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叫拳架,我以前也是一知半解,学拳时只听老师说注意你的架形,当时的理解就是打拳的架子与形态是否正确,仅此而已。今年六月一日,施高英老师冒雨前来江阴指导。施高英老师是王庆玉先生弟子,为傅钟文先生之再传。从此,我与施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施老师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方使我对拳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循序渐进,循规蹈矩。杨式太极拳在武术门派中,是极为严格规范的一个拳种,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一定要循序渐进,守规矩行拳。初学者开始习练时,手、眼、身、法、步和方向角度,都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急躁冒进和随意性。尤其是太极拳拳架要领,对身型技术要求等,要明规矩、遵规距、守规矩、合规矩,明明白白练拳,使每个招式每个动作都符合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要根据老师的言传身教,规矩练拳,用心体悟。学练太极拳,我们就是要从一招一式的拳 架子学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融会贯通,慢慢的再从拳架中渐渐体会内意内劲,把握内意内劲的技巧后,渐渐要让内意引领肢体,随着意念的运动,身体便自然作出反应。回想习练之初,我是一身的僵劲和拙力,不懂得放松,不会找劲,行拳走架全身用力,往往是顾此失彼,身体协调性极差;尤其是拳理拳法是一窍不通,对每个招式的具体攻防含义也不知道,更谈不上分清虚实与开合等。现在回过头看看,这哪是练太极拳啊?就连太极操也算不上!据此,我认为拳架不是简单的练架子,练套路。拳架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拳架是太极拳晋级的台阶,拳架是太极拳精深的桥梁,拳架是练好太极拳“之母”。
二、明师引路,悟道在己。太极拳要大成必须有明师引路。太极拳不能无师自通,更不能自学成才,必须要有明师“引路”、“口授”方可入门。拳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择师事关太极拳功夫的成败,也是跨进太极拳大门的第一步。回想习练太极拳初始,我是既翻书本又看视频,跟着老师模仿练,有的问题似懂非懂,有的理解是自以为是,数年下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太极拳大门在哪儿根本找不着边,甚至越练越不对劲。自从得到施高英老师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的勤练感悟,拳艺得到很快提升,拳友们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对此我是体会颇深。
三、精一求精,贵在专一。习练太极拳不能贪求数量,要做到“精一求精,贵在专一”。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身体不好,促使我六十岁学打拳,虽然前后也有几年的时间,但是从来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学太极拳是依样画葫芦,先前老师在教别人怎么打,我也跟着怎么打,凭着自己的坚持努力和一点小聪明,学会了不少太极拳的套路。从简化太极拳到国家推广的普及套路,从竞赛套路到传统套路,从单剑到单扇,从杨式到陈式,共计十几套拳、剑、扇等。随之身体也逐步好转,当时感觉自己学练得还不错,觉得我会打太极拳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体悟的不断提高,自己恍然大悟,太极拳是那么的博大精深,那么多的太极,探索了一辈子的太极拳,也没有领悟到太极拳真正的精髓在哪里。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我练的都是花架子、空架子,无非就是肢体在运动。自从遇见施高英老师,我从此迷途知返,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贪多嚼不烂”。于是开始反省,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精一求精。要实实在在的学会一套拳,打一套明明白白的太极拳,那就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否则就算能打十套、百套,也只能说是简单重复的肢体运动。于是我开始向太极拳精一求精方向转变,专心致志学习前辈留下来的太极拳理论,持之以恒地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我感悟到,只有精一求精,才能精益求精;只有精一求精,才能触类旁通;只有精一求精,才能博大精深。路走对了,方向也找准了,学习太极拳的劲头也就更加给力了。
(参考资料:傅钟文、傅声远、傅清泉编著《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
钱金瑞:无锡永年拳社江阴辅导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