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解读“用意不用力”-杨志英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1-27     浏览:481    


“用意不用力”语出杨澄甫(1883~1936年)口述、陈微明(1881~1958年)记录的《太极拳术十要》,这是第六要:“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




文中未指明出处、较为模糊地表述“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实则源自李亦畲先(1833~1892年)的《五字诀・心静》“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而李亦畲业师、母舅武禹襄(1812~1880年)也多有相关论述,比如在其经典拳论《打手要言》中有这样的结论:“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十三势行工歌诀》中写道:“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郝少如先生(1908~1883年)在《武式太极拳》一书《意与力》之文中曾专题阐述。《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五字诀》《太极拳十要》《意与力》等关于“用意”的论述一脉相承。然而,武、李、杨、郝诸论,或语言凝练,或语甚概括,或晦涩难懂,或表达委婉,这对于初学者和一般练习者而言,常常难以把握而导致曲解误读。本文试图以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以为正确把握“用意不用力”的内涵,必须首先明确下面一点常识。




太极拳既然属于武术的范畴,就必须具有武术的基本属性,不能够孤立于武术之外而玄妙如神。它首重力量,次讲速度,然后才是技巧。共性远远大于个性,那种不讲力量、手无缚鸡之力便可随手发人丈余或发人于无形的太极拳技巧,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它只能诞生于文学作品之中。所以,太极拳应当也必须不排斥任何一种武术力量的训练手段。世界上各种搏击术,如散打、泰拳、空手道、柔术、拳击、自由搏击等实践充分证明,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术都会相形见绌。当力量占绝对优势时,勿需多少技术便会轻而易举地控制、降服对手。明白了这些,再来看“用意不用力”。




人具备两种基本运动方式:(一)定性运动,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与生俱来,比如吮吸、啼哭等。(二)随意运动,又称“自主运动”,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地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可以是对感觉的反应或因主观意愿而发生的,它是通过后天锻炼学习而获得的复杂的机能系统运动,比如吃饭、走路、穿衣、劳动、学习、社交等。具体到武术而言,它所练习的随意运动,如当受到外力侵袭时的反应一般为两种:或躲闪,或迎击。躲闪,练习敏捷的身手;迎击,即封挡,必发生顶撞,须强化抗击打能力的训练。但是,太极拳修炼者遇到外力侵袭时的随意运动则与此不同,更为复杂、高妙,要求既不躲闪,又不发生顶撞,即“不丢不顶”。




所谓“用意不用力”,“不用力”,并非不用一点力,而是“不使有分毫之拙劲(力)”,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力。一般的用力方式直来直去,方向明确,路线清晰而呈直线。太极拳用力则要改变已有的用力习惯或惯性,用意去控制。意,即意识。本意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太极拳“用意”则指用头脑控制力的方向、运行路线及大小,用力方向明确,而运行路线则呈弧形,其目的是不与对手之力发生正面顶撞,而是走化制人,“曲中求直”(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即上文所言之“不丢不顶”。不丢,即不躲闪,粘连不脱:不顶,即不顶撞,黏随不离。以此化解对方来力,求达“蓄而后发”(语出武禹襄《打手要 言》)。用力大小,随彼而定,一切从人,不要由己。进退有度,无过不及。彼进一分,我退一分;彼退一分,我进一分。正如李亦畲所言:“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




太极拳不仅每一招式要“势势存心揆用意”,而且每一动也当如此,由点及线及面,时时处处走圆求变。每一势,每一动都是一个“引化拿发”(郝月如语)由防转攻的过程,行功走架便是体验自身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时刻保持一种引化拿发的平衡状态,并设法对方的平衡,由此悉心感悟自身劲力不断变化着的运动状态。因而太极拳走架必然呈现“慢”的特色,外形看似慢,实则变化快。太极拳用意不在外形,恰如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意动的关键在于内劲的潜转,转换在于腰隙,就如同航船之舵,船的行止转向枢纽在“舵”。行拳打手者的“蛇”便是“腰”(即腰眼、腰隙),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意气君来骨肉臣”(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 腰的潜转指挥驱使肢体的动作,内动牵引外动。内动之本在于虚实的变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彼实我虚,彼虚我填,“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行功走架便是通过一些固定组合招式来练习意气的潜转,锻炼知己的功夫。与人推手是检验走架的水准,时刻感知对手的劲力变化并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练习知人的功夫。“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推手的练习,初学走化,再求发人。知进退,懂柔化;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人刚我柔,我顺人背;粘连不脱,精于化劲。此后,再求打劲发劲,如此方可称为“懂劲”。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写道:“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懂劲”必须建立在“招熟”的基础之上。“懂劲”,实则就是太极拳的“用意”。“招熟”,就是精于打招,对武术踢、打、摔、拿等技法了然于心,熟练掌握。尔后才求“懂劲”、“用意”,才有可能“阶及神明”。如果不懂招,招法疏,不会打招,打招不精,只求推手,便是空中楼阁,再高超的推手技巧在散手实践中也难有用武之地。因而,太极拳修炼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只练“招熟”,不求“懂劲”。跌、打、掷、拿、摔,样样精通,但这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而与其他拳术混为一谈。




二、只求“懂劲”,不懂“招熟”。推手万能论,不懂得推手只是双人对练的一种训练模式,不是散手。推手再精,作用于散手,另当别论,因为散手又有一套训练体系。因此,如果缺乏必要的力量训练,不研究招法的运用,那么,太极拳将与武术的基本共性脱节。




总之,修炼太极拳,用力是用意的基础,打招是打劲的前提。只有拥有力、能用力,才能善用力、巧用力,才能懂劲、打劲发人,这才是“用意不用力”的内涵。

 
喜 欢

225

 
上一个:拿住“放”字练松功-张志明
下一个:初学太极四要领-穆克利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