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 > 养生误区 > 

饮食禁忌 这8类人千万别吃元宵

作者:佚名     时间:2021-08-10     浏览:5172    


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的,但是有些人不适宜吃元宵,下面我们来看看元宵节8类人不适宜吃元宵,这8类人吃元宵最好浅尝辄止。


今天是正月十五,正是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家家户户不可少,但是元宵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吃,下面介绍的这8类人群吃元宵要谨慎。


这些人要慎食元宵


1、体重过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宜过量摄取;元宵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若贪图口福,可使血糖急剧升高,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诱发酮症酸中毒。


2、对于痛风患者,高油脂的食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大痛风发生的可能。


3、溃疡病患者: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溃疡面的,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


4、急性胃肠炎患者:患者的胃肠道正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病人应吃些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吃元宵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5、高烧患者:发热时患者的胃肠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应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元宵,否则会加重病情。


6、久病初愈者;此时患者食欲虽有好转,但消化功能仍然较弱,过量食用元宵不利于康复。


7、年老体弱者:这些人消化功能减退,牙齿脱落,特别是老人吞咽反射比较迟钝,可能会因急速吞咽而引起元宵卡喉,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8、婴幼儿:小儿消化功能较弱,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吃元宵时不能整个地吃,要分成1/4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一定要细嚼慢咽,以防不测。


吃元宵注意事项


1、热量


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热量很高,对于体重过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都不宜过量摄取。对于痛风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病发生的可能。四颗芝麻元宵的热量相当于一碗饭的热量,而无馅小汤圆大约四十颗才等于一碗饭的热量,因此可以吃无馅汤圆减少热量摄取,或是以快步走一小时等运动方式消耗这些热量。


2、外皮


无论北方元宵或南方汤圆,其外皮均以糯米粉为食材。糯米含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肠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汤圆的时候应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碍。


3、馅


元宵馅种类繁多,甜的、咸的应有尽有。无论甜、咸馅,其中油脂含量均很高,为求美味,常会使用猪油。另外甜馅常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沙等含磷量高,会加重肾脏病患者病情,应特别注意。


4、汤


甜馅元宵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汤里不需要再加糖,以减少热量摄取。若是无馅小汤圆,甜汤可以桂圆红枣汤或桂圆姜汤取代,除了可减少糖分外,也有补身驱寒的功效。咸汤圆则可放小虾米及蔬菜,多一些钙质及纤维质的补充。但需注意的是,汤中不要再放太多的油脂或调味料。


煮元宵也有窍门


开水下:水烧开后,把元宵放入锅内,用勺子轻轻推开,让其旋转几周不粘锅壁。


慢水煮:待元宵浮起后,迅速改用慢火。否则,元宵不断翻滚,外熟内硬不好吃。


点冷水:煮的过程中,每开一次锅加少量冷水,使锅内的元宵保持似滚非滚状态。水沸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食之。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甜粘好吃。


及时煮:生元宵的糯米粉含水量较多,久放会变质,受冻易煮破。元宵最好现做现吃,放置别超过3天,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现买的速冻元宵也要及时吃掉,最好不要存放一周以上。


另外,品尝元宵时无论水煮,还是油炸,均要使元宵熟透。在油炸元宵时最好在元宵上扎一些小孔,防止元宵爆裂而烫伤。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吃元宵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不适合吃元宵的朋友最好浅尝辄止,不要吃太多,特别是老人。

 
喜 欢

344

 
上一个:千万别用旅馆这物脏的要命
下一个:家藏十吨野味获刑 野味乱吃会中毒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