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太极拳练习的四病-赵幼斌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23     浏览:784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质疑,也确有事实存在――有些人练太极拳并未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气色不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显出了步履蹒跚等衰态。这除了与个人的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大体由四方面的原因。


一、伤力。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大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6分钟之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20多分钟,以连续两遍到四遍为宜;小架慢架一趟30分钟以上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一个练习单元(如一个上午)以2?4小时为宜,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逆其所为。


二、伤气。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也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太极拳的演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我以为,气之所用,存于松,松至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方可受益。


三、伤骨。伤骨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特别是膝关节。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份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运动员腿部带来极大的损伤,甚至不得不打封闭针参加比赛,这样就更容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对太极拳运动的性质和内涵应给予深刻的思考、研究,并回归和赋予太极拳本来的真实面貌,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承传、创新和发展。


四、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人的长寿健康秘诀,是因时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劳作;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符合人性和的生发和平息,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其身体的锻炼,也应与人的生长规律相适应,超负荷的锻炼,逆势而为强求奇效,虽能一时得到体能极限的闪光点,但同时也将给身体带来重创和戕害生命;还要不断完善个人心态修养,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骄奢,保持生活锻炼之常规,则疾病可远离,衰老可延缓。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规律,融汇了太极阴阳动静互养的生机,成为内外兼修,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科动方式。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体悟去实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地修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不难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运动不当所带来的损伤和疾病。这样,我们锻炼的初衷――技击、锻炼、养生、健康、益寿,最终方可兼而得之。

 
喜 欢

455

 
上一个:柔化刚发三分劲
下一个:太极内功图解-关振军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