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现如今,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正日益受到威胁。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是重中之重。因此,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要寻求新的传承机制,使民间传统武术逐步走上赛场,给练习者提供科学的训练,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Abstract: Civil wushu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history.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civil wushu has been destoried heavi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ivil wushu is the most important. We should seek for the new methods of the civil and then let the wushu taking part in the matching, we also shoul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to the trainer, strenen the power of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wushu with travelling facilicate. Finally, Chinese civil wushu can be ll of power.
Key word: civil wushu Inheritance dlopment
1 引言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源,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武术运动源于民间,在古代中国有着著名的武术村,以村落为单位发扬自己本门的武术技艺。中国人宗法意识强烈,民间武术不仅以村为单位广泛流传,也更讲究在家族内的世代传承,由此形成了很多著名的武术世家。比如说,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就是其中一例。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情况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以阻止正在流失的中国民间武术这一民族的历史瑰宝。
2 民间武术的定义
民间武术是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要了解民间武术并将之与非民间武术区别开来,首先要知道传统武术的定义。何谓传统武术?《辞海》(199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国武术大辞典》诸典籍中均没有准确解释。而《辞海》关于“传统”词条的阐述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而民间武术,从字面上了解就不难知道由群众自发形成的一种以自我满足、强身健体和自我防卫为目的的武术的一种,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宗族意识。
3 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简况
3.1太极拳的传承简况
太极拳是民族的传统瑰宝。几百年来,经过几代或十几代太极人的努力,使太极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太极拳不再单单只是一个拳种,而是集太极拳、太极文化为一体的完整的太极拳体系。太极拳的传承上,过去都是局限在门户之内,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太极拳也登上了向外传播的航船。随着太极拳的向外传播,世界广大爱好太极拳的朋友,已经把太极拳看成了民族的象征了,太极拳已经走向世界,成了世界人民共同的财产。太极拳现在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项体育项目,而且成了沟通感情、增加友谊、促进友好的工具。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世界发展。但是,目前社会流传的太极拳名目之多,练法各异,难以分辨出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样子?太极拳的发展在传承上出现了问题,还是人们的认识方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东西是不是不要了? 一系列的问题对太极拳的发展、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的传承要注重太极拳的“内在”的传承。太极拳的“内在”就是太极拳的本质的传承。无论太极拳如何发展,都必须要尊重太极拳的“内在”。
3.2形意拳的传承简况
形意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形意拳与太极拳一样曾经名扬海内外。但是多年来,由于形意拳传承人的不断老龄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已经显现。在形意拳的发源地太谷民间,尽管群众喜闻乐见,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市场,导致传承空间和传播范围在日益萎缩。
3.3其他拳术的传承简况
其他拳术的传承情况可以从长拳里一窥全貌。长拳是中国拳派之一。查拳、花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称长拳的拳种,即太祖长拳,此拳为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少林寺学习武术之后,自己独创的一个套路,演练起来拳打一条线,可以拳打卧牛之地,在近距离的交战中发挥它的威力,使用于近战肉搏,由于它的招势怪异,威力强大,往往使对手看不清它的招势,无所应对。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长拳多数是现代的新编长拳,即人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我们现在在竞赛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新编长拳,己经很难见到太祖长拳这一类传统的套路了。且由于比赛规则的不断改进,使得长拳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武术的轨迹。如2004年8月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会采用了专业体育竞技运动的评判标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交流的评判标准,这就迫使不少拳师为了想得高分,在赛场上迎合裁判的竞技规则要求,而刻意丢掉传统东西去追求表演化、技巧化的那一套,把好端端的传统武术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长拳更是越来越体操化,拳师越来越注重难度与技巧,圈转得越来越多,而武术的内涵却越来越少。
4 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特点
4.1脆弱性
民间武术的传承是完全靠学者对武术的热爱来维持的,它是脆弱且难维系的。一旦徒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中止学习,师父只能靠劝导来维系,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力。况且徒弟不可能只学习,不生活,要生活,就必须要有工作。因此,习武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学徒很容易半途而废。
4.2师承性
师承性是由武术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是宗族观念很强的民族,学生学习一门技艺要经过递贴、拜师、学艺三个过程。更加限制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要素是民间武术往往是只传直系的男性后代或,且这些人必须要经得起考验,这就导致了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的丢失。据记载,年间“中原大侠”王效荣的叔父,在得病日渐不支时才将之子唤到窗前,口授了一套齐眉棍。但当其想将绝技“口吐飞镖”传授时已经体力不支,无法将飞镖吐出口中了,从此,又一门民间传统技艺失传……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4.3长期性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武术造诣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任何一项技艺的习得都是日积月累的岁月的沉淀,因此,民间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这就需要武术练习者有一定的恒心与对武术的热爱,能够坚持武术锻炼,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4.4非标准性
