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28
浏览:354
|
|
太极拳之所以强的前提,首先是因为它的柔弱,柔弱到极点才能坚刚到极点。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还有人在以为:太极拳不是大松大柔的,因为真正松柔了,自己就倒了。于是嘴上说太极拳要松柔,实际上自己根本就不敢松柔。始终还是保持着一份僵力。可是他们没有真正想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的功夫始终都上不了层次。太极拳本身就是道家功夫,丹道之学,形式不同而已。丹道之学,讲的就是反转乾坤,扭转气极,身上不着一丝气血之力,散落身外的神意才能和功态下产生的内气,融合起来存在丹田变成真正的内劲。太极拳的刚是因为它柔到程度了,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刚。柔的越透,然后才越刚,刚是有前提条件的。可是很多人,自己柔得还不咋的,就开始琢磨怎么刚来了。自以为是的认为,太极拳本来就是刚柔相济的,是一开始就有刚的,于是天天练发力,天天练刚,越发越僵,越发越练不出来。不知道太极拳柔够了才有纯刚。结果,交起手来柔也不如别人柔,刚也不如别人刚。连学了几年散打的人都不敢迎战,迎战就要挨揍,这种例子看到不少。道家思想讲的柔弱,不是虚弱。虚弱是病态的,衰败的,消亡的。可是柔弱是强大的,发展的,兴旺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就象初生的婴儿一样,有无限生机,有饱满的元气和旺盛的阳气,为整个生长过程提供了原动力。婴儿逐渐长大,变成大人,肌肉不断的长成,能量就不断的消耗,阳极而阴,最后死亡。这也是为什么要放弃气血之力即肌肉之力的原因。这种练功方法,不但能减少元阳的消耗,而且还能重新提炼出新的元阳来。太极拳功夫厉害之处,就在于此。所以好太极拳功夫的首先会是好养生的,两者是有根源上的联系的。很多老前辈学太极拳之前,旧病缠身,一练太极拳身体好了,功夫也出来了,这种例子也是很多。松柔,就象是一个闸门一样。开始学拳的人闸门会小一些,逐渐松的好了,闸门才越开越大,身上的功夫也是越来越强。直到有一天,身上终于松透了,功夫便出现透空,那时身上的劲道无论是虚灵也好,虚无也好才会有练出来的可能。相对而言,刚的问题就太小儿科了。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真正相信松柔。于是,闸门就关闭了,结果练了一辈子的拳,也只是练了一个假松而已,练了一个僵柔劲而已。发出来的劲,也不会是纯刚的,只是比外家拳松一些而已,毕竟有多松劲道才能发多刚。太极拳比的是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功夫的问题。层次上不来,下再大的苦功,也只是初级水平。那就象小学生不能毕业一样,下了一辈子的苦功,也只是小学的课本。随便拿一本中学的课本就把他给难倒了。层次从哪里来?层次从松柔来,只有真正松透了,才能练出高水准的太极拳功夫。太极拳的关卡古往今来,大家都说太极拳好,可是为什么成者却凤毛麟角。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两年的太极拳练习,我倒是总结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太极拳之难,首先在于难于改变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拳,哲学拳。太极之初,就是要你放弃平时的观念,平时喜欢练力量的,这时到了太极拳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病。太极拳不但不让你练力量,还要你把以前练的力量都卸掉,因为卸力量就是弃僵力,僵力弃了柔劲才能出来。可是多少人,在这时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很多人不够松。不够松的原因是,不会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会松的原因是没有明师,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说松,心里面却一直在怀疑松。不够松的结果,就是功夫一直都是上不了层次。什么时候真正松了,什么时候功夫才能真正开始进步。很多人你说他不松,其实比不练松的还是要松一点,可是你说他是真松了那又是假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假松,那他练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僵柔劲。