够出版反映李雅轩先生武术思想和武术功底的图书,本来就是一件众望所归的好事,但令我兴奋的是,这套丛书除了具备一部好书所应具有的优点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史料的珍贵性。该书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介绍太极拳源流,名人轶事,李雅轩先生生平传略,对杨氏太极拳、太极推手的练法和用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最为珍贵的是,书中大量收录了李雅轩先生关于太极拳的练功精论,往来书信手本,以及深入浅出的内功心法随笔,其见地之高深,论述之精彩,令人读来由不得要为之击节叫绝。书中数百幅技术动作示范,竟然都是李雅轩先生亲自演练,这种资料在当今已属绝唱。它处再也难以觅得。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确实有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书中的文字处处表现出朴实、真挚的风格,通俗易懂,编排清新流畅,图书并茂,装慎设计也得显端桩古朴大方。捧书在手,作者们对太极拳“苟利太极,生死依之”的一往情深和对李雅轩老师的深深怀念之心跃然纸上。特别介绍,作者陈龙骧、李敏弟、陈骊珠,分别是李雅轩先生的女婿、女儿和外孙女,同时又都是老人家的嫡系传人。他们挥汗数年,终于完成了这套丛书的整理、写作和出版,字里行间自然多了一份对前辈的怀念之情和敬仰之情,实属难能可贵。在这里我也向三位作者表示敬佩和祝贺。
[主持人 ]:下面,我们请为这套系列丛书的策划、出版做了大量辛勤工作的金杨眉先生,为我们介绍一下此书的出版过程
[金扬眉 ]:今年是李雅轩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表达对老人的怀念和哀思,他的嫡系传就是我的老师陈龙骧、李敏弟,以及李雅轩的外孙女陈骊珠将李雅轩老师生前遗留的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的精论以及珍贵信件和照片全面集结成书,首次向公众披露。出版《杨氏太极拳系列丛书》的想法始自去年年底。我老师陈龙骧一直把李雅轩老师诞辰110周年当作很重要的事情,他希望能够在这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里出版一套全面介绍和体现李雅轩老师太极概念的系列丛书,丛书不仅要囊括杨氏太极拳的拳理拳论、主要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太极推手,而且要详尽反映杨氏太极拳的风貌,并且包含李雅轩先生对纯正杨氏太极拳风格的继承和大胆发展。陈龙骧老师希望这部资料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丛书可以成为广大太极拳习练者追求太极真谛的指南,而对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协助,以慰老师在天之灵。我作为他的当然应该帮助老师达成这个心愿。
我12岁开始跟随外祖父等练武,主要习练家乡的地方南拳,后来又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八极拳。到17岁的时候,外祖父对我说:“一定得去学太极拳,太极拳能够以柔克刚。” 虽然南拳和八极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很刚很猛的拳种,但实际上我当初练的南拳和当地的南拳也有区别,我练的是“刚柔法”,而“刚柔法”本身讲的就是内劲,在内力的走向上和太极拳是很相似的。我学过的拳种和流派不少,当时的杨氏太极拳老师对我说:“李雅轩老师的东西,陈龙骧那边最全,你有机会应该到四川去。”于是我就从温州跑到四川寻师,去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老师,但是我始终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最后终于见到了陈龙骧老师,并且跟随陈老师学习太极拳。我很感谢陈老师,能拜他为师,这也是一种缘分。
本着让更多的太极拳习练者领悟杨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以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翔实的学习资料为初衷,陈龙骧、李敏弟夫妇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对太老师生前遗留的太极拳内功心法随笔精论以及600余张拳照进行仔细整理。从这次丛书首次公开披露的李雅轩先生晚年拍摄的太极拳照片中,您可以领略到李雅轩先生在行功走架中所透露出的独特气质,欣赏到杨氏太极拳动作的舒展大方和磅礴气势。
李雅轩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造诣很深,在保存杨氏太极拳纯正风格的同时,通过对自己数十年传拳经验的累积,对杨氏太极拳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并对很多拳家专业术语进行了通俗的分析和精当的评论。《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系列丛书》共分五本,包括《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李雅轩太极推手精粹》、《李雅轩杨氏太极剑法诠真》《李雅轩杨氏太极刀法诠真》、《李雅轩杨氏太极枪法诠真》。这套丛书内容丰富,不仅包含太极拳源流、名人轶事、李雅轩先生生平事迹等生动文字,还有行之有效的太极拳练法精要,深入浅出的内功心法随笔精论,对杨氏太极拳、剑、刀、枪、推手的练法和用法更将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很具实用价值。关于出版社的问题老师也考虑很久,人民体育出版社可以算是出版体育类和武术类书籍的权威了,所以我们选定这套丛书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 ]:今天的首发式我们很高兴还请来了国际太极拳研究的权威人士,著名的武术文化学者余功保先生。请他就本套丛书谈一下看法。
