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24式太极拳健身法-范仲兰 许春英 吕春亭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0-25     浏览:246    


简化太极拳虽名为简化,但依然体现着太极拳严格的动作规范和深刻的动作内涵。而一些拳友对此并没有真正理解,在习练简化太极拳时,常常只是“肢体化”“简单化”地练习,其动作存在许多“缺陷”之处,致使虽习太极,却未得内外兼修之实效。仅用健身需求的眼光来看,简化太极拳就有许多细节值得探寻和揣摩。因此,笔者根据与拳友的共同体会,谈一点有关简化太极拳健身方法的粗浅认识,愿与大家相互交流,并求得指教。




一、旋转健身法




旋转是太极拳的共有特点,其旋转可用六个字概括,即用腰、运臂、旋踝。中医认为,太极拳之所以有明显的健身之效,其关键之一在于在旋转运动中使腰部命门这一生命要穴,以及手腕、脚踝等人体十二经脉的通路,得以有效的自我。




那么,简化太极拳又是怎样在旋转运动中实现自我而获得健身之效的呢?




用腰。在简化套路中,用腰也并非一种模式,而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云手式以腰带臂,使两臂画出两个交叉的立圆,而腰走的是两个环绕的平行的圆;野马分鬃式则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在腰间走出左右的回旋;右蹬脚式是以腰为轴,右左,左右走出多次的往返回旋;揽雀尾式则是在进退中以退时命门后突,进时裆走下弧而形成微微立圆;手挥琵琶式则是左、右、左三次转腰,走出明旋和暗旋。仔细揣摩,简化太极拳在用腰上不仅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各种表现形式都既具有明显的转动,同时也含有腰间的暗动和内动。如以虚步为式的白鹤亮翅、手挥琵琶、高探马、海底针等拳势,其三次动转即为明动和暗动的组合,其中第一腰动为向左微动(暗动)和内动;进而第二腰动为向右显动(此即以内催外);第三腰动则复为微动(暗动)和内动而转正(此即以外引内)。在此过程中,其显动构成拳势明显的基本动作形态,而暗动和内动则是一种内劲的潜转,也是内在劲意催动内气的自行流转,可谓是拳中的内功修为。因此,显动时,需求合度和旋转到位;暗动和内动时。则需意注腰间,做到“极小亦圆”,“劲由内换”。在完成以上拳势时,只有做到暗动(内动)与显动(明动)两者有机结合,即做到内外相合,才能使拳势进入内外相互引动的妙境,并获取修内练外之功效。




运臂。手臂的运行是其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形式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公转使拳势由起点而准确地达于终点;自转则是拳势劲力变化和实施自我不可或缺的运动形式。在完成拳势的过程中,只有两手臂公转和自转相互协调,才能体现拳势的内涵和招法的运用自如,从而获取健身之效。如练习右蹬脚一式时,在完成两次“抱分”(公转)的过程中,即需两手臂经过五次自我旋转。由高探马接右蹬脚,经左臂和右臂微外旋,使两手背相对抱于胸前;接着两臂向两侧分开,手心均向下施采劲,到达腹前时两腕旋转交叉,变手心向侧方;继而两手臂提至胸前旋手心向内,沉肩垂肘施以蚓;当再次分手时两手心均旋转向外并在微旋中与右脚蹬出上下相合完成定势。如上可见,欲使拳势劲意顺达并实现自我,就必须依靠两手臂公转和自转的有序结合。非如此,则会造成两手臂僵滞,紧张而致拳势散乱。




旋踝。旋踝并非太极拳特定动作,而是在拳势虚实转换及式与式之间衔接转换中所实施的“摆、扣、碾、提”等过渡动作,使脚踝形成自我旋转。拳势中的一摆、一扣、一碾、一提,是太极拳脚下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的规范要求之必需,同时亦在脚下的微旋中蕴含自我旋踝的保健作用。在简化套路中,有如由左揽雀尾接做右揽雀尾左脚扣、右脚碾提,以及转身搬拦捶向右后转体时左脚扣、右脚碾转、回步等细微动作,共约出现45次之多,可见简化套路由此而产生的锻炼实效,习者不可不从中细细品味之。




二、放松健身法




放松的健身意义在于在松静状态下,人体毛细血管舒张,促进血液微循环,同时,放松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的积极作用。




太极拳要求的放松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静态中的放松,一种是动态中的放松。静态中的放松犹如气功中的静功,心神入静,全身放松,进而进入无物无我的境界;动态中的放松则是在千变万化的拳势动态中依然不僵不滞、处处放松,由始至终,莫不如是。




