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3-08     浏览:366    
怎样练好太极拳:寓太极理论于拳术之中,故名为太极拳。欲练好太极拳,于理则须明无极太极的含义;于拳则又需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方能成功。我青年时从太极拳陈公发科学艺,即深爱此拳理精法密,本于太极正理。四十年来,虽每日细玩太极图,犹觉“太极”二字奥秘难穷,故我与太极拳之点滴认识,甚觉肤浅,仅为太极拳之皮毛耳。在此公诸于众,诚恐贻笑大方,尚祈有识个中真窍之同道不吝赐教是幸。
首先,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太极拳是怎样一种拳术?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性质?我认为,概括为一句话: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功拳术。性命双求也可称为心肾双求,心主性,肾主命;心象火,肾象水。性命双修就是要通过练习太极拳达到身体内部水火既济,阴阳调和从而健康长寿的目的。
太极理论,可以说是东方哲学中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在我国,从它出现到现在的二十多个世纪中,吸引了无数学者对之进行研究,使这个理论日趋完善而严密。太极拳的创造者,也正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延伸和推广,使它和武术运动相结合;使练武者通过练习这种拳术既可以防身自卫又可以祛病延年。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包万物。由无极而现有极,遂太极生焉,阴焉。所形象喻,太极为一大皮囊,内中阴阳旋转,互相调济以生万物。古之学者形诸于图,即太极图的由来。古代的求道之士,又以无极太极之理而象诸于人身,则人体亦为一太极;既为太极必有阴阳,而阴阳的代表即为心、肾。心属阳,阳中有阴,肾属阴,阴中有阳,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相济,太极为真,人始得以长寿。
宇宙中阴阳相生以至生生不息。阴阳互调又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上天下地人居其间,行之于人体则有三身,三身的含义即为精、气、神。精气神之舍为三丹田,上为天门(百会穴),下为地户(会),中为气海(丹田穴)。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精气神充足,即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明白了这些含义,练太极拳时必先求无极。“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学者练拳之先必站无极势,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无物,以至绝象觉明,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则太极生焉。随则两仪、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于其中。动则为阳,静则为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之间拳术已具。开始练习时,尤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精气神为人身至室,习练得必大进,实为练拳之最紧要处!
其次,练好太极拳还必须明白拳术的法则。过去有句话叫“宁传十手,不传一口。”由此可见拳术理法的重要。练拳者千千万,大成者实寥寥无几,其不成者多为不明理法之故。孟子说:“大匠海人,必以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拳虽小道,亦本乎正理。学者练拳务不可自专自用,以一己之念而致固塞不通,每以十年苦功而不见长进,甚或成病,颇为可惜!概练太极拳若专求力必凝滞不灵;专求沉重必失之园活;若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虚必神意涣散,轻浮无根。此皆为太极拳之大病,学者切记!要而言之,练拳时须身体和顺,舒展园活,而尤须神气圆满无亏。心神为君,气为统帅,在心意的指导下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贯身,以至于节节贯穿,不疾不徐,不刚不柔,不轻不重;于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无形中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增。练至功形圆满,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凌神于天门则身轻如羽,注神于气海测得其中和之道,可应万物。
通晓了拳义拳理,还应该在练拳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练拳时绝不可用拙力。太极拳是内功拳术,若用拙力,则周,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的沾、连、粘、随。
第二: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第三: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如是则气逆行而上,气不能归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