[余功保 ]: 我非常高兴参加这个活动。 我觉得这是一件对太极拳的推广有意义的工作。太极拳现在在社会上普及面已经很大,有很多人在练,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没有达到她应该有的广度和深度。要进一步做好工作,对传统太极拳精华的整理、研究、推介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系列丛书》就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书刚出来不久我得到后就仔细阅读了一遍。该书的责任编辑张建林先生也是我的,我的书中有几本也是他做责任编辑。他的工作很专业,也很认真,前面他也谈了有关对这本书的看法,不错。
这套书是李雅轩太极拳的成果结晶。李雅轩先生我觉得是一位比较纯粹的拳家,说他比较纯粹,就是他这一生的“主业”,他一生所“经营”、所“”的就是太极拳。这样他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太极拳的学术、学问当中,对于拳之外的东西,比如名、利等是非不去参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干任何一件事,你不专心干不好,你不全心就干不深 ,不彻底。李雅轩长期在四川,专心练拳、教拳、研究拳,受外界干扰少,所以我说他在拳学上比较纯粹。
另外,在拳上面,我感觉李雅轩先生是一位比较有主见的拳家。因为纯粹,无欲则刚,所以能够坚持己见。坚持探究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坚持己见首先得要有己见,李雅轩先生在很多太极拳的理、法上是有比较独到的见解的。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热情。对一件有热情才能有干好。因为热爱才会有热情。阅读这套书,洋溢着的对太极拳的热情也很打动人。有了热情你才能细微地去体察,去感受,而太极拳中的很多技术、技法是很需要细微地体察、证悟的。陈龙骧先生夫妇两人和他们的女儿陈丽珠我都有过接触,一起谈过有关太极拳的问题。我感觉他们身上保持了这种对太极拳的热情和活力,这使得他们能够长期置身于太极拳事业中,不断深入、继承、研究。这些特点大家在阅读该系列丛书中就可以感受到。
搞太极拳寂寞心也很重要,不能寂寞就不能沉下去,好好演练,水平难以飞跃。我觉得这么多年来,陈龙骧、李敏弟老师他们把精力放在练拳上,倒也是一件好事。现在出版这套书应该是水到渠成吧。
李雅轩的著作过去流传的不多。大规模出版在内地这是第一次吧。其实零散的资料以前也见过一些,比如李雅轩先生的拳照,我很多年以前在一份资料上见过,当时就感觉很大气,很松、很流畅。一些有关介绍李雅轩的资料也有过一些,但不全面,这次出的比较系统。
这套书有一个重点大家要特别细心阅读。就是李雅轩的拳论,他的随笔、书信等形式的拳论,关于拳架的,推手的,于平淡处见真识。看的时候不要一带就过,仔细体会其中的关窍所在。在拳论中李雅轩先生很提倡静、悟的功夫,我觉得读这套书也要有这种功夫。
太极拳的发展中,继承很重要。不要认为我们现在研究很多年了,也搞过挖掘整理,继承问题已经解决了。不是,相反,继承的工作还有大量的我们还没做,还没做透。还要不遗余力地去做。这套书比较忠实地继承、整理了李雅轩先生杨式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对太极拳的研究有积极作用。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关于太极拳名家的拳功、拳理的整理研究著作问世,推动太极拳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余功保:
80年代后,李雅轩太极拳第一次较有影响的宣传亮相,是您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奖,一些武术家还清晰地记得您当时练大枪的情景。您如何看待传统太极拳的比赛问题?
陈龙骧:
在过去,单纯练习传统套路的人不能比赛,没有比赛的机会。要比赛刀、枪、剑、棍等都要练,要全能。我为此曾经给国家有关部门的同志写过信,呼吁太极拳应该单列出来比赛。现在太极拳是可以单独比赛了。但也要研究如何比、比什么的问题。
传统的太极拳是应该在竞技赛场上拥有一席之地的。因为竞赛是一种推广、交流的形式。传统太极拳不应该放弃。
1976年老师去世,那个时候还没有结束,1978年恢复成立了成都市武术协会,我和爱人是第一届成都市武术协会委员。我那个时候就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比赛。李敏弟是我老师最小的一个女儿,老师得她的时候都58岁了,所以我们年龄不大辈分高。我师兄弟当时都年龄很大,现在我的师兄还健在的也都是十岁了,唯独我最小。结束后就由我们两个人来代表李雅轩这个流派在成都市比赛,当时成绩都很好。那个时候国家对太极拳还没有象现在这样重视,太极拳的普及程度、影响力都达不到现在这样的效果。
我是1985年代表四川参加哈尔滨首届太极拳邀请赛,那个时候太极拳比赛还处于试验阶段,现在的很多太极拳名家那时我们都同场比赛。那次有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发现我们的风格不一样,我之后也写了一篇《四川杨式太极拳的传播者李雅轩》的文章,刊登在媒体上。
