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 

我们如何对待“熊孩子”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5-16     浏览:858


什么是熊孩子?就是那些上课特别顽皮的孩子,怎么样可以让他们好好上课呢?


据媒体报道,南京一所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级竟然有30多名孩子没到校。起因是班上有4个小男生非常调皮,他们在教室后面打闹,吵得老师没常上课,老师和家长想了各种招,包括每天安排2名家长代表“陪读”等,但都不管用。矛盾持续升级,最终导致其他学生家长一起用停课的方式进行。


新闻中提到,数学老师是位男老师,嗓子喊哑了也没多大作用,英语老师带着扩音器上课都上不下去。这样的“熊孩子”的确令人抓狂,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3月19日,长江路小学也发生了1个“熊孩子”导致全班26个学生的事件。不同的是,事情发生在一年级,孩子们正处于幼小衔接期,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都未养成。而这次事件发生在三年级,闹至不可收拾,不能不说也反映了两年多来校方没有及时疏导、科学教育,比如让4个孩子集中坐在教室后面等办法,更是人为造成孤立,加深他们的逆反心理。


在发生后,校方虽表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但却与家长制订《班级公约》,规定班主任有权要求家长将孩子带回家中教育,这样的“缓冲”也是一种改进之举。对待“熊孩子”,校方的教学方式与应对措施有必要改进,但家长们的做法也并不可取。为自己孩子争取良好教育环境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让孩子班级上调皮的同学,这种保护也偏离了教育的内涵。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如何做一个社会人,包括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的树立、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如果一遇到事就由爸爸出面摆平,孩子们不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怎会成长进步呢?


其实,家长们这种“驱逐”的处理方式,也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认知,让他们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简单粗暴,缺乏包容。这明显无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就算在校园里可以选择同学,到了社会上难道能选择同事,选择邻居?温室里的教育,很可能让孩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善美德。在我们的回忆里,谁的身边没出现过“熊孩子”?孩子不分好坏,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身上都能找到闪光点,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重视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加以引导,因材施教。看看当年那些看似顽劣的“熊孩子”,有很多不也取得了人生和事业上的成功?


回到前例,长江路小学的“熊孩子”现在怎样了?据悉,学校请来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请孩子父母一起听课,老师也主动充当孩子的“校园”,经常与孩子聊天,鼓励他们。没过多久,“熊孩子”渐渐融入了集体,过激行为少了,愿意和大家分享,同学也开始喜欢他。“熊孩子”现象在多数学校都会有,关键是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能否善待?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犯错误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要以爱心和耐心,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这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堂可贵的成长教育课。


对待“熊孩子”一定要善待,不要用严厉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以免适得其反。

喜 欢

487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恋爱者的爱情世界观
下一个:从颜色看出你是怎样的人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生活小妙招大全 -  生活常识大全 -  健康常识 -  生活常识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