第四: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如此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痛功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而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和,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功至,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最后一个问题,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说。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之流布于周身,(上行则为转膀旋腕,下行则为转膝旋踝。)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使武术与导引互为表里。练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诨灏流行,一气呵成,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也。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气不离丹田(并非绝对),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
(按:以上文章可能是冯志强先生的学生整理成文,非傅钟文的文章)
傅钟文:太极拳近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这是值得高兴的。
我在少年时就爱好太极拳,承杨澄甫老师的启迪和教诲,不敢说有多大心得,不过,七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正因坚持不懈,认真练习太极拳,增强了我的体质。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 “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 “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问:(吴文龙)我住在,对太极拳有著极大的兴趣。可是我觉得的太极拳打得好奇怪,跟大陆不一样,打得不是很好吧,再不然就是商业气息太重。虽然说各家的庙拜各家的菩萨,我还是比较认同大陆的。我对陈式太极拳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是为什麽陈正雷老师与王建春老师打得又不一样(录影带上),请告诉我,或是告诉我王建春老师及陈正雷老师相关资料,不胜感激。
答:吴文龙同道,看到你的要求,你说的太极拳怪怪的,怪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对的太极拳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一些渠道也知道一些。当然,太极拳的根一般来说是在那些太极拳的故乡,在哪些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的传人传递的系统中。从我采访的各派太极拳传人中看到确实东西分析,太极拳有一个正宗传授的问题,这种正宗传授的效果是练拳以后能上功夫。如果你练了一段太极拳以后感到上了功夫,就可能是得到了真传。当然这种上功夫是经过自己的检验。
有些老师虽然是同表演一种拳,但是不尽相同,这是个人得到传授的不同和各个人领悟、掌握的能力有差异的结果。在我采访过的陈式太极拳传人中,冯志强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是得到一代宗师陈发科的真传,功夫也是一流
的。
你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买冯老师的录像带。陈正雷老师的录像带你已经有了,你可以自己分析得到一些你认为好的东西。
问:我爱太极拳,也学习过,但是学的不精。我在沈阳市太极拳单人表演赛中(陈式)只得了个表演奖:-(大家如果想练好太极拳也就是上、中、下三盘皆活得话,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我就是外家拳没有好好练所以……
答:你说,“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意思是外家拳练好了再学太极,功底会好。这个认识是对的。外家拳本身也是一种好功夫,你具备了一种功夫再练太极拳,应该说是好上加好。但是从你的说法中,好象有另外一种思想,不先练外家拳,太极拳的功底难以练好。如果是有这种认识的话,就不全面了。
太极拳本身是一种优秀的拳种,它在清末时,是一种无敌的拳种,故杨露禅、杨班侯在当时的北京人称为“杨无敌”,很多太极拳是没有练过外家拳的,他们的功底是从太极拳的练习中练出来的。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得不得到正宗的传授,一些人在十天八天的上学了一套拳,自己认为得到了太极拳的传授,这与正宗的太极拳传授是有差别的。在一般的上学习太极拳,要求很快有功底,这是要求自己太高了。
太极拳的传授,一般是在民间师承的传递中,它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在特殊的情况的下得到的。所以学艺比较难,难就难在找到老师和得到他的传授。
举例说,太极拳的拳架练习,本身就是上功夫的过程,一般人对拳架的练习不太了解,拳架的练习时,有诸多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要在每个动作中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了,就能增加功力,功底也有了。以上供你参考。
问:我的老师教我太极拳讲究的是空松圆透,他的推手也能将这些完美的体现出来,无论用多大蛮劲都毫无办法。但我听说在正式的太极推手比赛中,却充斥着蛮力相对,不讲求太极技术,以取胜为目的的状况,导致许多参赛队纷纷以类似摔交技能技术来训练,如抱石磨等等,练习上下肢的力量(以练死劲,蛮力,而非太极的劲力)。这些队在比赛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人有一种速成太极的感觉。因为如此训练数月,足以匹敌练习数年的人(一般练习的人)。严翰秀老师见多识广,《太极拳奇人奇事》我也用心拜读,深为书中所记述的名家身手折服,那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因此,在此我想向严老师请教,在推手比赛中有无真正运用太极用意不用力,达到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上取胜这样技术水平的选手?还是在比赛中无法运用这些技术,或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力有限,不会运用,导致比赛水平低下?另,我想请教太极功夫应不局限于年龄和体重,为什么参加比赛的名家好象不大听说。望不吝赐教!
