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很多人对太极推手的内涵不十分清楚,往往使这项活动偏离了它的传统味道。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在日常练习和比赛中,出现以力降力、顶牛、较力的局面;有的则一搭手就推摔拖拉,脱手撞击,甚至施冷手成了散打。这样的推手练了好多年也没什么进展,也不知道颉⑥邸⒓贰按、采、洌、肘、靠方法的运用和变化。因此,当他们碰到身强力大的对手,既使对方没练过推手,却败下阵来。为此,我们就需要认真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推手了。
一、太极推手基础
(一)推手基本手法
推手是以拳架为基础,拳技交流为目的的锻炼和竞技项目。初级推手以双方定步为主,手上运用八法,即颉⑥邸⒓贰按四正手,采、、肘、靠四隅手。推手可分单臂推手,双臂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大靠等。练法,若以手背外腕关节接住对方手腕或臂,则为蚴郑也称搭手,蛴星颉⒉颉⑸颉⑾颍徽菩南蛳拢手指斜向前划弧为捋,捋有斜捋、平捋、往上捋、螺旋捋;一手搭住另一手往前为挤,挤有前挤、斜挤、向上挤、往下挤;手指斜向上,掌心向前微坐腕为按,按有向上按、往下按、斜按、侧身按;手指呈窝形往斜瞅见或左右下带为采,采有侧身采、退步采、划弧采;掌心斜向往上左右伸展为,有平、左右;以手臂中节弯成三角为肘,肘有窝心肘、横肘、划弧射、螺旋肘;以上臂肩关节贴击对方为靠,靠有单峰靠、双峰靠、贴胸靠、背扎靠、靠。颉⑥邸⒓贰按、采、、肘、靠从动作用意,有四个要点:即沾、粘、连、随。把对方提拔上为之沾,我正人背为之粘,知己知彼为之连,舍己从人为之随。
(二)推手中的身法
推手有十种身法,即含胸、拔背、圆裆、护胃、悬顶、提肛、沉肩、垂肘、闪战、腾挪。其中含胸拔背是主要的,即胸不外挺,脊背舒展。亦不后弓,气自然沉得下,达到上身轻灵,下身沉稳。动则形如九曲珠,是指身体九处关节――肩、肘、腕、跨、膝、踝、颈、脊、腰,动作时连绵不断,相互呼应。其中肩、肘、腕、跨、膝、踝,又称六要点:四肢与腰合称五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称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内三合,内外合称六合。化解对方来力时,能节节松得开;发劲时,节节能贯串。周身开合自如,轻灵敏捷,上下都能协调一致,六合五弓柔和连贯,达到一动无有不动,方能较好地掌握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是指不用僵力,绝非不使太极劲。
(三)推手中的眼神
武术上的手眼身法步五个要点,眼是主要的,是左顾右盼,是练拳的帅旗,是心灵的窗口。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练太极拳的内三合。若养生与技击,对眼神练法要求不同,养生练法要求眼神内含,蓄而不露;技击练法要求看得平远,有放,有收。一接手时强调精气神,眼先手随,即眼到手到,眼先于心,心先于气,精神提起神贯顶,做到一搭手两眼炯炯有神,气贯长虹。
二、推手“用劲”浅说
在太极推手中,力和劲的区分,仍是当今太极理论的研讨课题之一。一般认为,力是产生于人体单纯的肌肉收缩,劲则由经过长期锻炼,依心行气促成。即用意念使人体的肌肉收缩和发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意劲的发放要比常力大好几倍,且有弹性,通常称“混元之气”。劲在推手实践中,有各种法度,简称“劲法”。只有领悟各种劲法才能松化随心,发放随意,这种劲法只能在长年累月的锻炼中才能逐渐掌握太极劲法的认真体会。太极前辈先贤创的劲法很多。本节仅列举五点在推手中有连贯意义的劲法。
(一)化发合一。是符合太极阴阳图形,半圈化、半圈发。化是在蛘匙《苑揭姥胯柔化的基础上,化解不是靠脚步前后走动当做走化,只能算以退代化,可称彼进我退,我进彼退。没有达到体内转化。不用力顶,不脱手,叫不顶不丢,是太极拳与人交手对抗中,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独特之处。《太极拳经论》中所述左重则左虚,右重由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讲的就是如何化。但化不是目的,是发人前必需的手段和过程;只有能化解来势,在化中寻觅对方的劣势,然后一举将对方发出。