几十年的功力也只能赢老百姓而已,一遇到稍微比他柔一点的人,他就是赢不了。难度之二,是能否理解太极拳以弱胜强舍己从人的思想。太极拳是不想赢人的时候,就赢了。它是被动的,柔弱的。正因为是等打的,才要听劲。如果主动了,怎么听,岂不是被别人听到了吗?很多人,一搭手就想赢人,以至于破绽百出。无论什么太极拳高手,他都要在合乎太极拳拳理的前提之下,才能赢人。因为太极拳是水,水的个性就是“ 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 ,没有落差给水的时候,水就是宁静的,可是一给落差给它,它就变得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可是又有一些人,把等打悟成了傻等,同样也是白费。太极拳就是这么奇怪的拳,不想赢的时候才能真正赢,又不许主动,又不许用强。赢人还得被动的赢,赢人还得用小力来赢。很多人又在这里被难倒了。到这里就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说是哲学拳,因为哲学是讲辩证的,辩证不过来的时候,就是停滞不前的时候。难度之三,在于换劲。太极拳每到一个换劲的地方,就是一个关卡,换过去了,你的功夫就换层次了,换不过去,那你就象永远也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样,一辈子都是小学生的水平。就象很多没文化的人一样,以前没有文化以后一辈子也是没文化。可是,换劲不是想换劲,就能换的,一定要有老师领你的手才能换过来。否则也是白费。到了这里,找不到明师的人,学拳的希望又变得渺茫了。难度之四,在于能否把太极拳活学活用,太极拳功夫练出来之后,你能把它发挥到什么程度,那就得看你个人的悟性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很多人以为,练太极拳只是求它的功夫和劲道,而忽略了具有太极拳特点的思想和兵法。太极拳功夫到底是什么,只是易筋易髓了而已吗?当然不是,太极拳一定要包括了意识、兵法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完整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又有说太极拳是心理拳的说法,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越让人琢磨不透你越有胜算,就象打仗似的,以奇致胜。用兵之道,也是讲究诡诈,兵法也用水来形容,“ 水无常态,兵无常势” 说的就是这个。因为太极拳也好,兵法也好都是来自于文化的源头-易经,另外太极拳和琴棋书画也都能找到相同的地方,道理也在于此。其它的关卡暂且不说,就光光这四个关卡,你想能难倒多少天下众英雄。太极拳为什么要拜师,为什么成者凤毛麟角就不言而喻了。我常常觉得练太极拳就象在爬一座充满迷途的山。许多人连入口都找不到,结果一辈子还没有真正开始爬山。有人悟性好一些的,找到入口了,可是走不了多远他就迷路了,结果一辈子又在离入口不远的地方停滞不前。这时,还真要老师来带,他才有走出迷途的可能。可是,也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到过山顶。这还不可怕,怕就怕,这个老师自以为已经到山顶了,而且这个老师的悟性更好一些,他便在他自以为是山顶的地方建起了宫殿,这时,他对每一个被领上来的人都说:你已经登堂入室了。宫殿里面虽然富丽堂皇,可是这个宫殿却是假的。而那些没有辨别能力的人,真以为自己到山顶了。由于主观,这一大帮人一辈子都失去了到达山顶的可能。更可恨的是,这一大帮子人,还到处去山下接人,说他们知道怎么去到山顶,还给他们自以为是山顶的宫殿的给大家看。这下惨啦!又有更多人去了这个假山顶,去的人多,宣传的人就更多。结果,越到后来,真正知道怎么去真山顶的人就越少。甚至,到后来,真正知道怎么去到顶的人的话也被当成了假话。长此与往,真人一旦老死,登山之事便后继无人。说到这里,想想看,多象现今之世的太极拳呀!太极拳可悲之处,就在于此,这也是前辈创拳之时万万无法想到的。虽然这样,可是我们还是要有信心,世界之大,真正明白太极拳的人还是有的,能否遇到,那就要看大家的缘份了。越来越觉得练内家拳一定要有好老师指点,经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练到好功夫。我觉得至少是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想教你的好老师,想教你就包括言传和身教缺一不可;其次就是自己的悟性和苦练,也是缺一不可。太多地方没有一个好老师的话,自己早就走偏了。记得自己有好长一段时间,劈拳已经练出整劲来了,常人和我一搭手就一边去了,我还经常和健身会所里面的人来试,结果把把都灵,再加上自己的太极拳的柔劲,更是如鱼得水,令大家都觉得不好对付。