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 

解读宝宝对玩具的占用欲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6-09     浏览:199

当父母领孩子去做客,或是同事亲友领孩子来访,小孩子在非常高兴,但常会发生争抢玩具这类不愉快的事,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在耍时,常常不打招呼,就抱走对方的东西。反之,他们却从不肯大方地交出一件他们拥有的东西,他们死抱住不肯放手或是互相用力撕打,抓挠对方,以维护自己占有的权利。一旦不能战胜对方,东西被抢走,他们会放声大哭,寻求支援。这种现象,在一岁前或三岁后的孩子们身上,表现都不如此强烈,这和儿童的活动方式,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岁前的孩子,基本上是个体活动。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也会发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对方的玩具的现象,但"矛盾"一般不会激化。有时,孩子甚至会自动将玩具扔掉,或者递给别人。当然,如果他吃奶时,奶瓶被抢走,他会大喊大叫,这在双胞胎之间常发生打闹,因为没奶吃会"危及"他的生存。

3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有一定发展,不仅意识到自己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已能清楚地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且头脑中有了物主代词"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这时,其占有欲方面的表现,不象2岁左右的孩子那样突出。

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活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就活动的发展看,3岁前儿童主要是个体活动,3岁儿童有一种强烈地要求相互交往的愿望,儿童也产生了为了群体活动的需要,玩具,物品也需要相互交换的愿望,群体活动增多。为了群体活动的需要,玩具、物品也需要相互交换,例如,玩皮球,你扔过来,我扔过去,不论皮球属于谁,在玩的过程中,皮球必须在两人之间交往,如果一个人死抱住不放,就玩不成。

孩子本身的交往的活动,促进了孩子对物的交往的必然性认识。另一方面,就语言发展看,这时孩子不仅掌握了"我的"和"我",同时也掌握了"你的"、"你"和"他"等。当孩子仅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仅仅懂得"我的"含义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认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是,当孩子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而且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和力量,同时,懂得在"我"之外,尚有"你"和"他",情况就大不相同。他逐渐意识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这个现实。这时,抢夺玩具的现象就会减少。

2岁左右的孩子,偶尔抢夺了别的孩子的玩具,或不肯拿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也不必担心。这并非"强盗"行为。随着他的知识经验的增长,交往愿望的日益强烈,语言的发展等,他会自行克服这种毛病。如果孩子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则需要父母适当注意。可以让他多与稍大于他的孩子在,较大的孩子懂得如何保卫自己的权利;制止他的抢夺行为。反之,如果孩子的玩具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抢走,孩子无力保护自己,父母则应避免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并设法引导他,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大胆些,泼辣些。

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这是正常的心理。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个玩具时(尤其是他正在玩的玩具),父母不应强制他"礼让"给别人。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愿地礼让,孩子会觉得,不仅小朋友,连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抢走他的东西,这会促使他占有欲更强。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他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从中再想一些可以让他们分享玩具的玩法。

例如:一辆小汽车,两个小朋友对开;一辆三轮车,一个骑,一个推,达到分享的目的。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学会分享尤其重要。在家中,家长就要培养孩子从小习惯和别人平等生活。例如:吃粮果或点心,父母就要有意识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让孩子一人享用。有好吃的点心,新的小人书,父母也要鼓励孩子拿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吃,一起看。使孩子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教育得法,一山是能容二虎的。

喜 欢

95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教育宝宝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下一个:借游戏做好亲子之间的沟通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生活小妙招大全 -  生活常识大全 -  健康常识 -  生活常识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