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文化内涵-杨志英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1-22     浏览:326    


王宗岳《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其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内涵。从体裁上看,《王论》显然是一篇八股文,《吴文翰武术文存》第97页对此解析甚详,本文不再赘述。从内容上看,它又透露出什么呢?下面逐句解读。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太极”一词,语出《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处“太极”指派生万物的本原。




“阴阳”一词,最初指日光之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引伸为气候之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目睹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便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国语周语上》)。《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宋明理学,即新儒学创始人,后人尊其为周子。继承《易传》《中庸》兼采道学,提出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在其著《太极图说》中写道: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阴,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显而易见,《王论》之“太极”“阴阳”,也包括“动静”“刚柔”之理,便宗周子之说。武汝清(1803~1887,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仲兄)在《结论》一文中明确写道:




“夫拳名太极拳者,阴阳虚实也。虚实明,然后知进退。”




“阴阳”在太极拳艺上与内劲的“虚实”相对应,阴即实,阳为虚。二者互相依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以阴阳虚实体现太极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语出李亦《五字诀》)的神妙境界。正如郝少如(1908~1983)先生所言:




“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




《王论》中的“刚柔”与“阴阳”、“虚实”相对应,在打手时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人刚我柔,不丢不顶,走化制人。“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由弱转强,化被动为主动,以达到“我顺人背”的制人目的。




请注意,“我顺人背”之“背”字,其意源自何处,为何不用“顺”之反义词“逆”呢?清直隶广府一带(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口语中“背”即与“顺”意相反。如诸事不顺,叫“走背运”“走背字儿”;事情该办妥的未办妥,称“点儿背”等。“我顺人背”之“背”,意为不顺遂,为人所制,即“顺之反义也,研究者可关注之。




“无过不及”源自《论语先进》:“过犹不及。”意为过分和达不到不相上下,同样不好。朱熹《论语集注》:“道以中庸为正,过虽若胜于不及,其失中则一也。”其《中庸章句》题:“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孔子儒学倡导以中庸之道为最高美德,认为任何事物均有一定的度量界限,超过或达不到这个度量都是不可取的,故曰“过犹不及”。《王论》运用此道,强调中庸在太极拳走架打手中的具体应用规范,做到“无过不及”,“过”则失于“顶”,“不及”则失于“丢”。只有“无过不及”,才是不顶不丢,才是粘连黏随。而只有粘连黏随,才可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变化成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老三本”之“郝和本”为“力”,“自藏本”为功,本文沿用“自藏本”说)之不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一贯”,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和《论语卫灵公》:“予一以贯之。”意为一种道理或原则贯穿于事物始终。那么,贯穿于太极拳走架打手的原则是什么呢?这便是中庸,阴阳相济,虚实相间,刚柔和谐,“无过不及”。




“着熟”之着,本意为下棋落子,如只因一着错,输却满盘棋。此处意同“招”:招法、招势,“着熟”,熟于招法,是练习太极拳艺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懂劲”,第三阶段为“神明”阶段。




“神明”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谓无所不知,如神之明。太极拳的这一层次,已臻化境,“从心所欲”,随手而发,令人不可思议,因而称之为“神明”。




“豁然贯通”始于“豁然开朗”,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步,豁然开朗”。形容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引申为通晓领悟。清康熙帝为《御纂朱子全书序》中云:“而一旦豁然贯通之为要”。《王论》“豁然贯通”便源于此,这是修炼太极拳达到“神明”境界的顿悟体验。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不偏不倚”,上文已述,语出朱熹《中庸章句题》。《王论》所指之“不偏不倚”, 武禹襄(1812~1880)解为:“立身中正安舒”,“立身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向上,即寓下意”。武公还规范了做到“不偏不倚”“立身中正不偏”的身法十要,即: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




“左重则左虚……退之则愈促”。其句式结构显然脱胎于《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先天”一词,始见于《易乾》:“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西方哲学把先天等同于观念的或理性的,而把后天等同于经验的。《王论》“先天”一语当源自西方哲学,强凌弱,有力欺无力,快打慢,虽先天所赋,但不是不可以改变。太极拳便可将先天之弱势,经过后天艰苦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加以转变,求达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力,所谓“四两拨千斤”。那么,《王论》为什么会出现西方哲学术语呢?自清中晚期,西方的一些科学,哲学思潮涌入大清国门,尤其清末如魏源(1794~1857)、严复(1854~1921)等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哲学、科学,中西方文化思想发生碰撞交融。这就是《王论》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根源所在,从而由此可知,《王论》的写作年代当在清中晚期或晚期为确。有一件事可兹佐证。