于是便沾沾自喜起来,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搭手放人时,更刚更猛。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是突然有一天,师弟和我推手时,我发现自己刚劲不好用了。师弟就算出去,也是因为经验,和功力,质量等不如我,并不是技术不如我出去的。所以,师弟出去了,我也觉得很费劲。一开始也没觉得咋的。反倒是有一天在朋友的饭桌上,老师说出我现在的技术不如师弟,我才开始吃惊。后来,我追问老师,老师说我的质量,身架的硬实程度,经验都比师弟好,可是师弟还是能和我抗衡,那就只能说明一点,师弟的技术比我好,要不他凭什么和我抗衡。这时,我开始迷惑了,平时老师看我和师弟推手,都是叮嘱师弟,不要想打我出去,先是尽量化解我就行了。而我,还是依旧象以前一样,尽量打他出去,只是慢慢的发现师弟越来越难打出去了。开始还没在意,后来才发现,这时老师说师弟是先从练化入手,是因为他的性格偏内向,不爱打人,那就练化为主呗。而我是属于爱进攻的,所以一开始练的就是形意拳,因为形意拳霸道,结果我一旦尝到形意拳的甜头之后,便忘了,太极拳的道理是,以弱胜强的,舍己从人,我的功力虽强,可是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来推手,肯定费劲的。我以前和很多功力深的人推手,之所以能够不输就是因为自己不想赢,不和他们搬力气才保全了自己,现在自己倒犯起同样的毛病来了。师弟也是这么练的,他现在还不能打我出去,是因为功力不够,所以先练个不输就行了,等到那时打人的东西也出来了,那就不好对付了。老师和我说,形意拳和太极拳在高层次上是相通的,形意拳为什么后来讲暗劲,讲化劲。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的明枪已经练出来了,对付差手肯定好用,可是对付好手一样难用。那你这时就要把它练暗了,其实就是“ 暗下毒手” ,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打人,成功率自然就高。这也就是形意拳的暗劲。其实太极拳不也是这样,是靠柔靠软来赢人,不也就是靠暗的吗?明的不行,我暗的来。这就是武术的道理。生活当中说某人奸滑,是指为人。功夫上面指的奸滑,就不是指为人了,那是指劲道。暗劲肯定比明劲“ 奸滑” 啦,可是到了化劲,那就是虚无的了,那又何止奸滑,若有若无的,简直就象鬼一样,难以捉摸,神出鬼没。说好听一点就是,功夫通神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现在研究怎样将人放出去是没有错的,只是不应该研究怎样明明白白的把人放出去,而是研究怎样不知不觉,偷偷摸摸的把人放出去。这样自然就要求自己的劲道越柔越软越松,才能让人在无法防备无法化解的情况下出去。形意拳习练之初是很霸道的,所谓形意一年是有道理的。那是明劲阶段,才显得霸道。可是到了暗劲,化劲阶段表面就显得温和很多,但是这时的拳其实内在更是霸道,只是为了蒙蔽你才显得温和。这时的温和就和太极拳的温和不谋而和了,和八卦掌的善变也是想合的。所以,以前的形意拳高手都是懂太极八卦的,只是哪个成份多少的问题。所以说,太极拳的软弱,温和也是表面的。那是为了蒙蔽人,所以才把内在霸道的练成表面软弱的,温和的。怕就怕现在很多练拳的把太极拳练成真的软弱的,温和的了,那就惨了!所以说内家拳练的就是兵法,是计谋,是诡道,是有道理的。也说明三家内家拳道理上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内在的拳理都是必须合乎阴阳,合乎道家思想的。习拳两年,常常会重新想起老师以前和我讲的道理,现在再回忆起来,觉得心里更加的透亮了。从一开始老师就和我讲套路的问题,他说套路不必练,但是拳架却要盘,只是不必按规定的路数来盘,只练几个单式就行了,甚至连单式都可以不要。老师教拳也从来不教套路,原来就会套路的人,就让他按照原来的套路,不管是哪一家的套路,只是帮他把拳味改过来;不会套路的就教几个动作而已。常人往往不会理解,以为老师不肯教他们东西,甚至有一些练了快一年的人,还觉得自己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其实老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教了东西,老师不在套路上要求我们,是为了在质量上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首先我们打拳的时间就了,虽然不按套路来盘架子,可是我们练拳的时间反而久了;其次是打拳的要领要求的更加严格了,从头到脖子,到肩,到胸,到腰胯,到脚;从外型到气息,从气息到神意,只会更加细腻更加精准。老师不教我们套路是不愿让套路把我们束缚住了,因为很多人一练套路就老在琢磨招式,早把拳理扔到一边去了。