一个爱好者
答:您好!我先实事求是地说,我更多的是接触民间的太极拳家,了解他们家传的练功方法和推手方法。对一些流行的推手比赛也在一些会议上看过,但是研究得不多。也与一些推手得过名次的人推过手,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不能说对推手不了解。平时也教学生推手,有一定的效果。国家为了推广太极拳,做了很多有效的推动工作,如举办太极拳、太极拳推手比赛,让太极拳不断地扩大影响。这是积极的。
至于你说的“在推手比赛中有无真正运用太极用意不用力,达到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上取胜这样技术水平的选手?还是在比赛中,无法运用这些技术,或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力有限,不会运用,导致比赛水平低下?”我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我听到的故事。
1991年,我参加了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理论讨论会上,吴式太极拳传人马岳梁先生边笑边说:“我有一个学生的学生,是我的徒孙辈,他是个杀猪的,他听说有太极拳推手比赛,要求参加。别人说,你学太极拳时间才几个月,连四正推手也不会划圈,与别人比什么。他不听,一定要参加,临时叫老师教他学会划四正推手的圈,就上比赛场了。结果,他以一个屠夫的力量将别的太极拳手顶下擂台,夺得了太极拳推手冠军。”在场听到的有当今国内外的名家,大家听了有摇头、有笑,以后就讨论太极拳的推手问题。
这个例子部分地反映了太极拳推手的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你指出的那些问题。不少太极拳运动员是这样上阵的。自然,结果就是没有多少太极拳的技术,更谈不上有太极拳的特点了。虽然过了这么些年,现在太极拳的推手比赛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这样的情况还存在。现在一些太极拳老前辈对这种情况是不满意的。每次开太极拳的会议,都有人议论这事。为什么不满意,以后怎么办?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我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1、什么是推手?
从太极拳历史上看,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不是竞赛的的形式。传统的推手是训练一种攻防的方法,这是练习太极拳独特的听劲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程序由浅入深,逐渐进入散手阶段。散手为实用,与敌人对抗就是用散手。而现在的推手的目的是以将对方当“敌人”看,以对方为胜利,这就超出了推手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近年来一些国际太极拳会议上,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点,将太极拳推手比赛改为“太极拳比手”。
1996年河南温县太极拳年会就设“太极拳比手赛”。比,就不是推手了,是以别人而分出高低。
太极拳推手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互相配合,一方不配合,就无法继续训练,就变成了“比手”了。
2、因为扩大了推手的含义,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对抗能力的人都可以参加,就演变成没有学过太极拳的人或不太懂太极拳的上阵,故有在太极拳推手比赛中的你说的那些现象。
话说回来,由于社会的原因,太极拳有过中断的年代,太极拳在传授上,有很多已经失传了。就是一些当代的太极拳名家,考察他们的练拳情况,也很少有数十年不中断练习的人,像过去时代的太极拳家如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以及其他太极拳门派的以太极拳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人,在当今是极少的。因此现在的人功夫与过去比自然是差多了。考察现在的太极拳选手,他们的基础与前辈人比基础就差,加上传授差,功夫与过去比当然也差了。这不是怪这今人不如古人,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与过去时代的需要不一样了。现代科技的发达,发明了可以代替人的功能的一种工具,损失了本身的一种功能。如人类发明了枪,人就损失了拳头的功能;发明了雷达,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功能也就减弱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不需要了。所以以过去的太极拳的功夫来要求今人是要过高了。
3、你说“为什么参加比赛的名家好象不大听说”,你提的问题很尖锐。过去,一些老一辈的太极拳在花甲之年还与一些外国的年轻的拳手相较,为民族争得了荣誉,现在确实名家没有参与这种比赛,原因何在?我感到可能是没有必要。但是很多名家在外国访问时碰到了一些挑战,他们中不少人能全身而回。他们是在一种为国家荣誉同时也为自己的声誉而战。说明他
们是有一定的功夫的。虽然在外国,来相较艺的不一定是拳王级别的人物。
当然,名家不参加比赛,也有时代的原因,不需要他们这样做。如果是杨露禅时代,他们可能就得持另一种认识和态度,或在擂台上胜而名扬天下,或败而退隐山林修炼再战。
最后,我认为太极拳是民间代代流传的一种武术,功夫是靠传授和练习而得的。你认为你的老师具有这种功夫,你就坚定不移地学习下去,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一条,自己是否上功夫了。学了多长时间,效果如何,自己知道就行了。
问:为何现今太极拳失去了神韵?
