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羽球步法和传统的步法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还在用传统的步法的球友是时候改进一下了。以下是绿叶鸟健康小编教大家的怎样改进羽毛球步法 ,欢迎阅读!
怎样改进羽毛球步法:
而这种新理念和实践是由前中国国家队男单主教练,现韩国羽毛球国家队男单主教练李矛在93年提出的。大家都知道传统的羽毛球场上步法,主要以起动、垫步、跨步组成。距离稍远的情况下,垫步可晋升为后交叉垫步。而李矛教练大胆的了这样一种已经在大多球员心理根深蒂固的传统。现在看来这样重改变是非常伟大的。李矛教练在步法上的理念就是“改垫步为跑步,和等待”。
步法的运用变回最简单的跑步,也就是你怎么样跑步,就用怎样的方式去救球。这样的改变在短距离上更容易起动,速度更快,更容易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远距离的救球上除了以上的优势以外更加得节省体力,更有机会救到对手的高质量回球。(这样的对比可以观看80年代期间运动员的步法和95年后的运动员比赛的技术录象。差距对比其实是可以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屏弃原先看起来很规范的垫部,改用更加轻便的跑步,促使最后的跨步在髋部的活动面积增大,增加最后跨步的距离。而如果距离确实太远,在一垫,一跨的情况下还无法救到来球时,改进后的步法可以在跑步后,跨步前利用非跨步腿在小垫上一步。这样的步法甚至当运动员从场外都可较快、较轻松的接到网前球。
而“等待”便是先前文章提到的,不轻易晃动身体,不盲目打完球后回中心。以落地后第1步作为调整为起动中心对下一来球做出判断。
羽毛球步伐的关键不在脚上:
看了很多高水平的比赛录像之后,也尝试着拍摄了一些身边的业余高手、爱好者的录像,把这几种选手的步法进行对比分析。在经过近乎枯燥的观看、研究之后,似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羽毛球单打步法的关键不光光在脚上,而在于:身体上半部分的重心与下半部分脚步的结合移动,以及身体移动与击球手法的结合。为了行文的方便,在下文中,我们简称这种协调配合为手脚技术结合。
我们观看专业顶级选手的比赛,总是感叹为什么他们的步法也并不是飞快,但总能打出很好的球呢?我想这个问题不只困扰了我一个人。
我们先来剖析鲍春来,像他这样手长脚长、身体条件特别出色的选手,他的中心脚几乎不会长时间的离开场地中点,他的重心移动则比中心脚移动多出大约一米五的范围(请注意:身体重心是位于中心脚和移动脚之间的),他的击球手腕则又比自己的重心多出一米五左右的移动范围,最后他的击球点又比手腕长出了半米多的范围(这部分其实就是球拍长度在击球过程中的的绝对投影距离。)这几个范围就好像几个同心圆,围绕在场地中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职业高手们的击球为什么总是这么自如,因为他们的手脚技术结合得好。他们打球往往运用手腕的力量,一些顶尖选手则更是运用手指的力量,所以他们的大臂在击球中几乎是不发力的,小臂也不用屈曲发力,可以说整个手臂的长度都可以用来延长接球点的范围。腰腹部位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些业余爱好者,他们也能够在自己的后场把球打到对方的后场,但是他们的这种击球几乎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从大腿蹬步,到闪腰发力,再抡大臂,最后才引拍击球,这样的话,自己的身体重心和中心脚几乎都要移动到击球点的附近了,这样下身的脚势必就要比职业选手多跑了几乎三米的范围。这就是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在手脚技术结合上的巨大差距。
看夏煊泽比赛,正手上网击球,他的支撑脚(也就是移动脚)几乎踩在发球线上,而中心脚几乎就没有离开“T”点(双打术语:近于场地中点)。此时他的手臂几乎是伸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可以很轻松的选择放网、搓网前、勾对角、平推后角和挑底线高球。但是这样的一个姿势对于业余高手来说,都很难把球挑高过头顶到对方底线,因为手臂是伸直的,意味着击球只能运用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很多业余爱好者则更是连搓网前球都很困难了,因为对他们来说,搓网前球的时候身体的重心都要靠近网口,否则手感几乎难以保证。
再说盖德,他的身体条件很好,而且力量比较足,但是他的柔韧性却并不是最好的,即便是这样,他在头顶击球的时候,整个身体重心与击球点的连线已经和地面成60度角了,这样的身体姿态打头顶球对于业余高手来说也几乎是不能达到的,而且盖德在这样的状况下还可以把球很稳定地打到对方后场。而业余高手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已经选择反手击球了。其实大家可以去看看龚智超的经典赛事,这位柔韧性之王在身体状况极佳的时候,几乎可以在场地中点开始后仰,接对方的平高球,在头顶位击高远球球,这样的姿态连王莲香可能都要自叹不如了。
再来看我们的业余爱好者们,在击球过程中整个身体舒展不开来,下盘在飞快的移动,身体重心一定要跟着击球点跑,这样一来,脚步的移动就不得不加快很多了。所以说,本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羽毛球单打,步伐的关键不光在脚上,而在于手脚技术的结合。脚步移动快固然可喜,但是如果有意识地练习手脚技术的结合,加强手腕、手指的推拍击球力量,才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展现步法移动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