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生活 > 生活常识 > 

中耳炎的治疗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4-27     浏览:704    

文章目录

一、中耳炎的治疗该是怎样的
二、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三、如何预防中耳炎


中耳炎的治疗该是怎样的


1、治疗中耳炎可用传统疗法


中耳炎的传统疗法是物治疗:一般物疗法主要是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是单纯的物治疗很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并且难以高效治疗中耳炎,极易复发。


2、中耳炎吃中成治疗


2.1、中耳炎散:中耳炎散是治疗中耳炎的古方,并且对于治疗中耳炎效果显着。主要成分是乳香、没、冰片、甘草,用于治疗中耳炎出现的耳内闷胀堵塞,耳痛,耳鸣。乳香、没可调气活血,治疗气血凝滞,消肿生肌;冰片可透骨通窍、散热止痛;甘草则可益气复脉、调和诸。


2.2、龙胆泻肝丸:为耳鸣耳聋类非处方品。具有劳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3、黄连上清片: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内热火盛引起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患者,大便溏软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3、治疗中耳炎可用偏方


急性期最好采用正规的物进行治疗,慢性静止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使用下面食疗方:绿豆黄豆羹:绿豆160g,黄豆80g,红糖120g。加适量清水煮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白茯苓粥:白茯苓15g,粳米50g。白茯苓研细末,与粳米煮成稠粥。适用于脾虚湿困、上犯耳窍型化脓性中耳炎;扁豆山糜:白术15g,山18g,白扁豆20g,红糖适量。白术煎汤取汁,与其他煲汤炖烂。适用于脾虚湿困型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者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羟氨苄青霉素对任何年龄组的感染都是首选物,亦可用其他抗生素。肾上腺素类物可保持咽鼓管通畅,抗组胺类物对有过敏反应者常很有用。若有严重的或持续性疼痛、高热、呕吐或腹泻,鼓膜肿胀未破者,可作鼓膜切开术,让脓液流出。鼓膜切口可自行愈合。


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即通常所说的害耳底。它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有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能的发热、呕吐等。其后果是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它并发症有颅外并发症如迷路炎、面神经等。


2、分泌性中耳炎


2.1、耳聋: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


2.2、耳痛及耳内闷胀。


2.3、耳鸣: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2.4、儿童病人可表现反应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



3、卡他性中耳炎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鼓室内由于长期负压,使鼓膜内陷,活动的范围变小,因此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耳聋:常因反复急性发作,听力时好时坏,渐进加重。积液粘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耳鸣:耳鸣常使病人甚感苦恼,初可为低音调,晚期可为高音调(如蝉鸣)。


如何预防中耳炎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1、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排除,对疾病的恢复大有益处。



2、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的渗出即时吸收。

 
喜 欢

379

 
上一个:自然流产后注意事项
下一个:孕中期注意事项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