答:我想,这位网友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思想上一定有一些参照物的。不知这位网友以什么为自己的参照物提出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应该弄清太极拳的神韵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现在的太极拳是否失去神韵。
对于已经去世的那些为社会公认的、真正称为太极拳的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等,他们演练的太极拳以及运用太极拳的实践,我没有见过。而现在还活着的太极拳家见过上述真正称为太极拳中的个别人并向他学拳的人据我采访了解,也剩下极少数人了。现在要说太极拳的神韵,我们只能从一些书本上看到了。书本上的记载是当时人的见闻,也是可靠的。从我所收集的资料中,有一本沈家桢、顾留馨先生写的《陈式太极拳》中有这么一段《名家行拳实例》,是可以看到一些太极拳
神韵的:
“1914年前后,在前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终了时,全城各式武术家们,如纪子修、张策、尚云祥、王茂斋、许禹生等参加余兴表演。当时太极拳方面,有杨澄甫、吴鉴泉双演太极拳。他们采用的都是大架子,两位在表演时,使观众只觉得是在左右逢源之中前进和后退,滔滔不绝地起伏不已,好象站在小划船上横渡长江一样;他们的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显得含有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得圆时慢,极其匀清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他们进退时并不显出在进退,仅觉得逐步在变换姿势,表演完毕的时间约八分多钟,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名家们在走架子时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精深正确的要求,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学苦练,功夫到家的结果。但是内中如缺少往复的摺迭和进退的转换,要想达到这样动荡不已和一气呵成是有困难的。”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杨澄甫、吴鉴泉所演练的太极拳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就是这位网友所说的太极拳神韵了吧。现在难以找到象这样对一些太极拳宗师的文字记载,只能以以上的文字为参照物来说明太极拳在行拳上的神韵了。我相信,如果达到这样的水平,神韵应该是出来了。
我们看看这段文字对太极拳宗师的描述,说明了太极拳神韵有那些特点。根据描述,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认识:
1、“前进后退、滔滔不绝,如玉环无端。”这样的描述不用解释是可以理解到的了。
2、“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是显得含有坚刚。”这种说法是抽象了点,但是只能从文字中去体会。通常练习太极拳,有两种偏离的情况,一是片面地强调所谓的软,软得失去了太极拳绵里藏针的特点;一点是偏于刚,练得与外家拳差不多。很难做到看似绵软,内含坚刚。
要做到这里所描述这样,就会出现这位网友所说的神韵了。
3、“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这种情况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练习方法。现在的确很难看到了。方与圆,在太极拳练习方面,现在也很少有人在练习时注意。因为现在在太极拳演练方面对方圆的要求已经有所变化。在这方面难以回复到前辈太极拳那个时代的情况。如果将这一要求作为太极拳神韵的话,现在的确是失去了。这一要求是练拳者对太极拳演练的理解,但是在一些太极拳门派中,要求太极拳的动作都是圆的。方的情况是不出现了。应该说,过去对太极拳的方的理解和现在的人有所不同,现在在练习太极拳时,在除了个别太极拳种保留有方的动作外,一般都没有方的动作。至于快与慢,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只有陈式太极拳是快慢相间,其他的太极拳都是连绵不断,式式均匀的。这也是太极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了。如果现在把这种快慢的要求来要求太极拳的演练,的确也失去了一些神韵。因为标准不同了。问题是我们是否一定要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太极拳。现在的太极拳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神韵,这种神韵也是前辈的太极拳传递下来的。
4、“摺迭和进退的转换”,“动荡不已和一气呵成”。“摺迭”、“进退的转换”、“动荡不已”、“一气呵成”,这些要求是前辈演练太极拳的神韵的要求,如果说他们所传的后人在这方面中的某些方面表现不出来,也是实在。但是现在的练法也有所改变,现在也有现在的神韵。并不完全失去前辈的所传。
5、当然在神韵方面还是其他的内容,这是只是根据上面引述的内容来说的。
在原因方面,从引述的内容中看:一是现在的人在勤学苦练方面不如前辈。二是功夫方面不到家。这两点是现在的人在演练太极拳方面不如前辈。这是很自然的事。