霍文山――河北省永年县极有声望的古汉语老师,不通太极拳理。当他的学生赵宪平(当代永年太极拳传人)请他将《王论》翻译成现代文时,他说:“从遣词用语和文风来看,这是一篇作于清中晚期的八股文,或许更晚些,清末。”




笔者对古文常识知之甚少,霍先生的话难以求证,写于此诚望高明之士赐教。




“学力”一词,始见于宋范成大《钦定四书文》(阐述四书之义的作品集),卷首载有乾隆皇帝的谕旨,中有“国家以经义取士……于四子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觇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吴师文翰认为《王论》“学力”一词源于此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对于康熙、雍正、乾隆所作之序、谕旨等,竟相阅读而耳熟能详。所以,笔者吴师之推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论》对阴阳的阐述上文有解,不再复述。仅对“偏沉”作一查考。此语在广府口语中与“平衡”之意相对,如肩挑重物,一头轻,一头重,谓之“偏沉”。车载重物,左右或前后重量不均而失衡,称为“偏沉”等。此考是否确切,诚请赐教。至于对“偏沉”、“双重”的理解与把握,学界对此认识不一,且非本文研究重点,不作详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默识”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即默记在心里。




“揣摩”,语出《战国策秦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意为悉意探求,以合于本旨。




练习太极拳须“默识”各项要领,“揣摩”各种功理,“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所腾然……”(见《十三势行工歌诀》)以求“豁然贯通”而“阶及神明”。




“从心所欲”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为到了七十岁,我便随心所欲,也不会有越出规矩的可能。太极拳之规矩,即武禹襄规范的《身法》十要,走架打手一举一动必须明规矩守规矩,进而脱规矩而合规矩,久而习惯成自然,处处协于规矩,达于“物来顺应”(武禹襄语),随手发放,“从心所欲”。郝月如(1877~1935)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一文这样写道:




“若到此境界,则无所谓内外,无所谓不对。一举动则无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角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心应手,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则无不随心所欲矣”。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舍己从人”见《书大禹漠》:“稽于众,舍己从人”。孔颖达疏:“考于众言,观其是非,舍己之非,从人之是。”即放弃个人私见,听从众人公论。《王论》借用此语,主张打手时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郝月如先生更有细致阐述: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




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




那么,如此“舍己从人”,岂非不由自主,丧失主动权而“我为人制”了呢?是否定的。郝月如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一文中进一步阐明:




“欲要知己知彼,则先要舍己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而从人仍是为了由己。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则我之意牵引其而进;彼欲退,则我以意顺其而退;若彼欲往上,则我以意率其而上;彼欲往下,则我以意率而下;若彼欲开,则我以意挈其而开;彼欲合,则我以意挈其而合。能达此地步,乃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从外观之,似随人而动,然则人为我内形所控制,故舍己从人仍是由己。舍己从人非纯粹外形的随人,没有内形的支配是舍近求远。这样。不但无法达到舍己从人的目的,反会为人乘机而入(志英按:即‘我为人制’)故舍己从人须内外结合,周身相随,得机得势。其关键还是在内,能舍己从人,方能探知彼劲之虚实(志英按:即‘我为人制’)。”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始见《礼记经解》:“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清代人袁枚(1716~1798)在《随园诗话卷二四二》中写道:“为人不可不辨者:柔之与弱也,则之与暴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王论》之语使源于此。太极拳走架打手有内形支配可“舍己”而“由己”,无内形支配则“舍己”而“由人”。这岂非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吗?




综合以上分析,显而易见《王论》全文始终围绕儒家学说展开,处处浸润着儒家思想的营养,可谓“理唯一贯”。作者引用经书典籍,儒家语录,信手拈来,巧妙将中庸思想与拳术技艺融为一体,充分说明《王论》的思想内涵,即太极拳文化的思想内涵是传统儒家学所得倡导的中庸。当然,它的作者(姑且不论是否王宗岳)不仅是一位武学家,更是一位饱读经史之儒者,他所处的年代应在清中晚期或者清末。

 
喜 欢

148

 
上一个:从“见迹见形”到“无心成化”读《道德经》有感-罗永平
下一个:蜣奂钒葱卤喔杈骷扒呈-张宝银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