1986年,我代表四川省到徐州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去之前,竞赛处的领导是这样跟我说,说这次徐州的观摩比赛你去看看吧,你们这个流派很多人都不认识,你去可能也得不到什么好成绩,你也练了这么多年的太极拳,就当观摩吧。
以往的比赛经验告诉我,一些年轻裁判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人对传统太极拳不是很精通,对太极拳的内涵看的不透彻,比赛成绩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到徐州后,我想既然自己可能得不到奖,干脆也别说是谁的学生了,免得拿不到奖给老师抹黑。但这一次比赛情况却不太一样,评委都是国家级裁判,何福生、温敬铭等,这些武术大家也名列其中。
我演练太极枪,抽签第一个上场。然后是太极拳,丝毫没有心理负担。
走出场地以后,立刻有评委找到我说我今天的拳很有特色,得分最高,问我这个太极拳是跟谁学的,说他们评委一致认为你跟四川的李雅轩老师是不是有什么关系。我当时很高兴,觉得多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跟他们说:“李雅轩是我的老师。”
何福生后来见到我也说,你这个小伙子就是那天练大枪的,你就是当时李雅轩的风格。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比赛的“雄狮奖”。李雅轩杨式太极拳也从此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从1986年以后,我陆续参加全国太极拳研讨会之类的太极拳活动,在陈家沟国际太极拳年会上,也被聘为副。
余功保:
李雅轩的太极拳也走出蜀山,行向全国。
陈龙骧:
整个四川的太极拳是以李雅轩的杨式太极拳占据主导地位。
李雅轩老师的太极拳从1986年以后就逐渐得到了全社会上的承认,影响越来越广。我也把老师一辈子的心血随笔理论整理出来,对太极拳的真面貌很多人不了解,究竟应该怎样练太极拳,怎样才是正确的方法,这其中是有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四川科技出版社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重印了很多次。
二 传统 传承 传授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李雅轩
余功保:
我听一些人说过,李雅轩很会教人,他在太极拳教学上有自己独到之处,在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
陈龙骧:
太极拳是李雅轩老师一辈子的专业,他把它看作是一门科学,非常精细的科学。可能和他在南京国术馆、杭州国术馆当过主任教员有关,他对打拳的动作、技术的规格非常讲究。注重手、眼、身、法、步,还特别要求他的学生在演练太极拳的时候要具备武术的那股子精、气、神。他认为,打拳没有精、气、神,那就不是武术。
余功保:
武术的这种精、气、神其实是很独到的东西,它和速度、力度无关,不是越猛越有,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能量。
陈龙骧:
这是武术的重要特征,和其他体育项目不一样的。
对我们很严格,他脾气很大。我现在还留有老师给我的一封亲笔信,就是有一次老师教我推手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规矩做,他叫我不要顶,好好去听劲,当时我就害怕挨打,于是一紧张就顶了,他一生气,就发劲打了我,打了我以后,我心里很难过,觉得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他看在眼里。老师其实是很喜欢我的,他看我难过,就写了一封信让敏弟给我送过来,信上说你不要难过,你只要听话,好好练,我就不生气了。这使我感到他是一位很细致、很大度的人。
老师那个人很刚直,也很威严,但是好起来很亲近,一发脾气大家都很害怕,他发脾气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要立正站好受训,没有一个随便走动。那个时候我们打拳的时候他站在我们身后,他只要往那一站,无论冬天天气多冷,马上身上就能出汗,吓的。他要是跟你说“有点儿意思”,心里就特别高兴。他感觉你做的不到位,他就说“没有味道”。他从来没有说过哪个练得好,我跟他二十多年,很多人跟老师说龙骧从小跟您练,您也全力培养,是将来您的接班人,老师想了想也只是评价一句“马马虎虎”。所以那个时候觉得老师可敬、可畏。
曾经反复叮嘱我,要勤学苦练,多思多想,要保持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要重武德。他说:“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
老师去世后,我把自己向所学的太极拳、剑、刀、枪、推手、三才对剑、武当剑全部请师兄替自己拍摄下来,然后一边回忆生前的教诲,一边比较自己的动作和神韵,不断改正。
我觉得他永远是我的老师,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他的音容笑貌现在仍然历历在目,成为我的楷模。
余功保:
把太极拳作为一生的专业,太极拳也成了您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陈龙骧:
我开始跟他学拳是因为身体不好,比较弱,通过跟他学习后,身体好了很多。后来就不成了兴趣、爱好。
10年的时候我就参加四川省的比赛了,学了三四年,先是通过了成都市的选拔,在读书的时候太极拳得了冠军。
我今年58岁了,这辈子,太极拳虽然不是我的工作、专业,但是可以说我对太极拳也算是呕心沥血,因为我关心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我希望传统太极拳可以得到的重视,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好的东西不应该被埋没。
