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精神健康。根据精神健康协会的报告,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000多万人患有抑郁症,约占全国人口的9。5%。但是,抑郁症的治疗,尤其是物治疗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多数患者都觉得这不是一种可以用治疗的疾病。据估计,在每5位抑郁症患者中就有1人没有就医治疗。而这个数字,在国内应该更高。 抑郁症就诊率很低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何燕玲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由于脑部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病症,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症状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沮丧、绝望,甚至出现倾向。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在需要使用抗抑郁物的患者中,前来就诊的大概只有1/4到1/3,约七成人没有吃。他们不是因为病情反复发作,扛不下去了;就是因为一发作就太严重了。而其他人(如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往往不看病,自己扛过去了。
患者会对抗抑郁产生排斥心理,除了考虑到“是三分毒”外,还受到中国人传统心理的影响。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心病要由心来医”,所以大部分有了抑郁症的人更倾向于自我调节,而忽视了用。当然,还有很多人不看病,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病了。
何燕玲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人中还是有很多不能从心理上接受抗抑郁。但其实,这些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医生对抑郁症患者使用物是很谨慎的。只有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和症状非常明显的人,医生才会考虑用。能够通过心理调节治愈的,医生也会尽量使用心理疗法。
中国使用的物并不落后
在,抗抑郁症物使用得相当广泛,主要品有单胺氧化酶(MAOIs)、三环类(TCAs)和五羟色胺(SSRIs),以及最新的物Bupropion。单胺氧化酶和三环类是比较早的品,有较明显的副作用,如令服用者感到乏累、心跳加速、体重增加、失眠、性功能减退等。五羟色胺大大降低了老的副作用;Bupropion则更是因为不会影响服用者的正常性功能和体重而广受欢迎。
据何燕玲介绍,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三环类和五羟色胺。由于单胺氧化酶在服用时需要严格控制饮食,而中国人的食物来源又比较广,很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因此用得较少。
何燕玲说,抗抑郁症物的使用,关键是对症用。现在品的品种很多,就拿五羟色胺来说,最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和氟伏沙明,俗称“五朵金花”。它们同属一大类,但仍有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医生一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物。
抗抑郁的服用需要详细方案指导
以上提到的物都属于处方,不能在店自行购买。但在店中还有一种由欧洲厂生产的非处方SAM-e,属于保健类品。这种最初用于保肝和关节炎的治疗,后来发现它能够提高服用者的情绪,因此现在也被用于有轻度抑郁症状的人。
对于处方类抗抑郁来说,它的使用有着一套自己的规则,需要根据医生制订的详细治疗方案来进行。因此,抗抑郁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持续多长时间都应该严格遵照医嘱。
何燕玲说,抗抑郁服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其起效要在1—2周之后。有的病人在病情发作时就吃一点,病情稍有好转就不吃了;还有的病人看别人用某好,自己就跟着用,这都是不合适的。
抗抑郁只能换一次 换第二次会效果更小
据美联社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用了两种普通抗抑郁还不能缓解症状的患者,即便使用第3种抗抑郁,治愈的机会也很渺茫。这项研究报告已被发表在7月号的《学》杂志上。
该研究项目随访了235例抑郁症患者,他们被要求使用西酞普兰,以及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五羟色胺物。当无法产生作用时,他们将再使用另外一种抗抑郁,或者在继续使用西酞普兰的基础上增加另外一种物。在使用第3种物时,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使用市面上有售的普通物米氮平或去甲替林。经过14周后,服用米氮平的患者中有12%症状消失,服用去甲替林的有20%症状消失。综合这两种结果后,研究人员认为,患者在服用第3种抗抑郁后,症状消失的几率仅为16%。
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托马斯医生说:“该项研究显示我们需要新的,更为有效的抗抑郁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