就算能按拳理来打,可是在行拳的过程当中,人们往往要分神去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时打拳的效果自然就会打折扣。可是如果只是练单式的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那时的气息,神意要想绵绵的融融的,自然就容易的多了。可是,练太极拳会盘架子,不推手就行了吗?这个大家当然知道不行。多少人盘了一辈子的架子,却从来不推手,但你说他练的不是太极拳他还不高兴呢。可他确实练的不是拳,而是操,不管他是不是名家教的也好。作个比喻,人就象一块铁,盘架子就象铁块在火炉里面煅烧,你天天烧,一下也不拿出来锤打,那你怎么烧终究还是一块铁而已。试想要成为一块钢,要经过多少次的锤炼,才能大功告成。这时的锤炼其实就是太极拳的推手。要想成为太极拳的高手就得在推手中千锤百炼,不从推手中过来的人,松也是假松,柔也是假柔。因为不推手就没法检验自己的松柔是否适度,自己的架子是否盘对了。要不怎么检验呢?那推手两个人随便推就行了吗?当然不行!这时老师的作用又发挥出来了。拳架,拳味,拳理老师都教给你了。要想成为高手就一定离不开老师来领手。因为功夫是自己能练出来的,层次却是老师帮你提上来的。要自己悟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岔道和误区实在太多了,那就象是一片原始老林,没有向导,轻易踏进去,只会有去无回。平时自己练的体能,只是一部分东西而已。要想穿越这片原始老林,非得有人带路才行。可是这片原始老林实在太大,太深,太远。动辄都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穿过去。作为一个向导来说,他必须从入林子的第一步就开始带你,他也得重新在里面走一遍。碰到你过不去的地方,他比你还急,他恨不得背着你来走;碰到你迷惑的时候意志消沉的时候,他还得鼓励你,开导你。路途中会遇到很多关卡,他会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帮你过关,但是脚下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才行。毕竟是三五年的路途呀!可是,你只要相信跟着向导走,肯定能走出去就行了。两年了,我越来越能体会老师教拳的心情,真的挺不容易,要教好一个徒弟得操多少心,留多少汗。希望我们进步的快一点,又不能拔苗助长,还得耐着性子,不到时候一点也不教,否则只会害了我们。太极拳之所以强的前提,首先是因为它的柔弱,柔弱到极点才能坚刚到极点。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还有人在以为:太极拳不是大松大柔的,因为真正松柔了,自己就倒了。于是嘴上说太极拳要松柔,实际上自己根本就不敢松柔。始终还是保持着一份僵力。可是他们没有真正想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的功夫始终都上不了层次。太极拳本身就是道家功夫,丹道之学,形式不同而已。丹道之学,讲的就是反转乾坤,扭转气极,身上不着一丝气血之力,散落身外的神意才能和功态下产生的内气,融合起来存在丹田变成真正的内劲。太极拳的刚是因为它柔到程度了,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刚。柔的越透,然后才越刚,刚是有前提条件的。可是很多人,自己柔得还不咋的,就开始琢磨怎么刚来了。自以为是的认为,太极拳本来就是刚柔相济的,是一开始就有刚的,于是天天练发力,天天练刚,越发越僵,越发越练不出来。不知道太极拳柔够了才有纯刚。结果,交起手来柔也不如别人柔,刚也不如别人刚。连学了几年散打的人都不敢迎战,迎战就要挨揍,这种例子看到不少。道家思想讲的柔弱,不是虚弱。虚弱是病态的,衰败的,消亡的。可是柔弱是强大的,发展的,兴旺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就象初生的婴儿一样,有无限生机,有饱满的元气和旺盛的阳气,为整个生长过程提供了原动力。婴儿逐渐长大,变成大人,肌肉不断的长成,能量就不断的消耗,阳极而阴,最后死亡。这也是为什么要放弃气血之力即肌肉之力的原因。这种练功方法,不但能减少元阳的消耗,而且还能重新提炼出新的元阳来。太极拳功夫厉害之处,就在于此。所以好太极拳功夫的首先会是好养生的,两者是有根源上的联系的。很多老前辈学太极拳之前,旧病缠身,一练太极拳身体好了,功夫也出来了,这种例子也是很多。松柔,就象是一个闸门一样。开始学拳的人闸门会小一些,逐渐松的好了,闸门才越开越大,身上的功夫也是越来越强。直到有一天,身上终于松透了,功夫便出现透空,那时身上的劲道无论是虚灵也好,虚无也好才会有练出来的可能。相对而言,刚的问题就太小儿科了。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真正相信松柔。