为推广李雅轩太极拳我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几十年来,酸甜苦辣都有。
余功保:
我记得在80年代成都搞过一次太极拳研讨会,很多名家到场,在当时影响还是很大的。
陈龙骧:
那是成都飞机公司和《武林》杂志联合举办的,到会的名家有蔡龙云、傅钟文、陈小旺、顾留馨、习云太、陈正雷等,我也作参加了会议。
以前我跟老师在体育场中心义务交拳,那时候不会有很多人,也就几十个人改改动作。我15年进入成都飞机公司工作,成都飞机公司是成都的一家大型企业,拥有两万多职工。我在公司疗养院整整工作六年,疗养院一个月一期,一期一百人,不可能一百个人全部都学习太极拳,但三四十个总是有的,再加上公司代表队去比赛、平时组织太极拳的骨干训练班,前前后后5000多人都是我亲自教出来的。我现在在工会当专职体育,还在继续教拳。
当时企业参与办会还不多,不象现在这样。成都飞机公司来参与举办这样的会,可见太极拳在这里的影响。应该说这次研讨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太极拳理论研讨会议。
[链接] 1986年成都太极拳研讨会陈龙骧论文(节选)
练习太极推手必须遵循的原则
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推手歌云:“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明确地指出了练习太极拳及其推手的学习步骤和将能达到的艺术境界。所谓“着”就是招式,是指练拳和推手的一招一式的动作。“着熟”,就是要将这些动作操练纯熟,不仅是姿式正确,而且这些动作的用法也要熟练掌握。推手中的棚、捋、挤、按四式,俗称四正手,何谓“棚”?何谓们捋”、何谓“挤”?何谓“按”?在练习推手之初,就应该首先将它弄明白,作正确,并且认真地操练,待这些“着”熟练以后,推手中才能逐渐地领悟对方是如何来劲的情形,太极拳的术语称之为“听劲”和“懂劲”的功夫,这是推手技术中最细致也是较难掌握的一步功夫,待有了“听劲”和“懂劲”的功夫之后,并且不断深化、愈练愈精,最后就能达到“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随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阶及神明阶段。
推手中听劲和懂劲的运用和掌握
“听劲”,“做到”是推手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没有学会听劲就更谈不上横劲。因此,练习“听劲”是推手练习的第一步功夫,所谓a听劲”,并非是用耳朵去听,而是靠大脑中枢神经的灵感指挥,靠自己平时练太极拳所练就的松软,沉着的手臂去接触对方的手臂,靠这种皮肤触觉的感1上来体察和掌握对方来劲的意图,两人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运用这种触觉“听”劲,“听劲”是推手的基本功,也是练好推手,达到懂劲的关键,知道如何去“听”对方的劲,然后才能逐渐“懂”对方的劲,掌握对方的劲,进而根据对方来劲的刚柔,劲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早退,部位的高低等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顺势借力,或“化”或“发”,不先不后,恰到好处,使对方偏移重心,身体失去平衡,受制于我,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练习太极推手要求做到粘连绵随,不丢不顶,不丢:即是不脱离,不顶:即是不相抗。走化之劲无形无痕,发放之劲要于不知不觉之中,要达到这种阶段,没有很好的“听劲”和“懂劲”功夫、是绝难办到的,如何才能尽快地掌握和运用听劲和懂动呢?必须在名师的指导下,在练拳和推手时,从松柔沉稳入手,一松百松,一动百随,吾师李雅轩先生曾说两臂要练得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构松坠,有沉甸甸的气得十指的鼓涨感,并须经常养其头脑和两臂的虚灵轻妙的感应”.这种灵敏的感觉拳论上形容是:“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有了这种明察秋毫的灵敏度,运用于推手,在听劲方面,就能细细地、准确无误地,体察出对方来劲的极其细小的变化情况,我则不先不后,不早不迟,恰到好处地运用粘连绵随,不丢不顶的推手技巧,就能做出随屈就伸,逆来顺受,旯若百折似无骨,化劲无形的绝好身势,和无往不利的,变化莫测而又冷快绝伦撒去全身都是手的发动动作.拳论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在推手中,如果没有练就绝好的“听”劲和“懂劲”的功夫,是不可能掌握好这种尺度,达到这种要求的。在推手中,如果不学会“听劲”和“懂劲”,必然和人一搭上手,就非丢即顶,膨易乱抗,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没有一点太极拳味道,非但练不好推手,反而统出一些不,改正的毛病,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的灵感,反而感觉迟钝,两臂呆滞、僵硬,把身手练坏拨发挥不出推手的技巧,所以,二人在推手时,事先一定要持以虚灵的气势,以神意沾着对方,出手时轻轻接触,绝不能用大力抵抗,不多动,不妄动,轻轻地随其对方的来力而眼之随之,顺势而应之,“听”出对方来劲的意图后,进而掌握对方的劲,消解对方的劲须比如对方用按劲按来,我即以腰脊之力,心意之劲,手臂抱病撑国,用棚劲粘手粘住对空双手,并顺势以极劲化解时,我即在侧履之中体察出对方按劲的大小,动作的快凰按势的高低,根据这些情况使用极劲,使对方的按劲在接的过程中,使其不知不觉地自然按空失势,失去重心,被我巧妙地顺势化解。反之,如我使用按劲时,在按的过程中,又需“听”准对方用础劲粘手,以撤劲化解时劲道的快慢、走向、大小等情况,使对方撤劲失效,无法化解,双方在一进一退之中互相比听劲,在不丢不顶的原则之下讨,比灵机,这一按一棚一播,看起来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但实际讲究起来,都有很细致的道理,只有这样认真地去探索,去揣摩,久而久之,才能提高听劲和懂劲的水平,才能练到如拳论所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非用功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决不是随便两手搭靠,划几个圆圈,做几个型式,甚至胡搅乱缠所能济事的。
