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群 > 有车一族 > 

有车族健康 六大方法帮你保护眼睛

作者:佚名     时间:2021-03-21     浏览:782    


保护有车族眼睛的健康,不仅对于有车族自身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做法。


1、开车前眼睛要得到充分休息


注意开车前不要用眼过度,因为在开车中需要集中精力用眼。如果开车之前眼睛就很疲劳了,会很影响开车的,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平时想要缓解眼睛疲劳,可以适当转动眼球,锻炼眼球的活力,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视力疲劳、提高视敏度的目的。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仅开车前,要让眼睛获得足够的休息,而且在开车中途休息的时候也要注意让眼睛得到休息。对于此,即可以采取转动眼球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远眺的方式,睁大眼睛去看远方,当然能看绿色植物的位置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2、戴保护视力


如果开车时阳光强烈,最好戴太阳镜,防止紫外线伤眼。夜间行驶,对面来的汽车强光耀眼是个难题,极易分心,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最好戴司机夜间专用的护目镜。不管白天还是夜间用的护目镜颜色不要太深,否则不容易发觉路障而导致事故。


一旦生了眼病,除注意休息外,还要及时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切勿带着眼病去开车,那是很危险的。如果发现患有近视、远视或散光,要及时选戴合适的以矫正视力。


3、音响声音过大也伤眼


开车时,很多人都习惯一边听歌一边驾驶,有的人甚至喜欢将音乐声调得很大。噪音影响的不仅仅是听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损伤眼睛的健康。若噪音超过90分贝,人的眼睛就会提出“”。90分贝的噪音会使眼睛区别光亮的敏感度降低。115分贝的噪音可使眼睛对光亮度的敏感性下降20%。噪音越大,视物的清晰度就越差。


建议大家,最好放一些有利于心情舒缓的歌曲,使驾驶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专心驾驶。


4、夜间开车别吸烟


夜间开车对眼睛的要求以及伤害都是最大的。夜间开车时,驾驶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瞳孔扩大,眨眼频率低于白天,特别容易引起眼睛干涩、酸胀、疼痛、怕光、灼热感等不适,甚至还会引起视力下降,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等。


建议夜间开车者,最好使用相对柔和的近光灯,不要开刺眼的远光灯,避免两车相遇时因灯光刺眼影响视觉而导致事故。夜间行车应避免因缺氧、吸烟或过度疲劳引起的视疲劳综合征。视疲劳是夜间行车驾驶员的常见症状,夜间开车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行车过程中不要吸烟,尽量保持驾驶室内空气新鲜。开空调时,要时常开窗透气。若出现明显的视觉疲劳,应立即停车休息,做一做眼保健操。


5、开车途中多眺望


要学会经常眼睛。每天花点时间用手双眼,这样可以保持眼部的活力,预防视力下降。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向远处眺望。在休息停车的时间里,放松眼球,极目平视远处,以调节眼部肌肉,这对缓解眼睛疲劳有很大的作用。


要经常活动眼睛。适当运转眼球,锻炼眼球的活力,这样能让眼球更加灵活、敏锐。还要养成经常洗眼睛的习惯。用热水、热毛巾或蒸气等熏浴双眼,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能减少患眼病的机率。


6、开车族应避免维生素A缺乏


平日里经常开车的人,要注意营养,合理膳食,常喝茶。锌、钼、钙、锰和铁都是眼睛营养不可或缺的矿物质。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眼睛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会影响视紫红质的合成速度,造成夜盲症。维生素B2是保护眼睑、球结膜、角膜的重要物质,缺乏维生素B2时,会出现流泪、视物模糊等现象。


维生素C是眼球晶状体的重要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时会使晶体受损,变得混浊。茶叶含维生素A、维生素B2、钼、钙、锌等对眼睛有利的营养素,所以驾驶员常喝茶能加速视紫红质合成,有效保护视力。

 
喜 欢

431

 
上一个:出租车司机如何从饮食方面保养身体
下一个:开车的朋友一定要警惕服用感冒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