于是,闸门就关闭了,结果练了一辈子的拳,也只是练了一个假松而已,练了一个僵柔劲而已。发出来的劲,也不会是纯刚的,只是比外家拳松一些而已,毕竟有多松劲道才能发多刚。太极拳比的是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功夫的问题。层次上不来,下再大的苦功,也只是初级水平。那就象小学生不能毕业一样,下了一辈子的苦功,也只是小学的课本。随便拿一本中学的课本就把他给难倒了。层次从哪里来?层次从松柔来,只有真正松透了,才能练出高水准的太极拳功夫。太极拳的关卡古往今来,大家都说太极拳好,可是为什么成者却凤毛麟角。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两年的太极拳练习,我倒是总结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太极拳之难,首先在于难于改变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拳,哲学拳。太极之初,就是要你放弃平时的观念,平时喜欢练力量的,这时到了太极拳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病。太极拳不但不让你练力量,还要你把以前练的力量都卸掉,因为卸力量就是弃僵力,僵力弃了柔劲才能出来。可是多少人,在这时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很多人不够松。不够松的原因是,不会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会松的原因是没有明师,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说松,心里面却一直在怀疑松。不够松的结果,就是功夫一直都是上不了层次。什么时候真正松了,什么时候功夫才能真正开始进步。很多人你说他不松,其实比不练松的还是要松一点,可是你说他是真松了那又是假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假松,那他练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僵柔劲。几十年的功力也只能赢老百姓而已,一遇到稍微比他柔一点的人,他就是赢不了。难度之二,是能否理解太极拳以弱胜强舍己从人的思想。太极拳是不想赢人的时候,就赢了。它是被动的,柔弱的。正因为是等打的,才要听劲。如果主动了,怎么听,岂不是被别人听到了吗?很多人,一搭手就想赢人,以至于破绽百出。无论什么太极拳高手,他都要在合乎太极拳拳理的前提之下,才能赢人。因为太极拳是水,水的个性就是“ 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 ,没有落差给水的时候,水就是宁静的,可是一给落差给它,它就变得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可是又有一些人,把等打悟成了傻等,同样也是白费。太极拳就是这么奇怪的拳,不想赢的时候才能真正赢,又不许主动,又不许用强。赢人还得被动的赢,赢人还得用小力来赢。很多人又在这里被难倒了。到这里就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说是哲学拳,因为哲学是讲辩证的,辩证不过来的时候,就是停滞不前的时候。难度之三,在于换劲。太极拳每到一个换劲的地方,就是一个关卡,换过去了,你的功夫就换层次了,换不过去,那你就象永远也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样,一辈子都是小学生的水平。就象很多没文化的人一样,以前没有文化以后一辈子也是没文化。可是,换劲不是想换劲,就能换的,一定要有老师领你的手才能换过来。否则也是白费。到了这里,找不到明师的人,学拳的希望又变得渺茫了。难度之四,在于能否把太极拳活学活用,太极拳功夫练出来之后,你能把它发挥到什么程度,那就得看你个人的悟性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很多人以为,练太极拳只是求它的功夫和劲道,而忽略了具有太极拳特点的思想和兵法。太极拳功夫到底是什么,只是易筋易髓了而已吗?当然不是,太极拳一定要包括了意识、兵法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完整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又有说太极拳是心理拳的说法,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越让人琢磨不透你越有胜算,就象打仗似的,以奇致胜。用兵之道,也是讲究诡诈,兵法也用水来形容,“ 水无常态,兵无常势” 说的就是这个。