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猜灯谜的来历是什么 1、猜灯谜的来历是什么
灯谜,在中国习俗的活动上会称做猜灯谜,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将灯谜结合赏花灯,变成许多人可共同参与的猜谜游戏。方法是将谜语贴在灯上,多数谜语都是诗词,猜中谜语的人,有时可获得奖品。随着时代改变,现今的灯谜活动未必都将灯谜写在灯笼上。
2、猜灯谜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3、猜灯谜由来有什么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
猜灯谜的规则是什么 1、谜底不能“露春”,即谜面中已经有的字不能在谜底中出现。谜底谜面不能重字。
2、谜底和谜面不能“倒吊”。一条谜中若有大概念(属概念)和小概念(种概念),那么小概念应放在谜面,大概念应放在谜底才合理,否则叫“倒吊”。
3、谜底与谜面之间不是本义直解,必须有别解。
谜底别解也称“别解在谜底”,是传统正宗的制谜法门,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别解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谜面文义取本,但谜底文字却取歧。例如:“伤口愈合”(打经济名词一),谜底是“创收”。“创收”的本义是指“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但如今将谜底的“创“别解作”创伤”,“收“别解作”收缩”。“伤口愈合”也就是创伤合拢长好了。
4、谜底不能以谐音扣合谜面(标格的除外)。
大家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但它们的字形、字义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同字不同的谐音字。灯谜是一种严谨的文学形式,不同于民间谜语和歇后语,不允许谜底直接以谐音扣合谜面。
猜灯谜有哪些作用
其一,娱乐作用。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中,猜灯谜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总是以轻松活泼、健康、欢乐为基调,以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形式,使人们在愉快的娱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
其二,教养作用。通过猜谜和制谜,能够锻炼智力、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开拓眼界,也可以温故而知新,复习和巩固已得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它是一种“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授知识于课常之外”的极好形式。
其三,鼓运作用。灯谜结构比较简洁,不能象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哪样,用很多笔墨描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尽管如此,它还是尽可能根据自身寓庄于谐的特点,把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浓缩于小巧朴实的形式之中,创作出结合形势、配合时事,内容健康、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鼓动群众,服务社会。灯谜对于清除精神污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