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还可以保持呼吸自然深长,较容易做到气沉小腹(俗说丹田),还是加大或减小运动量的一种方法。采用低架子练习,腿部支撑全身力量大,再使动作缓慢,则腿部大肌肉群更需要强力张弛,这是消耗能量较多的一种大运动练法,甚至有多年的足球运动员或多年练习长拳的人学练太极拳开头还感到腿力不够。但在另一方面,根据生理的定律,肌肉收缩速度与肌肉的能量消耗的立方成正比,;因而老弱多病体质较差的人练拳时若将架势放高,适当放慢反而可以减少体力消耗。这里的关键问题取决于腿的大肌肉群所消耗的能量。姿势高低动作快慢相配合,会使能量消耗差别很大,这可作为选择和检查运动量的依据。
但是,越慢越好对不对呢?回答是不对的。太极拳速度的慢,是同其它武术速度相对而言的。若运动速度过慢,势必会使呼吸于动作脱节,内外出现呆滞。所谓练太极拳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不过强调太极拳要做到松、柔、缓、匀、沉、端、圆、轻、浑、神而已,绝不意味着越慢越好。而且缓慢的动作也只有在松、静、轻、柔的基础上进行,才能避免僵滞呆板的弊病,否则,反会造成神经肌肉不应有的紧张。
怎样慢才合要求呢?那就是在平心静气、松弛自然的操作中,以感到全身的气脉畅通滞,筋骨关节受到一种柔和的良性功能为宜。合适的速度,还必须因体质和功夫的深浅有所区别。譬如,体质较弱又初练的人架子应该站的高一些,呼吸应纯自然,速度要慢些,这样有助于记忆和掌握要领,容易做到以意念支配动作。待功夫较深,体质增强时,则快慢皆可。打一套简化太极拳,一般4―7分钟较为合适,慢练也可延长到8―9分钟。四十八式可练8―10为宜。陈、杨、吴、孙、武等式传统套路以10―25较为合适。陈、杨、吴、孙、武各家规定竟赛套路时间为5―6分钟。但是,必须指出,根据自己爱好和练拳时间要求不同,速度差别是很悬殊的。譬如,有人主张,杨式或吴式太极拳盘一套架子50分钟才能完成,这也不能算错的。
太极拳多数主张速度要均匀,唯有陈式太极拳在速度均匀中间加有弹性的爆发力。太极拳强调缓慢匀稳的锻练身体各个部位,是使年老体弱者匀称发展和保持体力的好办法。但是,速度均匀的练法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它即代替不了静力练习的桩功,也包括不了动力性的其它练习。
必须指出,陈式太极拳间有快速的发力,其它太极拳式速度均匀也是与其它运动项目相对而言的,不能看成速度绝对均匀。实际上,每势完成时往往有一个短暂似停非停的状态,使本势一结束,劲贯四肢,并加强镇定,给下一起一个良好的开端。使练拳形成一种波浪起伏,张弛相间的韵势,不易产生疲劳,并使精神清爽、兴致勃勃和佘力未尽的感觉贯串练拳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