按照这样说,结论是今人不如故人了。确实在太极拳的功夫上,今人与古人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时代不同了,时代造就一代太极拳家,时代改变着一种艺术,这是很正常的。过去的太极拳主要是用来保家卫国,当然也为健身,成为一代太极拳家的人,他们都是毕生练拳,以拳谋生,故他们必须以功夫来站稳脚跟,功夫好的太极拳家,肯定他所演练的太极拳有神韵。今天,太极拳经过了国家的挖掘和推广,现在能继承下来,达到今天的水平,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太极拳的传授有中断和青黄不接的情况,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太极拳恢复发展,这是太极拳界的春天。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太极拳这种时代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然后能以前辈的成就为榜样,将太极拳逐渐恢复到一定的水平。有了这种认识,我们不要看不起今人。现在的太极拳传人,是连接起今人和过去前辈的桥梁,通过这道桥梁,我们一定能在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问:现今太极拳流派那个是主流?
答:从中国太极拳的历史看,按照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生前在给我写的题词:“太极拳在中国流传有三百余年,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人陈长兴教授杨露禅,经杨氏祖孙三代教学于北京逐渐流传到全国,今已经遍及世界。”中国太极拳的社会化的首功,是杨式太极拳的始祖杨露禅,原来太极拳是在民间传授的。到了杨露禅,他在北京教拳时将太极拳开始传授给社会各阶层的人,有王公大臣,有清军将领,下层军人,他的儿子杨班侯、杨健侯、孙子杨澄甫等将太极拳更广为传授,使得太极拳进一步社会化,对太极拳走向社会,用现在的话说,走向中国与世界,杨露禅和他的后人作出了杰出的工作。所以有顾留馨先生对杨露禅和他的后人给予的如此高的评价。武式太极拳在武禹襄、李亦畲、郝和等人的传播推动下,在全国也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武禹襄、李亦畲的太极拳的理论,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放出的光辉也与日俱增。从陈长兴教了杨露禅后,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沟的太极拳传人到南京、北京传拳,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开始为社会知晓,影响也逐渐扩大。在解放后,陈家沟的太极拳濒临失传,是陈照丕先生于1958年还乡,在陈家沟传授太极拳,使陈式太极拳在陈家沟得到了继承,出了一批年轻的传人。近年来,河南温县大力推广太极拳,开了几次国际太极拳会议,在中国和世界有一定的影响,陈家沟的太极拳的发展势头正盛。
陈式太极拳的传人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教拳,一直到他去世,传授一批人,这些人在传授陈式太极拳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对陈式太极拳的传播起重要的作为,如北京的冯志强等就是陈发科的得力门徒。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发展的,吴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吴鉴泉将架子定型,并向社会传播。在解放初,在香港定居的吴式太极拳传人与香港白鹤派的传人在澳门签署生死状比武,吴式太极拳在港澳以及东南亚名声大振。吴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孙式太极拳在一代宗师孙禄堂的及其后人的传播下,在全国也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孙式太极拳在宣传传播方面做了不少有效的工作,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赵堡太极拳是近年来在民间得到承认的太极拳流派,赵堡太极拳传人在国内广为传授,在东南亚、港澳台有广泛的影响,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太极拳,推出各派太极拳的竞赛套路,举行了各个级别的比赛,各派太极拳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
以上情况,很难说那一派太极拳是主流,也不必将那一派太极拳定为主流,学者可以据自己的环境条件,老师的情况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拳种来练习即可。中国的各派太极拳都出过杰出的人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是国家推广的太极拳。事实上中国人、外国人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中国的太极拳,不分那一派是主流和不是主流,我们也没有必要来将中国的太极拳来分那个主、那个不是主。
