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弓步后腿究竟应该是完全蹬直还是稍微留有余地,是当前太极拳界相当大范围的人有争议与困惑的一个问题。许多人以为太极拳的什么都应该是弧形的、曲的,是没有直的;以为直的就是不符合太极拳。这是因为许多人认为直是不符合太极的。这恐怕已经是当前太极拳界的主流思想了。然而这种思想是一种误解。太极拳弓步后腿从近代太极拳家都是蹬直的变成现在有不少人是弯曲的,而且有竞相仿效的趋向。这种对于太极的误解应该是有重大影响的。
曲与直,太极都是不能离开的;太极无论是离开了曲还是离开了直,太极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认为直不属于太极,那么,就等于认为这样的太极不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了;那么,这样所认为的太极也就不能认为是传统所认为的太极了,而是一种臆想的太极了。因为传统所认为的太极是无所不包含的。太极拳也是如此,不能没有曲,也不能没有直。《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对此就有专门论述。古代太极拳拳谱里有讲“曲”的,也是有讲“直”的;然而“曲”与“直”又是分不开的。比如“提顶吊裆”讲的就是身躯直竖的“直”,然而这个“直”不等于将人体脊柱四个自然生理弯曲也消除了。人体的身躯直竖,脊柱的四个自然生理弯曲仍然是存在的,这也是属于“曲中求直”。“发劲如弓发矢”讲的也是“直”,然而这个“直”也是体现于“曲”中的。因为太极拳的发劲,手臂的动度极少。这在杨澄甫先生的著作里、李雅轩、姚继祖等先生的著作里都有反映,就是说,太极拳发劲时手臂仍然是弯曲的,这也是属于“曲中求直”。其它如“有上即有下……”等等讲的也是“直”,这些“直”也是于“曲”中反映出来。比如胸背两臂形成弧圈的“开合按势怀中抱”就体现了“有前即有后……”等的“直”。又比如“气如车轮”讲的是“曲”,然这种“曲”必须由“腰似车轴”的“直”来保证。这些阐述充分反映在太极拳里“曲”与“直”往往是相互有关的,太极拳的“曲”有不包含“直”的,也会是包含着“直”的。学练太极拳而排斥“直”是错误的。
太极拳提纲挈领的中心精髓是虽动犹静、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是根于脚的如练一气。太极拳无论什么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精髓;其条件与结果都是放松。弓步后腿完全蹬直,身躯的重量、内力都是通过大小腿等等骨骼与骨关节作用于地面,是无需大小腿局部肌肉用力的,因而大小腿肌肉是最放松的,力量下送上传的效率也是最高的。不然的话,后腿弯曲也好、后腿伸直而稍微留有弯曲余地也好,这种姿势劲力上下传送,大小腿肌肉都是需要有紧张的,尤其是发劲时是必然需要局部用力的;而且力量下送上传的效率也不是最佳的。再去看一看杨澄甫先生与牛春明、李雅轩等等先生的拳照,他们弓步定式后腿的小腿肌肉都是向后上方反挺的,明显反映后腿是完全蹬直的。然而后腿完全蹬直,外形上也不可能就是直的,蹬直后腿的小腿肌肉都是向后上方反挺就表现为弯曲,这也是属于“曲中求直”。无可置疑,太极拳怎么练不能迷信任何人,必须符合拳理。不能迷信的任何人当然也包括杨澄甫先生等等太极拳家。而太极拳根本的拳理就是“虽动犹静”、“如练一气”的放松,不是外形“曲”与“直”主观的姿势。如《杨氏老谱》所说“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显然,弓步后腿完全蹬直既符合放松,又符合“如练一气”的最佳要求,是完全符合太极拳根本拳理的;因而杨澄甫先生等等近代太极拳家的弓步是完全应该作为榜样、楷模的。所以应该坚决认为弓步后腿完全蹬直是正确的。而现在这种练太极拳后腿不完全蹬直是属于误会了拳理而发生的步入歧路,是一种不伦不类的弓步,是需要纠正的。
弓步后腿完全蹬直自然是不留一点余地。当然后腿完全蹬直了也无需再勉强用力往后上方,而是必须以最佳的放松、无需局部用力与力量下送上传有最佳效率为标准。后腿完全蹬直的感觉也就有像“制桌装榫,捶落榫入”那样“到位”的放松感觉。如果后腿蹬直稍微留有余地,保留一点弯曲,那就是没有“到位”,就不可能有“制桌装榫,捶落榫入”那样“到位”的放松感觉。练拳中弓步的后腿也不是一下子就蹬直明显不动一会,而是后腿由曲渐渐变直形成的,后腿完全蹬直只是形成“定式”时似停非停“到位一下”的一个过程。而在后腿没有完全蹬直之前后,后脚的劲力是不能贯通到手的;手虽然向前移动,实际是属于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无方向、无目的”的,是随时预备“随人而动”的。只有在后腿完全蹬直似停非停的“定式”之中,后脚的劲力才贯通到手。而这种劲力的贯通也只有在后腿完全蹬直“到位”时才是最佳的。
现在有许多人都是不认可太极拳弓步后腿应该完全蹬直的。而我此文的目的不是供人作为参考,不是告诉人弓步后腿完全蹬直也是可以作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样化的一种练法求同存异地存在,而是希望引起广大太极拳传承者们的注意,希望认为太极拳弓步后腿应该弯曲的拳友们改变认识、提醒对此有争议与困惑的太极拳传承者们,应该遵循、恢复杨澄甫先生等等近代太极拳家们的弓步传统。太极拳弓步后腿的标准是不能多样化的,是唯一的。那就是应该完全蹬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