怎样才是推手中的化劲
在准手运中动中的所请化劲,这个“化”宇就离有消解对方来力而不着痕迹之意化劲必须是在粘连绵,不丢不顶的原则下进行的。因此就绝非硬拨、横格、硬拉、化劲必须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使对方在不知不。览之中,偏移中心,使来刀落空,推手功夫好的人,在使用化劲时,我们可以看到手臂接触的皮肤是向顺着走化的方向扯平的,而不是在手接触的皮肤之间出现皱皮,出现皱皮说明两劲相顶,说明走化的一方使用了拨扯之劲,没有舍己从人,而是自作主张了。好的化劲方法是烤臂绝不自动,而一定是以腰为轴,以腰脊之力而领动的,心为主帅,心意略一动,腰背做一领,外向好象没有看如何动,而对方来力已落空了,技手化劲到了高级阶段,完全是以应灵轻妙为主,出手轻轻接触对方,粘其皮毛,以神走,以气化。以跟领,跟随走化,使对方摸不着实地。找不着重心,如脚踩胡芦,东倒西歪。完全受制于人,达到这种效果,非有好的化劲是决难办到的。
推手中的发劲是怎样使用的
发劲在推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极拳的发劲,是在一瞬间集聚全身力量于一点并作用于对方身体的一种柔弹爆发力,而决不是一种硬性的推撞力,推手中的发劲必须在顺势借力的原则下,使用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在与人推手时,须先以虚灵的气势跟之随之,在几眼几随之中,对方破绽露出,机会送上手来时,即以丹田之气,周身之,心劲神意气一齐发作,劲去如放箭,冷快脆弹,使对方惊然后跌,打得惊心动魄,目瞪户呆,防不胜防,此即拳论所云:“运劲如百炼之钢,何坚不摧”,此种真正的太极拳内劲,用时松沉软弹,伤人内脏,不着痕迹,打入于不知不觉之中。才是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陈龙骧:
为了更好的传播,19年我们向体委申请,正式成立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在成都青城山,有了馆以后,每周周六、周日两天坚持活动。因为要缴纳每年年审费用以及武协费,所以从19年到2000年,每人每年交费24元。现在是每年50元,基本上还算是义务。入了会的到现在为止恐怕已经上千了。年轻、中年、老年都有。到太极拳武术馆来习练太极拳的人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我母亲已经89岁了,耳聪目明,连老年斑都没有。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缺名、不缺利,就缺健康。你仔细看看你的一生,为家庭、为工作,为亲人、为孩子,都是在为别人,唯独每天半个小时的太极拳是为自己的,不练习太极拳是自己的损失,人不能对自己太不负责了。
余功保:
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否则没有承担的资本。
余功保:
太极拳是要依靠口传身授的,还要口传心授,老师要把自己体会到的精髓有效地传给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发展来说,师资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您在长期教学中对此有什么体会?
陈龙骧:
太极拳的师资是很重要的,教员要好,学员才能学的好。现在很多人说国家规定套路和民间传统套路有矛盾,实际上不应该有矛盾,一个是主要拿来比赛,一个是主要拿来在民间通过锻炼健身的,当然也可以比赛。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实际上还是传播与传授的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太极拳传播者,首先必须爱太极拳,必须热爱这个东西,有感情。第二,要拥有良好的高尚的品质,讲武德,一定要有德。第三就是有真正的太极拳的技艺,真技术,太极拳自己怎么练都可以,是你自己的事,但要教人,就必须明白,不能误人。所以当太极拳老师责任感、责任心很要紧。
过去对于太极拳传人是有很严格要求的。李雅轩老师讲,太极拳传人要有恒心,有天才,有真传三者俱备。此外还要勤修武德,尊师重道。
余功保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在传承中应该把这种“传统”的特色、风骨延承下去,不能丢。
陈龙骧:
传统的东西是一代连一代的。总的来说是断不了的,但也有个兴旺和衰弱的问题。传统武术怎样传?传统武术谁来传?我觉得需要大家个方面的综合努力,作为我们这些传人,有责任做很多努力,其他方面,如国家部门、新闻、科研等方面都需要共同支持。应该说传统太极拳现在国家也比较重视了,在国际上也受到普遍欢迎,这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得的基础。
余功保:
有了发展的基础,还要提供若干发展的平台,有形式方面的,有内容方面的,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陈龙骧:
