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每一个人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都会觉得很诧异,甚至是空洞。人们难免会觉得这种想法真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传统太极拳只不过是一种武术项目而已。而武术也仅仅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罢了。它怎么能成为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呢?面对这种怀疑我想说,言我标新立异者倒是没错。但是以为我为了取宠而哗众乎则不然。
武,止戈也!虽然,在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人类由来已久的都是需要通过反击的方式J行自我保护。但是,在我国几的历史文化历程当中,我们是更乐于在不动用武力,或者付出最小淌耗的情况下来解决问题的。换言之,过去的“武”,是在久远的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以及后来的封建社会为了战斗而生成的“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然),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武"已经转化成了“治人技”。这是民族爱好和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体现。同时,也是不同时代的社会要求。而在所有武术项目当中,传统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也正是最为符合这层意义的所在。那么,既然“武”的发展能与时俱进的由“”进步为“治人”。传统太极拳又有何不能进一步的由“治人”变为“养人”呢?
谈到“养人”,我们就要说到传泛太极拳和非传统太极拳的区别。传统太极拳不求动作之难度,形体之华美。而是注重开合之法度,心意之内运。开合之法度说的就是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合乎规矩,则该方自方,该圆自圆。而开合为形体之动静,其动静又必然是来自于习练者的意识控制。这种意识的控制就是心意之内运。人的心神意识不过多的注意外部,那么就降低了耗损。少了一份对内部的耗损,也就多了一份对本源的涵养。正如《道德经》中所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古之圣贤言简意赅,直指众生的根本所在。这种哲理被传统太极拳的先贤们通过方法而进一步的落实。所以,习练传统太极拳者首要是放下。放下了那颗浮躁的,争执的,不甘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松了。所以,《李派太极拳谱》练拳歌诀曰:“凝神息气多恭敬,正心诚意立根基。”练拳的伊始只有做到淡泊宁静,那么,习练者就自然能够“心气儿”下降,实现“虚其心,实其腹”的效果。如此,不就使得习练者做到了根基得立了吗?以笃实之根基为切入点,所建之广厦必然可久长矣。所以,传统太极拳的习练先从“直指人心”为第一。而后,以此“人心”为根基再去安排周身之规矩,此与“人心”尚不稳健之非传统太极拳及其他体育活动又怎么能是一样的效果呢?
再者,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人体之运动就仿若人生之生存。是在动与静的相互交织中所完成的。生存之有序,则心情必顺畅;心情之顺畅_则必有利生存之有序。武禹襄先贤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也说道:“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所以,由人生生存之理可通传统太极拳运动之理。即,通过降低“心气儿”的消耗,使得“心气儿”“沉着”的向内,向下去发展。可又为了避免“沉着”在动静开合的运动中受到,就又得重新提到习练当中的规矩有序。因为,和煦的心意是附着于形体之上的,所以,只要形体的动静开合符合了规矩,那么,心意自然也就相应的得到了锻炼。这是符合古之圣贤老子所说的“无为之为”的。这种心意锻炼效果的不求自得是不造作的,不刻意的。也正是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的:“气以直养而无害”的体现。直养者,以正心,以诚意,以不争为真义。故对习练者有利无害。反之,则有害无利。所以,只要动静开合合乎规矩,那么,人体就会受益。人的精神底蕴也就会得到壮养。
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规矩首先要做到静态之下的“身法八要”。即,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坐胯,撑膝。这个“八要”的规矩在而后的盘拳走架当中时时都要保持好。在此身法的基础上,又要做到周身的关节处处都不许有僵滞点,不许挂力。这样,才能既真正的做到劲是从脚下之大地借出,又能避免在形于梢点的过程当中出现截力的情况。这就是传统太极拳为什么总是一再强调松的一个原因方面。所以,武禹襄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发劲须松净沉着,专主一方。”而在动静开合的规矩当中还要注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即,手脚之动静开合不可参差。手动则脚动,周身无有不动;手停脚亦停_周身无有不停。正所谓:“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薅草。”当然,我们言此并非是为了“打人”。而是意在说明手脚一整的莫大功效罢了。这种功效在“养人”的效果中,既是对小脑的锻炼,又是对人体内部的气血不求而得的做到了调动。而在开合的动与静之间还要注意衔接。在传统太极拳的术语上称为“转关”。于武清李派太极拳而言叫做“回环”。其关键处在于腰为主宰,腰为车轴。如此,动静开合方能如车轮转动而不息,绵绵而不绝。规矩能如此,则内里气机必是方圆自生,活似车轮矣!《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能轻柔的运之于内,形能合顺的行之于外。那么,我们每一个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者的身心会不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呢?是不言而喻的,而若普天下的国人都能够从这种传统太极拳的习练当中既陶冶了情操,又强健了体魄。其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那么,这无数的星火终将变化社会的浮躁风气。即其练拳的规矩道理也是完全可通行于各行各业。更何况,传统太极拳于法上是在塑造一个人的变化气质,于理上也是延续着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落实。
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从中可见,在制度下高速发展的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大潮之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后,我党已经明确并赋予了国家“内功修炼”的依据。即,通过对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取,来实现振奋民风,理顺纲纪的深远目的。而极富内涵的传统太极拳做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正是具备了这种作用和作为吗?所以,正确的传统太极拳习练在当今社会是具备一定的普世价值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