(二)交叉“化发”。一旦粘住对方,就左化右发,右化左发,上化下发,下化上发,将对方来势化解之时,进发也在其中了。这是太极原理,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如对方向我正面进攻,我身微一侧,从横面发去,也叫直来横打,照此类推,左来右打,右来左打,上来下打,下来上打等。要做到眼到、手到、劲到,干脆敏捷。
(三)引进落空。也称引劲落空,是以柔克刚的上层功夫,推手中彼不动我不动的原则,如果对方也这样,岂不出现双方僵持等待的局面了。所以在接手中,对方不出力发我之时,我便用假象引逼对方出力,只有用引才能找出对方的动机和重心,然而顺势将对手发出。这就是引的目的,如意欲向左发劲,必先向右逗引,意欲向右发劲,必先向左逗引。这两者都是侧身引发,如意欲向上向其后发劲,则必先向下逼压;依此类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对方无所适从。亦可用假力故意顶抗对方,使其力量直扑,我便上下左右与之,再突然一松沉,使对方力点落空及至身体失重,立即抓住机会向前猛发,借力打之效果更佳。也可粘住对方,彼重我也重,彼轻我亦轻,这个重不存在双重,只是引对方出力,试探对方的动机,迫使其失策,力被我借用,一旦双方接手,如胶似漆粘住对方,使其松不掉,也出不了力,形成被动挨打的态势。
(四)蓄而待发。也是吞吐之法,只有蓄得进,才能发得出;蓄不是外形的退缩,而是心意的含蓄,这种不露形的内敛,要有较深的太极功夫才能达到。这个功夫必须在日常练拳中每一动作注意精气神的锻炼,才能逐步形成一种能柔、能刚、能发的灵活功夫之内劲。这个意念是长期练拳习惯形成积累起来的,是有目的地松,有目的地刚。正如先辈们归纳的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
(五)得机得势。怎样掌握化发的时间差,在太极推手,化、发、引、蓄,不是孤立单一的动作,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在化发引蓄中一气呵成,整个过程是无须思索的条件反射。前面所述,半圈化,半发,能发化也在其中,但也可先化后发,多走化一些时间,多探讨,相互学习。亦可粘住即发,化发没有具体的时间界限,快则几乎同时完成。初学者切记一定要先练好拳架,使腰胯松柔前送后收伸长,转动灵活化解,逐渐理解由外入内,化决不是外形左右扭动,前后走动摇摆。化要练成内在松化,如能辅助站桩,是帮助下身更加沉稳。要知道,基本功就是根本功来自拳架,要下苦功夫练好拳,不能凭力气,硬顶死撑,有时也许能得胜,沾沾自喜,认为人家推我不出就是好。要知道路子走错了,推了半辈子手,拳也没有打好,仍是太极的门外汉。只练了个硬拖硬拉玩玩而已,没有太极味道,别人不愿与你推手,你也很难再提高了。所以说拳架是筑基,推手是交流探讨,只有真正领悟轻灵松活的内在功夫,才能使对方无处着力,方可寻觅借力顺势将对方干净利落发出去。
三、怎样理解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必须气沉丹田。丹田的称谓原出于道家易经养生学,丹田在人体的具置众说不一,一说丹田在脐下二寸,有说脐下一寸三分。笔者认为丹田是人为意定的,应简单地说,是肾前脐后,即小腹部位。医学界称腹式呼吸,我们应理解丹田气,不是常人的呼吸气,呼吸气只能到达肺部,而丹田气可以通过意想在小腹蠕动,通常称元气,也叫意气、混元气,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是意念引导气血下行的结果。
人在娘胎里是腹式呼吸,出生后才改肺部呼吸,甚至到婴儿啼哭时仍保留腹式和肺一起呼吸。又如歌星和戏曲演唱家也常练丹田气,使宗气深长,唱腔更洪亮。再则装卸搬运工人肩挑或两人抬重物时,用的腹部沉气,腰椎的支撑,绝不是肺部压气,因肺在胸腔,使不上力,还要唤着号子上下前进换步,又如一个人躺在床上用意将小腹凸起来,完全不需要肺吸气。故气能到达丹田。
丹田为人身之本,真气汇聚之处,而在拳术中还有它独特的一面,依笔者的见解,丹田可分上中下三个部位,即上丹田位于印堂、二眉之间,是神气,使精神上领,思想集中,有全神贯注的感觉。中丹田位于小腹,是沉气,即意气聚存,重心集中的位置,像小孩玩的小木偶不倒翁,重心稳定的地方。下丹田是升气,也可叫出气,位于脚底涌泉穴,是人的力量根基,亦叫劲从脚踉起。所以气沉丹田,也称意守丹田,是练太极拳,尤其是推手,凡能气沉丹田者,是提高武术功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被别人推时,能显得轻灵沉稳,推别人时,力量更完整,发出劲远而干脆。初练推手,要以棚、捋、挤、按四正手定步打基础,切忌用力硬拖硬拉,绊腿摔跤式推手是中高级活步推手,要待日后水平提高了,再去体会学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