平台应该多样化、健康化。关键是能让真正的太极拳功夫得到发扬光大。让很多太极拳的传人有发挥的空间。
余功保:
我看了您和您夫人李敏弟表演的太极器械对练,行云流水,富于韵味。作为李雅轩的女儿,自幼得父承传,几十年和您共同研练,也是当今名家。您女儿也练习太极拳,成了名副其实的“太极之家”。
陈龙骧:
太极拳的确具有无穷的魅力,你一旦接触,特别是能够得其要领,深入内核以后,就会被它深深感染。这次整理出版李雅轩系列太极拳图书,我夫人和女儿都做了很多工作。
余功保:
最近几十年来,太极拳一直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说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龙骧:
太极拳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从杨澄甫,到李雅轩等人,如果没有他们一代一代人的传播,也不会有更多人知道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就好像一棵大树的主干,李雅轩就像是大树的一个分支。我一直跟随李雅轩学习,没有学过别的。每一个拳家,经过几十年的传承都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谁也不能代替谁。
余功保:
谁也不应该代替谁。创造力的基础是“相同”,因为要掌握根本的规律,创造力的精髓是“不同”,因为要领悟新的境界和类型。


陈龙骧:
既然要竞赛,就需要评判,但规则如何制定也是科学,规则应该既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也有利于不同风格的发展。这是一个课题,需要研究,不能草率对待。比如京剧大奖赛,也没有规定一种唱法,梅兰芳有梅兰芳的唱法、尚小云有尚小云的唱法,最终也能评选出来优胜,这些方式,武术也可以研究、借鉴。都打24式可以,李雅轩是李雅轩的打法,别人是别人的打法,那就好看了,让大家去鉴别,在鉴别中去提高。当年八个样板戏差一点把中国京剧传统艺术弄没了,千万别再有“样板武术”。
竞赛太极拳的“源”在传统太极拳,所以竞赛的可以搞,但传统的更应该重视。你不能把那些大树的枝干都砍了,只搞一个规定的,那这棵树是无法继续成长的。分枝越多这棵树越茂盛,竞赛太极拳也是太极拳这个大树的一个分枝。
如果发展得当,其实传统和竞赛并不矛盾。现在有些地方之所以形成所谓规定套路和传统套路矛盾,什么学院派和民间派的区别,主要就是教练问题,如果教太极拳的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老师,可能把传统的太极拳打不出味道,规定套路如果让传统的太极拳老师去演绎、去传播,一样能打出属于个人的风格和味道。
余功保:
套路如何编只是形式,如何练才是本质。传统套路也在不断变化的。
陈龙骧:
对,根据不同的需要套路可以有些变化,但内核的东西不能丢。那是多少人、多少心血探索、总结的。你不能简化的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少,最后只能用数来代替质量,那不行。有的人练习太极拳,放一通音乐,反复练上若干遍,出一身汗就完了,达不到最佳效果。
为什么传统太极拳一套拳练一辈子也不腻,就是因为传统太极拳有内涵,越品越有味。每一天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比如太极拳的“松”字,十年前一个体会,十年后又是一个体会,但是很多东西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只可意会。
很多要领不是老师保守,是说不出来,所以常说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传统文化的深奥之处。
三 器势轩达成自然
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只修炼内部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李雅轩
余功保:
太极拳锻炼是以意念为核心的,意念不是一种实体,它的运用相对难把握一些,每一位拳家在意念的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理解。您在练拳中是如何运用意念的?
陈龙骧:
意念关键是要落实,要和太极拳的动作、拳势融合在一起,就是所说的拳意“要上手”。意念不上手,就会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要放松,意念先松,从内心松开始,然后身势才能放松。要动,以心气为主先动,然后四肢跟随自然劲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
余功保;
怎么才能做到拳意“上手”?
陈龙骧:
这主要就是“静”字上下功夫。静,意念才纯净,才能气稳,杂念全无,意气全面渗透全身骨骼肌肉形体,内外如一。
余功保:
李雅轩先生不仅在太极拳推手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实践功夫也十分精纯。在他日常教学中推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何教法?
陈龙骧:
老师认为,不懂推手就不懂太极拳。太极拳的劲来自于推手,也要在推手中得到验证和领悟。
他对我们训练推手方法很多,有三个方面我印象最深。一是要求我们明理,要清楚,不能糊里糊涂地推,他给我们讲很多道理,用生动的形式、语言来讲;第二是让我们试,他说不体会理解起来不直接,不透彻;第三是给我们介绍、讲解太极前辈、大家的推手精要,给我们以启迪。
余功保:
解析名手的推手功夫,如同书法学习中对字的解构的分析,对章法的研究,有引导作用。太极拳前辈们推手的轶事流传有很多,李雅轩先生是如何讲解的?