在学习太极拳时,只要得到真传,能将功夫练上身,这就是达到目的了。现在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人,只承认自己所学的正宗的,其他派的太极拳是非正宗的,甚至认为除了自己所学之外,其他的太极拳都不符合太极拳要求的。这种认识有害于太极拳的发展,相信这些人在太极拳运动中也会改变自己的认识,克服派性思想,在发展太极拳的事业同进步。问:我是一名大学生,由于常年学业繁重身体体质比较弱。从各种渠道我了解到太极拳可以很好的提高人体素质并且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武术拳种。因此我非常希望学习并且习练之。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不知道如何选择好,是扬式。吴式还是陈式。请您指点。在书店中我看到有许多的太极拳方面的书,不知道如何挑选一本进行研究之用?
答:从你的来信看,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以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学拳的,但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太极拳来学。你的学拳动机可以促进你将太极拳学好。为了自己身体而学太极拳是可以学好太极拳的一个条件。一般过去学拳,有这样的三种动力,一是为了报仇,受欺负了,学好武术,去讨回血债。二是为了以拳谋生。三是身患绝症。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样的三种人可能会学好拳。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三情况有的已经过时了,如为了报仇而去学拳的人在现在的法制社会中已经不需要了。你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壮而学拳,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毅力学好拳。
至于选择什么拳,这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环境、老师和自己的初步感受。在你的周围,有什么人练习什么式的太极拳,可以就近来学习。天津有一位太极拳老师,他叫刘福厚,他会多种太极拳,多次到外国传拳,他对太极拳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开始学杨式太极拳的人会有利用于打好一定基础,以后发展的基础会牢固一些。”我认为他的认识有一定参考价值。我认为,现在的流行的太极拳都可以让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包括国家推广的数种太极拳竞赛的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等。
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我感到一定要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所谓真正懂得太极拳,是指这位老师一定经过正规的学习某一派的太极拳,而不是在公园里随便跟一个什么人学学,或参加一个短期的学了就教人的这样的老师。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比较难找。这样对自己的老师提高要求,是为了以后自己的身体练好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造。如果是为了一般的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随便找个老师也可以了。
现在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并不多。这种老师的特点是,他知道某一门派的太极拳的历史,传人,拳的特点,那些动作能锻炼人的身体的那些部位,知道拳的基本要领。跟这种老师练拳,没有任何副作用。练上十天、半个月,就会有一些的效果。练上三个月,身体上就基本上有明显的变化,是向好了方向变化。
这里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你学拳以后,自己感觉到饭量增加了,睡眠好了,身体强壮了。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你就要另外找老师。因为懂得太极拳的老师都能掌握自己的学习的进境的。我说的要求高的是既要锻炼好身体,又要让自己在防身、技击上进步的要求。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太极拳书来进行研究,就看你是选择什么样太极拳来练习就先选择什么式的太极拳书来看。但是,某一式的太极拳的书也很多,据我自己的经验看,最好是选择某一式太极拳的嫡传的太极拳传人写的书来看。为什么?因为太极拳的传授在过去时代,一般是保守的。真正的太极拳艺术,较为全面地传授是传给自己家里的人,这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其他的太极拳书,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
至于练习太极拳的基础问题,其实,练习太极拳并不需要有什么基础,普遍人能动手动脚,就能学习。当然有一定的文化的人,认真学习太极拳会更能理解太极拳的要义。如果是要学某一门正宗的太极拳,最好是第一次接触为最好。因为“学拳容易改拳难”。
问:(1)当初在学校学太极的时候,先学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然后学了亚运会四十二式比赛套路,并没有从什么基本功练起。练太极是否需要从诸如马步之类的基本功练起呢?
