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浅谈太极拳之技击作用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0-23     浏览:969    


武术,门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长,拳打脚踢,谓之一般。然而陈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太极拳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等太极思维应用到拳艺上,虽然玄妙,但仍符合物理力学的原则。其拳理是:应用自身的体重,以我整体对他人之局部,以杠杆积小成大。又如门轴般的方式结构,达到时间上不先不后,空间上不多不少。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其技击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的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或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再借力发力。




陈氏太极拳是要靠内功的推动习练,有了内功,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谈得上防身与竞技。而陈氏太极拳不仅讲究入门手法和劲法,同时注重步伐的练习,并把步法的习练融入各类缠丝劲之中。每个肢体的局部自转缠丝与整个身体的公转缠丝连绵运转,使全身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形成由大及小,由外及内的螺旋缠绕的缠丝圈,撞之不散,击之不破,且能随心所发,随势听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防身可预防突发的意外事故,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会使肢体灵活,反应迅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应变能力,故关键时刻能起到救已于危难之中的作用。拳法者,古兵家之支流,故《汉书-艺文志》曰:“所谓技巧者是也。”




太极拳主张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有圆有方,有开有合”,运动特点:“缠绕折叠,松活弹抖,蓄发互变”,运动形式:“螺旋式”,这些运动方式,不仅仅运行于肌肤之上,而且贯穿于全身促使各个关节、肌肉、细胞都得到运动,从而产生内气,发挥技击的效果。




总体上说:“太极拳是武术,必须有一定的功力,要有体力和耐力,离开了这些,它就不是武术。正因为是武术,所以就离不开武术的规律。太极拳是在力量的基础上,斗智、斗勇、斗技巧。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及指导思想上与别的武术拳种有一些区别:外家拳以拳打脚踢为主,蹿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明显。而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其攻防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周身需完整统一,劲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使身体内外部建立起巩固的防线,一身形成了俱备五张弓的蓄发之势。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




“头顶碎砖,脖缠钢筋,抢锁咽喉”等是气功的运气方法,而太极拳则结合了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缭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而所谓的太极拳蓄发相变,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从而达到周身完整的统一。故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太极拳不仅仅有健身一说,而且技击奥妙,它以棚(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棚劲)、按(对上盘的外棚劲或作反关节拿法)、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




膀前后寸劲击人)为中心,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以螺旋缠丝的内劲为统驭,将抓、拿、摔、滑、打、跌焙为一炉,内外兼修。《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可见,太极拳技击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太极拳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杠杆原理,就具有了“四两拔千斤”的功能。并揉合了一切重力,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达到“后人发,先人至”。




歌云:“棚捋挤按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侵,任人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

 
喜 欢

460

 
上一个:太极拳的气势
下一个:李经梧口头禅“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