陈龙骧:
他讲的比较多的是杨澄甫。追随杨澄甫先生很多年,有切身体会。他说:“我与澄甫师推手时,只是一搭上手,便感觉没有办法,身上各部位都不得劲了,杨师的手虽是很松软的向手臂上一沾,不知怎么回事,便觉得身上各部位都被其吸住了,如同对我撒下了天罗地网一样,我无论如何动,总是走不开,无论如何动,都是对我不利,使我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本行。用快劲不行,用慢劲不行,用刚劲不行。用柔劲也不行,总之是毫无办法,杨师虽是很稳静的神气,但我不知怎的就觉得提心吊胆,惊心动魄,有如万丈悬崖将要失脚之感,又如笨汉下水,有气急填胸之感,又如自己好似草扎人一样,有随时被其打穿打透之感,有自己的性命不能保障之感,但杨老师确是并未紧张,也并未用力,只是稳稳地一起一落,虚虚实实地随而跟已,而我则东倒西歪不能自主,杨师的这种功夫。我一生未见任何人有过”。
他还介绍了亲眼所见的其他几位杨澄甫和杨老师推手的情况,有一次,是在北京西京畿道杨老师的公馆内,亲见杨老师与崔立志推手,用了一招肘底捶,杨师陡然一去,崔则感觉如用木塞子肘部一样,疼痛万分。又有一次在上海募捐时,杨师与武汇川推手,用的是按劲,只见其略一抖手,武汇川则疼痛多日才好。还有一次是1928年在南京大戏院为赈灾表演,杨老师与董英杰推手,用了一下挤劲,只见其身势往下一沉,眼神一看,臂微一抖,董英杰一个跟斗就摔出去了。
说,1929年的夏天,暑期间在杭州省国术馆院内,他与杨澄甫先生在院中乘凉,谈论“棚”劲,他说:“杨师以右臂往我一挨,我感觉心中有如火烧一样难受”。这说明杨澄甫先生的推手造诣,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神而化之的境界。
余功保:
你们体会到的李雅轩先生的推手功夫是怎样的感觉?
陈龙骧:
我们跟随雅轩老师学习太极拳许多年,在推手方面也有同样感受,得澄甫真传,内功精湛,不仅拳架舒展雄伟、风格纯正,而且推手技术变化莫测,灵妙无比,平时在教我们推手时,两手只轻轻地往我们身上一放,沾其皮毛,我们立刻就感到情况严重,毫无办法,全身各部皆被控制,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知如何是好,这种虚无轻妙的
“问劲”,比那种沉重的刚猛劲难于应付若干倍,这种手法,哪怕你浑身力道很大,但英雄无用武之力,因为你摸不着实地,找不到重心。发劲冷快绝伦,不着痕迹,我们常于不知不觉之中惊然跌出,不知所以。曾总结说:“来无形、去无踪,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才是太极拳”。
不仅仅是我们体验,也有一些武术届的名家、领导体验后深有感触。记得在五十年代有一次在北京开会,大家在房间聊天,很多太极拳名家都在,一当时位国家体委武术处的领导同志说:“听说推手很有特点,能不能让我试一试”,推辞不过,让这位领导同志试了一试,这位领导也是行家,他说:“推手,随将人击出,放倒,但不沉重,轻灵虚无,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余功保:
在李先生的论述中,虚无的境界是很强调的。
陈龙骧:
是这样的。他认为,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阶段,上乘的功夫。
余功保:
太极拳前辈们的精湛功夫是通过不断地苦练得来的。但如何练也有关窍所在,认为推手的关窍在哪里?
陈龙骧:
关键在“松”、“软”。雅轩老师曾说过:“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松软,推手才会进步。”他说。当年曾问杨澄甫老师:“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发出去那样远,打得那样干脆呢?”杨师回答说:“我是松着劲的……”过去曾有人问少侯先生说,“您发劲时是松松软软的样子,如这样子还能有劲吗?”少侯先生答说:“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二位先辈的话虽然回答得很简单,但都强调了松软沉着是练好太极拳,练好推手的关键点。
太极拳论中说太极拳的发劲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种最终所要达到的无坚不摧的极其坚韧的“内劲”,是长时间的有意识的极松、极柔以后在身体内部积累转化而成的,这样是自然形成的本原状态,必然形成轩昂畅达的气势,浑厚的内功,以及轻灵沉着的应手。如果开始练太极拳不知从松柔人手,练推手时又心存坚刚硬抗的念头,心神意气不能真正放松,而只是在外形上柔柔扭扭,矫柔造作的做些柔和的假姿态,追求弧形的外表,而不知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会处处带弧形,为什么要有弧形的道理,这种练法和思想必以漂浮为轻灵,误以恒滞为沉稳,误人误己,既练不好太极拳,更练不好推手。
余功保:
太极拳的劲力功夫运用不仅体现在推手上,在器械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太极大枪是其中很独特的一种,在体现劲力运用上尤其明显。您的太极大枪演练是很著名的,在练习太极大枪上有什么要领?怎样才能练好太极大枪?