(2)练太极和练习引体向上、俯卧撑之类的力量训练,长跑之类的耐力训练,羽毛球篮球之类的竞技运动训练互相矛盾吗?可以同时进行吗?
答:你提出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碰到的问题,因为很多太极拳的书其中包括一些权威的太极拳书上对你提出的问题有的有明确的说明,有的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回答这些问题的依据是我根据一些名家对我传授和我自己的体会,以及总结一些学习太极拳的人的经验包括我的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给你参考。
一、关于练习太极拳是否要从马步之类的基本功练起来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现在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练习太极拳有一定的如马步一类的基本功,要从这些基本功练习起,或者说在练习太极拳时要配合这些基本功的练习。一种认为,练习太极拳没有专门的如马步之类的的基本功练习,或者说不需要这种练习,这种练习已经包括在太极拳动作中了。你如果看一些不同的太极拳书,你会发现有些太极拳只写太极拳架式和推手这样的内容,没有站桩、马步之类的练习,更没有像少林拳那些严格的桩功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练习杨式太极拳,现在的杨家后人写的杨式太极拳的书中就没有写到桩步练习方法的,但是实际上,杨式太极拳的“起势”、“提手”等一些动作的定式动作在一些太极拳书中当做一种桩功来练习,这样说,这也是一种基本功的练习。陈式太极拳最早的书是陈鑫写的《太极拳图画讲义》,里面也是没有桩功的练习的,至于后人写陈式太极拳时加上了一些基本功练习是他们的创造和发明。我曾经问过一些流派的太极拳家传的传人,他们说没有专门的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拳架里的动作的定式可以单独来练习,这就是基本功的练习,
不过,单式的练习要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的要求来进行。几乎所有的太极拳都以“起势”作为一个重要的来练习,特别是杨式太极拳对“起势”是十分重视的。有的太极拳传人还专门为“起势”写了一本书,作为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动法。现在虽然对太极拳的基本动的练习有各种说法,但是还原到原始的的练习方法上是上面讲的这些。你如果练习太极拳,可以按照太极拳的要领,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动作作为基本功的练习也可以。
二、练太极拳和练习引体向上、俯卧撑之类的力量训练,长跑之类的耐力训练,羽毛球篮球之类的竞技运动训练的关系问题,原则上说是没有矛盾的。关键是在练习某一项运动时是否能按照这一项运动的要求来训练,这样的要求一般人往往难以做到。比如,一个人练习了俯卧撑后,马上练习太极拳,可能一时放松不了自己的身心,那样效果往往不好。如果真的能马上进入练习太极拳的境界,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在自己对练习太极拳的各种要领还达不到很好地把握的情况下,最好是不要同时练习。特别是不适宜将少林拳和太极拳在一个时间段中混着练,这特别难把握。就是两种太极拳也不适宜同在一个时间段里练习,我说的两种太极拳是指民间传授的有明显不同要求的太极拳,不是指国家规定的套路。比如,你练习了杨式太极拳,最好不要马上练习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因为不同的太极拳运动、意念、内部的运转的方式有差异,练习起来不好掌握,有时反而出偏差。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和总结教学实践得出的认识,是一家之言。
三、对自己的太极拳练习,你可以不去理睬别人的说法,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按照一定的要求练习了,产生好的效果你就坚持下去,所谓好的效果就是自己练习后身体好、吃饭香、睡觉好,身体上没有什么不适,你就可以继续练习下去,如果有不良的反应,你就停止练习,总结在那些方面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你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这是最可靠的。往往有这样的人,迷信权威,但是自己按照权威人士的说法去做,却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你相信你自己好了。老师有名师,也有糊涂的老师,名师有时也不一定能从你的实际出发指点,只有你自己能知道你自己的事。这是有一个辩证的要求,既要有老师,又要靠自己体会,这样才能不会出偏差。
问:我练太极拳很久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练到什么地步了。请问如何判断是否上功夫?标准是什么?