笔者以为,简化太极拳作为基础练习,放松的关键就是要将放松实施到套路的动态中去。




如何在动态中放松?我们的体会是“松,而后动”,即是动之前先松,松之后再动。这样渐渐养成未动先松的习惯,久之自会去除动则僵紧之弊。下面仅就几种步法的放松举例说明。




1.弓步步法转换的松而后动。弓步转换主要包括进退和左右转换两种方式。其中进退转换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左右穿梭等,为以退为进、以实送虚、由虚到实的转换,即退时后胯即松,进时前胯即松,松使两胯虚实相生,转换灵动;左右转换如左揽雀尾与右揽雀尾、双峰贯耳与左蹬脚、如封似闭与十字手等,则需经过两次重心移动而完成定势。当重心左右移动时两胯切不可相互“顶撞”,即重心左移时不可将右腿之实顶到左胯上去,向右移动重心时也不可将左腿之实顶回到右胯上去,而要做到重心向哪一侧移动。那么哪一侧就要先松开胯、膝、踝三点,做到不松不动,而不使两胯产生“顶 撞”。松后的两胯要保持“尾闾正中”地将重心平移到后脚跟的垂直点上,当支撑的腿松虚踏实,形成中定之势,而后完成定势,以求得重心稳定。弓步转换重在两胯放松,两胯一松,两肩也随之“放在胯上”,因此,先松而后动自会胯松肩也松,上松下也松,一处松处处松。




2.虚步步法转换的松而后动。如手挥琵琶式,由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首先意想的不是后脚蹬地前跟,而是意想前腿胯、膝、踝依次放松,紧接着后腿胯、踝也随之放松。前腿松是为向下松沉,后腿松是为向上松提。此时当身体重心前移,后脚跟进半步时形成前实后虚,以其前实领起后虚,即前腿实中实,后腿虚中虚,使右腿在松虚中轻灵收进。接着右腿继续在松虚中移动重心,使前腿之实回送至右脚下,前腿由实变虚。




3.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步法转换的松而后动。其中,凡由高到低(如右蹬脚接双峰贯耳式)转换时支撑腿必先松开胯根,后屈膝落胯,降低重心,蓄内劲于脚下,而后以左腿之实送右腿至脚跟向前着地;由低到高步法的转换(如左下势式),当重心前移成左弓步时,左胯根必先松沉下塌,将内劲沉实到左支撑腿脚下,而后升提重心完成式。




如上可见,松而后动,实际上即是拳势虚实转换过程中的一种能量积蓄。松而后动使动作沉而不僵,从而避免胯根紧张、顶胯挺身、松懈、起伏之病态,使拳势在运行中达到应有的运动量。习者从松而后动做起,以增长腿部肌力以及平衡支撑能力,为日后练好放松这一基本功打下根基。




三、意气健身法




意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拳论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意到、气到、劲到”。太极拳的内功讲究“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从中可以看出,意与气是内三合的核心。这里的意,既是对前者心之所想的落实,也是对后者气的催发。练好意、气,对于增长内功,取得更明显的健身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练好简化太极拳,就必须逐渐深入到练意练气上去。




练意用意,对于习练简化套路来说可分两步走。第一步要以练“着熟”为主,即以动作规范为目标,做到心想规范,意在动先,在松静状态下,反复用心练形,渐至动作纯熟。当心无旁骛之时,全身心投入“着熟”之中,直至使“着熟”融入有意无意之间,即获初步成效。第二步则要以练习“懂劲”为主,“懂劲”首先要练出蚓,蚓⑹窍蛲獾呐蛘途,是太极拳八劲中之首劲。拳中意含蚓,则通体舒适,“将展未展,似松非松”,无过不及,富有弹性。在练习简化太极拳时,时时处处含有蛞猓并将蛞夤嗍涞骄⒙贰⒕⒌愕脑诵兄腥ィ是为练意用意的关键。如单鞭式,左手以蛞庀蛲庹箍着旋拉单鞭;云手式两臂以蛞庀蜃笥遗蛘妥旁谱。这样,可使习练者改变肘弯出现死角而至动作萎缩现象,并在练意用意中不断增长内劲。




气,一般指呼吸之气,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之气,则是指人体A内气、元气。简化太极拳动作结构及节奏与呼吸的配合并非一致。因此,习练简化太极拳应以自然呼吸为主,而辅以逆腹式呼吸法和以意导引法相结合,而引动内气的循行。具体做法是当过渡动作时应自然呼吸,完成定势时则要以意引领配合呼气。呼气时,可意想将气息一半呼出,一半沉入丹田;同时还可意想内劲由丹田发出,意想百会上领,气贯四梢。这样练习,既锻炼了深长呼吸,又催动了内气循行,久而久之,“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习者越发感觉到呼吸舒畅,内气充盈,气血旺盛,精力充沛,身心健康。

 
喜 欢

113

 
上一个:练太极拳的几个盲点-李万斌
下一个:修炼太极形气神 打开人体生命根-齐贵春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