因为太极拳也好,兵法也好都是来自于文化的源头-易经,另外太极拳和琴棋书画也都能找到相同的地方,道理也在于此。其它的关卡暂且不说,就光光这四个关卡,你想能难倒多少天下众英雄。太极拳为什么要拜师,为什么成者凤毛麟角就不言而喻了。我常常觉得练太极拳就象在爬一座充满迷途的山。许多人连入口都找不到,结果一辈子还没有真正开始爬山。有人悟性好一些的,找到入口了,可是走不了多远他就迷路了,结果一辈子又在离入口不远的地方停滞不前。这时,还真要老师来带,他才有走出迷途的可能。可是,也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到过山顶。这还不可怕,怕就怕,这个老师自以为已经到山顶了,而且这个老师的悟性更好一些,他便在他自以为是山顶的地方建起了宫殿,这时,他对每一个被领上来的人都说:你已经登堂入室了。宫殿里面虽然富丽堂皇,可是这个宫殿却是假的。而那些没有辨别能力的人,真以为自己到山顶了。由于主观,这一大帮人一辈子都失去了到达山顶的可能。更可恨的是,这一大帮子人,还到处去山下接人,说他们知道怎么去到山顶,还给他们自以为是山顶的宫殿的给大家看。这下惨啦!又有更多人去了这个假山顶,去的人多,宣传的人就更多。结果,越到后来,真正知道怎么去真山顶的人就越少。甚至,到后来,真正知道怎么去到顶的人的话也被当成了假话。长此与往,真人一旦老死,登山之事便后继无人。说到这里,想想看,多象现今之世的太极拳呀!太极拳可悲之处,就在于此,这也是前辈创拳之时万万无法想到的。虽然这样,可是我们还是要有信心,世界之大,真正明白太极拳的人还是有的,能否遇到,那就要看大家的缘份了。越来越觉得练内家拳一定要有好老师指点,经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练到好功夫。我觉得至少是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想教你的好老师,想教你就包括言传和身教缺一不可;其次就是自己的悟性和苦练,也是缺一不可。太多地方没有一个好老师的话,自己早就走偏了。记得自己有好长一段时间,劈拳已经练出整劲来了,常人和我一搭手就一边去了,我还经常和健身会所里面的人来试,结果把把都灵,再加上自己的太极拳的柔劲,更是如鱼得水,令大家都觉得不好对付。于是便沾沾自喜起来,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搭手放人时,更刚更猛。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是突然有一天,师弟和我推手时,我发现自己刚劲不好用了。师弟就算出去,也是因为经验,和功力,质量等不如我,并不是技术不如我出去的。所以,师弟出去了,我也觉得很费劲。一开始也没觉得咋的。反倒是有一天在朋友的饭桌上,老师说出我现在的技术不如师弟,我才开始吃惊。后来,我追问老师,老师说我的质量,身架的硬实程度,经验都比师弟好,可是师弟还是能和我抗衡,那就只能说明一点,师弟的技术比我好,要不他凭什么和我抗衡。这时,我开始迷惑了,平时老师看我和师弟推手,都是叮嘱师弟,不要想打我出去,先是尽量化解我就行了。而我,还是依旧象以前一样,尽量打他出去,只是慢慢的发现师弟越来越难打出去了。开始还没在意,后来才发现,这时老师说师弟是先从练化入手,是因为他的性格偏内向,不爱打人,那就练化为主呗。而我是属于爱进攻的,所以一开始练的就是形意拳,因为形意拳霸道,结果我一旦尝到形意拳的甜头之后,便忘了,太极拳的道理是,以弱胜强的,舍己从人,我的功力虽强,可是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来推手,肯定费劲的。我以前和很多功力深的人推手,之所以能够不输就是因为自己不想赢,不和他们搬力气才保全了自己,现在自己倒犯起同样的毛病来了。师弟也是这么练的,他现在还不能打我出去,是因为功力不够,所以先练个不输就行了,等到那时打人的东西也出来了,那就不好对付了。老师和我说,形意拳和太极拳在高层次上是相通的,形意拳为什么后来讲暗劲,讲化劲。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的明枪已经练出来了,对付差手肯定好用,可是对付好手一样难用。那你这时就要把它练暗了,其实就是“ 暗下毒手” ,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打人,成功率自然就高。这也就是形意拳的暗劲。其实太极拳不也是这样,是靠柔靠软来赢人,不也就是靠暗的吗?明的不行,我暗的来。这就是武术的道理。生活当中说某人奸滑,是指为人。功夫上面指的奸滑,就不是指为人了,那是指劲道。暗劲肯定比明劲“ 奸滑” 啦,可是到了化劲,那就是虚无的了,那又何止奸滑,若有若无的,简直就象鬼一样,难以捉摸,神出鬼没。说好听一点就是,功夫通神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现在研究怎样将人放出去是没有错的,只是不应该研究怎样明明白白的把人放出去,而是研究怎样不知不觉,偷偷摸摸的把人放出去。