陈龙骧:
太极大枪是太极拳练功的重要器械。它主要包含十三种枪法。即太极四黏枪、太极四离枪、太极劈枪、崩抢、点枪、扔枪、缠枪,一共十三枪。
运用的时候,又以开、合、崩、劈、点、扎、拨、撩、缠、带、滑、截、圈十三字诀变化而成枪法套路。练习太极枪以太极拳练法要领为本。枪法贵乎“四平”。四平就是“顶平、肩平、枪平、脚平”。
神贯于顶,虚灵顶劲,精神提起,势雄壮谓之顶平。
以腰为轴,活泼于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谓之肩平。
持枪平稳,易攻易守,枪扎一条线谓之枪平。
劲起于腿,出步轻灵稳健谓之脚平。
持枪姿式多以中平之枪,所谓“中平枪枪中王”。持枪须稳固松活,持枪时以后手握其枪杆末端,以意握紧,不然练习和运用时将易脱把,劲力亦无法向前出发。握把时,末端不可露出一小段,术语称为“露把”。“露把”为枪法所忌。《手臂录》中说:“持枪必须尽根,余谓枪根当在掌心中,与臂骨对直,且灵活而长”。故“露把”既影响握腕的灵活,而且攻击长度亦相应缩短,不利运用,难收“一寸长。一寸强”之功。持枪之前手须松握大枪之中后段,以能灵活自如地来回滑动为要,所谓“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否则出枪不快、抽枪不灵、发力僵滞,成为“死手”。
太极大枪以练习抖枪为基本常功,持枪平正以后方可练习。抖枪时须以丹田内气,周身之劲,力由脊发,向前扎出,使松沉之内劲贯于枪尖,要枪出一条线,枪扎如放箭,前手不可离把,使枪上下波动,左右摇晃,后手不可甩腕。用枪时,屈腕向前甩手则力浮而不沉,枪摇而不稳。枪扎出以后,即迅速收枪,后手握枪向后贴腰抽回,前手则握紧枪杆中段向下采劈,身势随后坐下沉以助劈势。此时力达枪杆前段,使其颤动,此一扎一劈谓之大抖枪。练习日久则内劲日增,功力日进。
大极大枪练习和运用时要求枪不离腰,直来直出贴腰而去,不可左右摇晃,上下摆动,枪杆贴腰可使抢更为稳定,便于劲由腰出,出枪才不至于飘浮无力。
同时,练枪时还强调“三尖相照”,所谓“三尖相照”即是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此三点成一直线则能使周身之劲力贯于枪尖,出抢不偏不倚准确无误。
大极大枪以四黏枪为主要枪法。四黏抢须二人对练,一般称为黏杆。四黏枪是前进后退各四枪,即甲进步刺胸,乙则退步右[扌履]化,甲再进步刺腿,乙则退步左下[扌履]化,甲再进步刺肩,乙再退步右[扌履]化,甲再进步刺喉,乙则退步右[扌履]化,然后再转为乙攻甲守,周而复始,循环不断,你进我退,你攻我守,二枪相黏,永不脱离,如胶似漆,如影随形,沾黏绵随,不丢不顶,如太极拳之推手,以养大脑虚灵之感应,求其听劲而懂动之功夫。
大极大抢又以四离枪为重要枪法,离枪者,两枪不需接也。此枪法亦须二人对练,四离枪是甲攻“怪蟒钻心”刺胸,乙退后左格,甲再攻“仙鹤摆头”刺膀肩,乙则退后右格,甲再攻“鹞子捕雀”刺脚背,乙再退后下格,甲再攻“飞燕投巢”刺面部,乙再退后左格,甲乙二人你攻我守,我守你攻,亦须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四离枪看如太极举之大[扌履]和散手练习,练时虽徐徐缓慢,用时则虚实变幻迅急无比,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我枪之出,遇敌枪来格,我即可以“仙鹤摆头”之式将前枪变为虚着,使敌枪格空,我顺势换招进刺,使敌防不胜防,冷快绝伦,动人心魄。劈枪之用,常乘敌抢之来,我顺势向下采劈其前手或枪杆,运丹田内劲,可使敌枪脱手而前手。
崩枪之用,常在我枪恰在敌枪之下时,乘敌枪之来,猛然向后坐身,以枪杆向上崩其腕部,常可使敌撒枪后跌。
点枪之用,常在崩枪之后,敌如后退,乘势以枪尖向下点击其头部。扔枪之用,分为外扔和前摔二种枪法。外扔多用于向右下捞挂开刺我腿部之枪后,乘其抽枪上起之势,运丹田内劲向左上扔之,得机得势可使敌枪脱手飞出。前摔枪多用于向左下拨挂开刺我腿部之枪后,乘其退势向右前上步摔之,得机得势可使敌连人带抢跌出。缠枪者,以枪缠绕对方之枪杆不使看变化之机也;亦可以缠枪之“圈”晃扰敌之眼神,我便可乘势而取之。圈法是枪法根本,《手臂录》所谓:“枪法之用,要工于一圈,枪法总用则为一圈”。所谓圈者,即指枪头在运用中常作圆弧绕动。大极枪中的开合法,即所谓拦拿法,就含有圈法。开法即是拦枪法,是抢头向左绕半圆。合法即是拿枪法,是抢头向右绕半圆。缠抢则是绕整圆,所谓善用圈”以行著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缠枪以及拦拿枪法,所运之圈皆不宜大,以免防守空疏,出枪迟缓。
大极枪法不以花招取悦于人,而以朴实无华、气魄雄伟见其真功。枪枪皆非虚设,来去都有实用,枪法虽总名为十三,而其中变化莫测,奥妙无穷,何止千百。学者只要能遵照以上技法要点,默识揣摩,认真领悟,精益求精。自然能枪法精进,学有所成。

 
喜 欢

79

 
上一个: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开合、鼓荡”之体悟
下一个: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