非标准性是民间武术所特有的,它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标准,各门各派各个技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练习者本人才知道其中奥妙。因为没有衡量标准与参照者,习练者无法知道自己的练习水平,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然而,民间武术门派复杂,根本无法制定其标准。
5 民间传统武术在传承中的不足之处
5.1师承制的阻碍
民间传统武术的师承制在当代已是不符合时宜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在侵入中国,占有传统武术的领地,诸如跆拳道、瑜伽等的引入,使得一大批青年人把传统的武术弃之不顾。因此,师承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应该有所突破与超越。国家已经将中国民间传统武术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不止是传承,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挖掘,将遗漏的民间传统找寻出来。
5.2武术比赛类别的缺乏
当代社会,我国相当重视武术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虽然武术最终并未能成功加入奥运会的大家庭,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是,举国上下都在为武术的发展而努力。我们也不难发免,民间传统武术项目虽然也在不懈努力,但还是很难有所壮大,其所谓的比赛也只是内部的切磋,无法引起社会的关注。
5.3民间武术训练体制的不完善
民间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经历了历代的磨练之后遗留下来的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和误解,它的训练体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方面。比如说:铁砂掌的练就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自己双手的耐热能力,很是残忍。有很大一部分人因难以接受其训练方式而放弃了铁砂掌的练习,成为铁砂掌传承的一大阻碍。
5.4民间传统武术的神秘性
很多的民间传统武术有着很离奇的传说,给世人以无限的遐想。比如金庸武侠小说中众多的武林门派与五花八门的离奇功夫。但是,当我们真正站在它面前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观赏性和传说相差甚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些门派功夫的传承。
5.5武术界不够重视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近年来,武术界对中国武术的比赛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的武术只是电视转播镜头中的比赛场面,而渐渐遗忘了我们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武术。
5.6宣传力度不够强
武术界对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在宣传上的不足。民间传统武术不能单单依赖各个门派自身的沿袭,闭门造车,而要放开门第之观,把自己的精华与特点发扬开来,引起外界的重视,从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广阔的天地。
5.7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化的结合度不够
民间传统武术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项目,已经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它与文化的结合度还是不够的,习练这些民间传统武术项目的人往往是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而民间传统武术大多是在农村扎根立足的,因此,有一部分的习武者只是简单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所学之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要说发扬光大了。
6 建议
6.1寻求新的传承机制
在当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学会与时俱进,寻求新的传承机制。我们可以在沿袭师承制的前提下拓宽沿袭途径,不能固守自己的一方水土,在自己传承的同时也要学会发扬,像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之路就是可取之路,在现有资料记载的情况下去寻找这些“方外之士”,劝服他们将自己的技艺广泛传授给其他非亲属的,使他们了解到武术传承的重要性。
6.2民间传统武术要逐步走上赛场
民间传统武术也要走上赛场,不断创新,增加比赛项目,使运动员在相互的切磋中取得共同进步。例如举办的“康龙武林大会”这两年在各个地方热播,其比赛项目就是民间的传统武术项目,诸如各个派系的太极拳、梅花桩、螳螂拳、八极拳等,平时在正规比赛场上难得一见的项目都有所涉猎,更有内功比赛等,加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也给民间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际间传统武术的切磋,也增加了国际间武术爱好者的交流机会,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的魅力。
6.3要给练习者提供科学的训练
为了减少练习民间传统武术带来的损伤,我们要为各个派系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沿袭传统的练习方法的同时加入现代的科学训练,使习武者的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坚定了一部分人地从事那些危险系数较高的项目的决心。
6.4通过电视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
现今,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可小觑,在这些媒体的介入下,人们知道了要保护珍惜动物、要保护绿色植物、要保护历史遗迹……但是,电视上对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却很少提到,要知道,武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保护。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宣传的到位。
6.5民间传统武术与旅游业相互促进
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体育旅游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播和推广,扩大其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6.6在民间传统武术发源地的体育教育中加入民间武术元素
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可以依靠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加入某一传统武术项目来完善,学校可以聘请相关的民间武术传人当教师来提供教育,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武术与文化的结合度,而且能使这些民间武术传人通过教授而有收入来源,解决其生计,使其能更加专心于武术的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这些传人的见识,使他们能为了民间武术的传承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凤杰.武术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2]冯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8,(3):172
[3]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郑旭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于广海.传统的回归与保持[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