这样自然就要求自己的劲道越柔越软越松,才能让人在无法防备无法化解的情况下出去。形意拳习练之初是很霸道的,所谓形意一年是有道理的。那是明劲阶段,才显得霸道。可是到了暗劲,化劲阶段表面就显得温和很多,但是这时的拳其实内在更是霸道,只是为了蒙蔽你才显得温和。这时的温和就和太极拳的温和不谋而和了,和八卦掌的善变也是想合的。所以,以前的形意拳高手都是懂太极八卦的,只是哪个成份多少的问题。所以说,太极拳的软弱,温和也是表面的。那是为了蒙蔽人,所以才把内在霸道的练成表面软弱的,温和的。怕就怕现在很多练拳的把太极拳练成真的软弱的,温和的了,那就惨了!所以说内家拳练的就是兵法,是计谋,是诡道,是有道理的。也说明三家内家拳道理上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内在的拳理都是必须合乎阴阳,合乎道家思想的。习拳两年,常常会重新想起老师以前和我讲的道理,现在再回忆起来,觉得心里更加的透亮了。从一开始老师就和我讲套路的问题,他说套路不必练,但是拳架却要盘,只是不必按规定的路数来盘,只练几个单式就行了,甚至连单式都可以不要。老师教拳也从来不教套路,原来就会套路的人,就让他按照原来的套路,不管是哪一家的套路,只是帮他把拳味改过来;不会套路的就教几个动作而已。常人往往不会理解,以为老师不肯教他们东西,甚至有一些练了快一年的人,还觉得自己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其实老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教了东西,老师不在套路上要求我们,是为了在质量上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首先我们打拳的时间就了,虽然不按套路来盘架子,可是我们练拳的时间反而久了;其次是打拳的要领要求的更加严格了,从头到脖子,到肩,到胸,到腰胯,到脚;从外型到气息,从气息到神意,只会更加细腻更加精准。老师不教我们套路是不愿让套路把我们束缚住了,因为很多人一练套路就老在琢磨招式,早把拳理扔到一边去了。就算能按拳理来打,可是在行拳的过程当中,人们往往要分神去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时打拳的效果自然就会打折扣。可是如果只是练单式的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那时的气息,神意要想绵绵的融融的,自然就容易的多了。可是,练太极拳会盘架子,不推手就行了吗?这个大家当然知道不行。多少人盘了一辈子的架子,却从来不推手,但你说他练的不是太极拳他还不高兴呢。可他确实练的不是拳,而是操,不管他是不是名家教的也好。作个比喻,人就象一块铁,盘架子就象铁块在火炉里面煅烧,你天天烧,一下也不拿出来锤打,那你怎么烧终究还是一块铁而已。试想要成为一块钢,要经过多少次的锤炼,才能大功告成。这时的锤炼其实就是太极拳的推手。要想成为太极拳的高手就得在推手中千锤百炼,不从推手中过来的人,松也是假松,柔也是假柔。因为不推手就没法检验自己的松柔是否适度,自己的架子是否盘对了。要不怎么检验呢?那推手两个人随便推就行了吗?当然不行!这时老师的作用又发挥出来了。拳架,拳味,拳理老师都教给你了。要想成为高手就一定离不开老师来领手。因为功夫是自己能练出来的,层次却是老师帮你提上来的。要自己悟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岔道和误区实在太多了,那就象是一片原始老林,没有向导,轻易踏进去,只会有去无回。平时自己练的体能,只是一部分东西而已。要想穿越这片原始老林,非得有人带路才行。可是这片原始老林实在太大,太深,太远。动辄都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穿过去。作为一个向导来说,他必须从入林子的第一步就开始带你,他也得重新在里面走一遍。碰到你过不去的地方,他比你还急,他恨不得背着你来走;碰到你迷惑的时候意志消沉的时候,他还得鼓励你,开导你。路途中会遇到很多关卡,他会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帮你过关,但是脚下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才行。毕竟是三五年的路途呀!可是,你只要相信跟着向导走,肯定能走出去就行了。两年了,我越来越能体会老师教拳的心情,真的挺不容易,要教好一个徒弟得操多少心,留多少汗。希望我们进步的快一点,又不能拔苗助长,还得耐着性子,不到时候一点也不教,否则只会害了我们。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