答:现在终于有太极拳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我与你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了解一下你的学拳经历。如果今后我们交流,我们会有更多的话题。目前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为了健身的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一些仰慕太极拳高功夫的人跟人学了太极拳,一年二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道自己是否学到了功夫,或者说学到一点了,不知道达到什么水平,与人推推手,有时有一些效果,即胜利了,有时没有效果,即失败了,也不知道在那些地方胜利、哪些地方失败。就这样可迷迷糊糊的过去了若干日子。在我所接触的大量的太极拳爱好者中,都是这个样子。不知道你接触的是不是这样?其实,我过去也是这样学过来的。有少数人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思考,但是也迷惘而得不到要领。
从一门艺术或一门学科来说,在学习上都是有进境,有层次的。人的学业,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等,是一级一级的上升的。学太极拳当然也一样,因为它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人体的综合性的艺术,不可能没有进步的层次。这是理性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进一步讨论太极拳的上功夫及标准的问题。但是,现在为什么普遍的学拳的人没有这种认识和进行这种认识指导下的学拳呢?原因是很多的。先不去说它。既然学拳有层次,那就有上不上功夫和上功夫的程度的把握了。
1、练拳上功夫的一些现象。
这个问题事实也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上工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的。不是说今天上功夫多少,可以称量得出来,明天上功夫多少能称量得出来。但是,他也不是不可知的。自己总是能从总总感觉中觉察得出来。这种感觉一是自己觉得身体比过去好了。如吃饭、睡觉、精神、肤色等比过去好了。二是自己觉得很有力量,这不是叫人在练拳时用力。浑身有一股用不完的力。三是通过练拳将下盘练得稳定,一般人推不动。这不是外家拳的站桩一类的稳。是太极拳练习产生出来的稳。四是手上有一定的棚(?电脑中没有这个字)劲,这种劲能抵御别人的按手。这不是硬顶。如果这些能在练习拳架中逐步地练出来了,那么,可以说,他在太极拳的练习上走上了正道,只是走上而已。他自己会对太极拳产生生更浓厚的兴趣,可能会继续练下去。
2、如何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呢?
要有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的传授。现在的太极拳老师很多,有的参加太极拳短期学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二、三的月的人就教拳了,这种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最好要找到那种家传的太极拳老师,这种老师对自己门派的太极拳有真正意义的了解、认识和掌握。知道在那些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学生。但是这种老师并不轻易教人,他有很多条件。为什么杨式太极拳的始祖杨露禅要学拳18年就是这个原因。
有老师了,自己要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一招一式要先学得规范。不能自己作主张。按照老师要求来练习,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现在一般的人都吃不了这个练拳的苦,所以上功夫是一件困难的事。认真体会某一种太极拳的要领,将这些要领贯彻到拳架的练习中去。这是一件练习太极拳的人终生要做的事情。自己要有体悟自己练拳效果的能力,这就是自己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3、如果是以提高技术为主的,那就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推手,体会懂劲的功夫,能在推手竞技中取胜。
这是太极拳练习上功夫的现象,也是上功夫的标准。已经过世的太极拳名师傅钟文老师曾对我说:“一个练习太极拳的人什么时间上功夫了,有时说不清,就像一个人学书法一样,写来写去往往分不情什么时候进步,只要按一定正宗的要求去练习,他是知道自己在进步。”我认为他说得对。既分得清,又分不清,这是学问的规律。
 
喜 欢

157

 
上一个:郑曼青弟子苏绍卿谈学习太极拳基本心法
下一个:太极拳哲理-郑曼青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4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假如内容还不错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仔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